7.9.08

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资产

(《联合早报》,07/09/2008)

李显龙总理在《联合早报》85周年报庆晚宴上讲话全文:

在世界华文报业中,拥有将近百年历史的报纸不多,能够像《联合早报》这样历久弥新的报纸,更为少见。八十多年来,早报紧随时代的步伐,并且把握社会变化的脉搏,不断地提升水平、改进内容,因此得到新加坡人和外地人的支持。本地读者群超过70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读者群则更多。这样的成绩可喜可贺。

在讲英语的环境里维持华文的生机

新加坡人广泛使用英语,这是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语言环境。我们是地处东南亚的一个多元种族社会,我们把英语作为行政和各族沟通的语言,是明智的选择。此外,英语是国际商业用语,使用英语有利于我们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然而,我们也应该竭尽所能保留我们的母语,并且确保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经久不衰,薪火不断。新加坡人应该致力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使新加坡不致成为一个只讲英语的社会。

如果我们只懂英语,必定弊多于利。在经济的领域,我们将失去一大优势,特别是在中国崛起的时候。同时,我们将无法敏锐地洞察周边地区的复杂局势,也很难与邻国沟通和建立友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球化的时代,人们容易失去文化认同感。如果我们留不住母语,文化认同感必将随之流失,这将进而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国人的归属感。

早报扮演的重要角色

早报是一份高素质、有使命感的报纸,在促进华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是,早报必须成功争取年轻一代读者,才能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客观来说,早报不容易做到这点。年轻一代虽然通晓双语,但是他们阅读英文的能力较强。他们主要是通过英文的媒体、电视频道和网站获取信息。早报要争取他们成为读者,就必须跟英文媒体有所区别,提供独特的风格和内容。

我认为早报可在两方面为新闻增值,以保持自己的特色。首先,早报在报道本地新闻时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实际上,不论是对时事课题的价值判断,还是表述和呈现新闻的方式,早报向来都有别于英文媒体。

让我举个例子。国会最近辩论了有关补选的动议。《海峡时报》和早报的报道用了不同的角度,这可从它们的封面标题看出。《海峡时报》的标题是“国会反对修改补选法律”,这只是指出国会反对有关动议这项决定。而早报的标题则着重表达一个价值判断。标题引述我的话说:“动辄举行补选,影响国家稳定”。两家报纸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重点不一。如果你要全面了解这个重要课题,最好是两家的报道都读。

早报可以为新闻增值的另一个地方,是对两岸三地的局势进行深入的报道和分析,充分发挥它对中港台社会较为敏锐的触觉。例如,早报对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台湾的政治风波的报道,就比英文媒体来得及时和鲜活生动。这是早报天然的优势。我听说,早报对奥运会精彩的报道,获得读者赞赏,报纸的销售量每天增加了数千份。

为海外读者服务

早报在国外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早报网每天的页览量多达500万,其中85%的读者来自中国。我认为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虽然中国媒体业日渐开放和多元化,但是早报对国际问题客观的报道和分析,获得许多中国读者的信赖,成了他们了解外在世界的一个管道。

另一个原因是,早报为中国和亚洲各地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新加坡的窗口。近年来,中港台的媒体纷纷到新加坡采访,深入探讨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云南信息报》、广东省的《南方月刊》和台湾的《天下》杂志最近都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新加坡的体制和发展,并且发表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和感想。

这些记者到新加坡采访之前,都做足准备工作。他们阅读了大量早报的报道,并且跟早报的记者交流,以加深自己对新加坡社会的认识。

中国对新加坡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尤其感到兴趣。除了派遣记者到新加坡采访,也派了很多市长、党干部和各级官员到这里考察。他们想了解新加坡如何处理现代社会所面对的问题,包括城市规划、外汇管理、环境保护等。他们更想了解新加坡如何长期维持政治稳定,清廉法制,高效政府。

中港台三地为什么对新加坡有兴趣?这是因为作为亚洲国家,新加坡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贴近它们的社会情况。此外,由于文化和习俗相近,我们容易跟他们交流。其中,语言沟通方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他们也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而新加坡的做法也未必适合他们的情况。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很乐于分享我们的经验。

中港台三地对我们的管理经验有兴趣,对新加坡有许多好处。这是我们应该维持双语环境的另一个原因。这可鼓励国人更积极学习华文华语,进而加强这个语言在新加坡的生命力。同时,它也可以激发我们把早报办得更好更精彩,以继续吸引广大的外地读者群。

反映新加坡人的观点

换一个角度来看,新加坡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国内外问题时,所依据的必须是国家的利益,所采取的自然是新加坡人的角度和观点。

以早报来说,它在报道类似西藏问题、北京奥运会和两岸关系的课题时,自然要采取客观和持平的态度。这是因为早报虽然有众多国外读者,它还是一家新加坡报纸。我们是局外人,不是当事人或自家人。其实,早报最吸引海外读者的地方,正是它独立持平的立场和客观平衡的报道。这是很珍贵的品牌和定位,值得早报珍惜。

促进华族文化的努力

除了鼓励华文媒体再接再厉,我们还有许多保留和发扬华族文化的政策。特选中学计划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特选中学经过将近三十年的耕耘,可说是成果丰硕。它们所造就的许许多多精通双语的人才,在各个领域作出很大的贡献。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特选中学将努力维持本身的特色,并且配合时代的需求,为学生开办以华语教学的新课程,使华文成为学生活学活用的语文。例如,圣尼格拉女中和中正总校开办以华语教学的“华文媒体概论”课程。学生既可学习华文,又可探讨现实课题,同时也可认识到华文是时尚的、充满活力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我认为学校的华文教学可以进一步改进,使它更灵活和贴近生活。例如,学校可以多采用早报的新闻报道作为辅助教材,因为新闻报道反映的是现 实生活。不过,这也意味着早报应该尽量做到文字浅白,内容活泼生动,以让学生觉得容易亲近。

教育部也已经在四所特选中学开展双文化课程,以培养对现代中国具有深刻认识的双语人才。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各种浸濡的机会。去年年底,德明政府中学的30名学生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学习一个月,由复旦的教授为他们上课,学生过后呈交了简短的论文。他们也到农村、工厂、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考察,收获不少。

除了培养新一代双语双文化人才,我们也鼓励各界人士多用华语。去年1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李光耀资政一起启动“通商中国”这个新组织。“通商中国”为新加坡人提供一个使用华语以及跟中国交流的新平台。“通商中国”已经开展很多活动,包括与报业控股旗下的Omy网站联合设立一个称为“东游记”的博客,让学生分享到中国学习的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推广华语的使用已经将近30年了。来自创意行业的林少芬女士刚出任讲华语运动理事会的主席。我相信在她的领导下,理事会将能为这个运动带来新的构想,开创新的局面。

设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政府鼓励人民学好华语之外,也决心加强华文的教学,以配合社会情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学生是来自讲英语、或者两种语言掺杂使用的家庭。学生的华文基础较弱,华文教师的工作也更艰巨。他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必须调整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协助他们完成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此外,华文教师不容易找到适当的教学器材和教具,因为多数先进的器材来自西方国家。这也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地方。

基于这个考虑,教育部将与国立教育学院合作设立一个教研中心,称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它将成为国立教育学院属下的自主中心,主要的任务是为在职华文教师提供优质培训,以及改进教学方法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实验。它可以从我们的双语环境,开拓出独特的华文教学方式。在未来,这个中心也可招收外国学生,提供程度不同的华文课程,使新加坡成为国际上一个华文教研的中心。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将在明年设立,胡以晨先生将出任董事局主席,他是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执行副总裁。担任院长的将是国立教育学院的助理教授陈之权博士。

总结

保留传统文化和母语是细水长流的工作,这也是政府的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国策。我们的一大目标是维持高素质的华文媒体。直到现在,华文报仍是许多新加坡人主要的精神粮食和信息来源。华文报的总读者量高达130万,而只阅读华文报的国人多达84万。如果你不阅读华文报,你很难深入了解一大部分人民的生活和观点。基于此,政府向来很重视华文报的报道、评论文章和读者来函。

早报必将继续在我国社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吴作栋资政曾说早报是新加坡“代表华文知识界与华族文化的主要机构”。李光耀资政则形容早报为“全国性的事业”,鼓励全国上下各尽所能去推广它。政府将继续给予早报全力的支持,因为它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产。

我在此再次祝贺《联合早报》85年来取得的丰厚成绩,并且祝愿早报突破局限,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