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09

即兴剧场融入体育竞技元素 德明政府中学“劲爆剧场大比拼”

(《联合早报》,校园,30/12/2009)

【德明政府学生通讯员】陆思婷、靳忻

12月4日晚上,本应静寂的德明政府中学艺术表演中心,却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七点半,“劲爆剧场大比拼”(Theatre Sports)准时在此引爆。

来自德明政府中学、安德逊初级学院、巴耶礼峇美以美女校、海星中学、华侨中学、立化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圣公会中学、圣约瑟书院、英华初级学院和中华中学的11所学校派出超大的学生阵容,互相挑战,全情投入,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一分钟演绎富创意情节

“劲爆剧场大比拼”由世界著名戏剧家约翰史东(Keith Johnstone)所创,是一种融入体育竞技元素的即兴剧场戏剧,在美洲、欧洲、澳洲和日本都十分流行。德明政府中学每年主办的“劲爆剧场大比拼”工作坊,就由澳门戏剧家李俊杰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们从即兴表演的游戏中,了解戏剧这门艺术。

11月23日至25日为期三天的“劲爆剧场大比拼”工作坊,学生们分八小组参加各类活动。“救命啊!”、“别光看”、“想办法”走进工作坊,听到的尽是学生们三个字的台词,原来他们正在玩“三字经”游戏。按照游戏规则,被选出的学生要在一分钟时间内,利用现场提供的道具,在随机角色中演绎富有创意的情节,但是对白都必须是三个字。

这个游戏不仅考验学生们的即兴表演能力,同时也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工作坊中的笑声不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叹:“我们因戏剧而结识,由游戏而更加团结。”

李俊杰老师说:“劲爆剧场大比拼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意、思维以及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和不同学校的学生们接触,培养友谊,增加团体合作精神。这项活动想要传达给大家正面、积极的讯息和价值观。”

公开比赛观众向参赛者提出要求

12月4日的公开比赛中,参赛者充分发挥创意,有的以一段舞蹈表演,有的以一段小品表演作为开场白,向观众和评判作自我介绍。观众们也绞尽脑汁向参赛者提出要求,参赛者反应快速,虽是即兴演出,但他们充满喜感的台词不亚于精心排练的舞台剧。同时,参赛者的热情表演也感染了观众,连评判之一的孙振炜校长也被他们的出色表演打动,一直给予他们高分。现场的欢呼喝彩,把气氛拉到最高点。最后,所有参赛学生和观众们都意犹未尽地登上舞台,在一段活力四射的集体舞中拉下比赛帷幕。

“只要你相信自己,不畏恐惧,勇敢向前,成功之路在前方。”正如“劲爆剧场大比拼”主题曲《引爆活力极限》所唱的那样,“劲爆剧场大比拼”不单单是演戏和游戏,它培养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信心、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华文教改大方向 教育部后年成立两所师范学院

(赵倩玉、王珏琪、陈能端,《联合早报》,30/12/2009)

为了提升教师传授"软技能"的能力,教育部将在2011年成立体育与运动师范学院及新加坡艺术师范学院。

教育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黄永宏医生昨天在第12届新校长委任典礼上做出以上宣布。

体育与运动师范学院(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eacher Academy,简称PESTA)及新加坡艺术师范学院(Singapore Teachers' Academy for the aRts,简称STAR)将汇集国立教育学院、大专学府、学校和海外专业社群的力量,为本地在职教师提供素质卓越的培训与发展计划。

两所新的师范学院也会为教师安排出国学习的机会。长远而言,教育部希望体育与运动师范学院和新加坡艺术师范学院能够和国外的知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

新一代的人才除了硬知识,还需要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软技能",黄永宏表示,有了素质更高的美术、音乐和体育教师,学生就可通过更多途径发挥他们的才华。

体育教师社群可制定更有系统和有效的课程,加强学生的体能,同时让他们接触更多元的运动,培养团队、体育精神和韧力。

在美术、舞蹈和戏剧方面的训练,则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艺术,他们将以不同的视角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为了加强教职员的互动,教育部也计划设立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中心。中心将协助校长策划人力部署、职员互动及专业领导发展项目等。教职员也能通过人力资源咨询中心向总部提出询问和沟通。

绘制"教师中心"蓝图

另一方面,黄永宏昨天指出,教育部正在着手绘制"新加坡教师中心"(Singapore Teachers Centre,简称STC)的蓝图,为本地3万名教师提供一个提升教学专业能力的平台。

他昨天和出席典礼者分享了校长与各等级教师在过去两个月中,对"新加坡教师中心"所提出的四项具体建议。

其中最主要,也是设立中心的出发点,是要提升本地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们建议让特级教师全职在中心任职,给予在职老师,尤其是刚接下新任务的老师相关的专业辅导。

黄永宏说,中心可以成为一站式研究与服务中心,为所有教育界人士提供新科技及教学资源。

教师们可以通过中心与业界及国立教育学院等机构合作,进行以实践为基础的相关研究。黄永宏指出,中心将协助教师们建立国内外关系网,以便提升本地教学方法。

此外,中心可以协助教师设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为有共同理想的本地教师建立深厚友谊。

参考三种外国华文水平鉴定模式

为配合华文教学的改革,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将探讨改变华文课程和考试方式。

目前委员会参考的华文水平鉴定考试包括中国的汉语水平考试、国际中学会考(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和"全美高中生升大学先修课程考试"(Advanced Placement,AP)。

汉语水平考试是目前中国唯一用来考核母语非汉语者的标准中文测试;AP是由美国大专院校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的全美统一性考试,也是一种大学预修课,学生可通过此累积大学学分,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开办这项课程;IB是本地不少国际学校采用的国际会考模式,目前有采用IB课程教学的主流学校只有英华中学(自主)。体育学校和艺术学校在他们学生升上高中时,也将开办这项课程。

教育部长黄永宏指出,他们对这些鉴定模式感兴趣,因为这些测试模式针对的学生背景跟我国学生的家庭背景相似,它们也较不注重书写,而是教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语言,和逐步建立他们使用起来的信心。

针对汉语水平考试,他分析,它的写作和口试分成很多级,比我国的华文教育分成更多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达到更高的级别。

“学生的进度不同,可达到不同的级别,但是学校会鼓励他们尽可能达到能力所及的最高级别。”

他指出,虽然目前中小学也分不同级别,如小学的导入、核心和深广班,但是这个系统缺少了比较一致的升学途径。另外,AP和IB则在教学和测验中使用资讯科技辅助。

英华中学(自主)高中部自2006年起就采用IB课程,该高中部母语部主任吕向(46岁)指出,IB跟A水准课程内容接近,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能力,不像A水准考试那么注重写的部分。

在个人口试中,学生须完成的几项考试包括准备一个话题来谈,最后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当场开个话题,与学生交谈。小组对话的模式有几种,几个学生一起讨论一个题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呈现专题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达、交流、问答等表现打分。

吕向指出,试卷之一还包括让学生根据试卷里的篇章,改写成另一种文体,如新闻报道、通告、广告词等,这就非常具有挑战性。

德明政府中学自几年前开始,每年都会派中三年级的学生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华文部主任王俊义(35岁)指出,这项考试主要针对那些想要报读中国大学的外国人,是一种语文能力鉴定考试,重点在于测试考生的沟通能力,它不像本地华文考试那么注重语言掌握能力,本地华文考试如高级华文的考试项目还包括长文缩短、理解问答,测试的则是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教育部探讨 增设一所特选学校

教育部将探讨开设多一所特选学校,受考虑学校的师资和学生都要达到一定标准。

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昨天在新校长委任典礼后受访,针对将来若有更多学生华文成绩优异,教育部愿意增设多一所特选学校的说法,她说:“那当然要看学校方面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学校的师资和学生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基本能力,因为在特选学校时,我们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她说,教育部将进一步调查增设特选学校的需要。

上一个获选为特选学校的南华中学,获选至今已近10年。全国目前有10所特选中学和15所特选小学。

受访的特选学校校长都对教育部可能设立多一所特选学校的消息表示欢迎,并认为要选为特选学校应该具备一些先决条件。

南洋女中校长王梅凤说,一般特选学校,除了提供学生学习双语的环境,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王梅凤说:“家长是很现实的,他来学校不仅是要孩子掌握双语,还希望孩子能有多方面的发挥。我想学校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优良传统,也有一定的学业成绩。”她也是前南洋小学校长。

前南华小学校长钟蔚芬认为,特选学校应该具备华校历史和传统,因为特选学校的责任除了要培养学生学习双语,还要能传承文化。她昨天刚转任南洋小学校长。

教育部新措施

华文教育

★中学也将采纳单元模式方针, 华文科目分级制会扩大。
★中、小学口试比重将增加。
★教学上使用更多资讯通信工具。
★教育部考虑增设多一所特选学校。
★针对拥有基本水平的学生,教师将使用英语教华语的教学法。
★参考国际鉴定方式以制定更适合不同学生的评估模式。

新设中心/师范学院

★人力资源伙伴中心
★人力资源咨询中心
★体育与运动师范学院
★新加坡艺术师范学院

三种华文水平鉴定的特点

汉语水平考试

★以日常会话做听力测验。
★分等级的测验,明年全面实行的新汉语水平考试将包括写作和口试两个部分。写作考试有6个级别,口试则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

全美高中生升大学先修课程考试
Advanced Placement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教学,如对话、演讲,并进行实用语言的考核,如电邮。
★考试和测验时,利用资讯科技,例如口试时,不用平面图片,而是给学生观看会话录像。教育部说,这是比较真实的语境。

国际中学会考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利用生活中的多元材料教学,如歌曲、影片、广告、访问等,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交流,比如表演、讨论和辩论。
★学生做个人或小组作业,或者进行口试时,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讨论。

5.12.09

《商业周刊》:小国求生存 星国菁英学生两岸跑

(阅读文章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新闻录像】

2009年“劲爆剧场大比拼”12月4日晚于德明政府中学表演艺术中心举行大决赛。以下为当晚我校双文化课程主任王俊义老师与吴心萍老师和黄子芳老师接受8频道的采访录像。

http://videos.mediacorptv.sg/13894/英文教导华文需谨慎-避免本末倒置/

30.11.09

台湾浸濡学习之行(2009)

参访交流:政治大学(与周祝瑛教授合影)

参访交流:达人女中























参访交流:北一女






















最精彩的参访:参观中天电视台与商业周刊














亲手制作凤梨酥



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影

台大校门前与康桥学伴的“全家福”




关渡—八里单车行启程前的大合照
(台湾)普台高级中学: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20.11.09

Controversy over the idea of a bicultural elite

Review-Insight, The Straits Times, 20/11/2009

IN SEPTEMBER 2004, then-Minister of State for Education Chan Choo Sen announced that th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BSP) would begin at three Special Assistance Plan schools – Hwa Chong Institution,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 and Dunman High School.

This came three months after then-Senior Minister Lee Kuan Yew spoke of the need to groom a new Chinese bicultural elite to keep Singapore engaged with China in the future.

"To ride on China's growth, Singapore needs a core group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means bilingual as well as bicultural groups of key players.

"Bilingualism gets us through the front door, but it is only through biculturalism that we can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nd work with them," he said at a conference at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He also spoke about Singapore's deep links to the Islamic world, as well as the need to engage India.

The idea of such a "bicultural elite" created a controversy, with sceptics asking what this group could do in China that a bilingual Singaporean could not.

Some saw it as a tacit admission of the limits of 40 years of bilingualism while others questioned the elitist connotations of such a programme and whether minorities would feel alienated.

But its supporters said that given Singapore's strategy of pragmatic survival and attempts to make itself relevant to the world, the programme would reap economic benefits from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and lar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Dr Goh Nguen Wah, adjunct professor of NTU's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me, said: "Will the programme breed elitism? Well, it should not because it is not just designed to groom government leaders and public service officials alone."

Dr Goh, who is the former associate editor of Lianhe Zaobao, added: "It is about broadening students' intellectual horizons and creating a more balanced outlook of the rapidly changing world. People in a tiny city-state like Singapore can't afford to be frogs in a well."

The BSP is now conduc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but do not speak Mandarin can take up China Studies in English at the A levels, although they will not qualify for BSP.

Currently, there are no Ministry of Education bicultural programmes in other languages or in the study of countries like India, but schools like Raffles Institution offer bicultural programmes covering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region, in addition to the China programme.

Under Raffles Institution's India programme, introduced in 2006, students are sent on trips to Chennai and Mumbai.

The Middle East programme, started in 2007, is business-oriented and requires students to learn conversational Arabic. Students go to Dubai, Abu Dhabi and Bahrain on immersion trips.

Primed to bridge East and West / Absorbing the culture they study

By CAI HAOXIANG, The Straits Times, 20/11/2009

Th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was launched five years ago to groom a core group of bilingual Singaporeans who can engage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The pioneering batch who underwent the programme from Secondary 3 to junior college are now in their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How did they fare? What were the results? Here's the report card.

WHEN Ms Tseng Xin Ying visited Beijing University in 2007 as part of the Education Ministry's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BSP), she was amazed by the sight of people reading in every nook and cranny on the campus.

Many students were so deeply engrossed in their books by the picturesque Weiming lake that they did not realise they were attracting a tourist's attention.

Then 17, the young Singaporean was so impressed that she decided to apply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

"I wanted to go to a university with a conducive atmosphere, so I decided that this was it," said the former Dunman High School student.

She is one of the more than 300 pioneering students who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BSP programme and are now in their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studying a range of subjects here and abroad.

Running from Secondary 3 to the second year of junior college, the BSP aims to groom a core group of bilingual students who can understand and engage China as well as the West.

Launched in Hwa Chong Institution, Dunman High and Nanyang Girls' High in 2005, the BSP attracts an average of 330 students each year. River Valley High School also started offering the programme in 2007.

BSP students cover an intensive curriculum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ome go overseas for lengthy immersion trips, spending up to six months in China.

The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each cohort are offered the BSP scholarship, which provides an allowance of $1,000 a year. Scholarship holders make up a third of the 300 or so students every year.

The scholarship holders have to take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at the H2 level, which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A levels. They are heavily subsidised for two overseas immersion programmes, one lasting two to six months in China and the other, two weeks in another country.

A Straits Times check with the three schools which started the scheme found that many BSP graduates are now in fields like law, medicine and economics.

At first glance, the disciplines seem totally unrelated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or culture. But the students interviewed said they were positive about the many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the programme.

The most popular course with Hwa Chong's first batch was medicin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with 10 students, or one-eighth of the cohort, pursuing it. The next three most popular courses were busines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law.

Mr Branden Seow Zi Xuan, 19, a former Hwa Chong student, had dreamt of becoming a doctor since childhood. But he also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a.

When the opportunity came, he realised that he could take China Studies at H2 level, along with chemistry, biology and mathematics,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apply to medical school at NUS.

Having travelled to Zhejiang, Beijing, Shanghai and Hainan under the BSP, he felt his experiences in China will enable him to establish a better rapport with Chinese patients in the future.

"I will ask my patient which part of China he comes from. Then I will know what to ask, to strike up a conversation and generate goodwill," said Mr Seow, who is now studying medicine at NUS.

"It's still early, but I'm keeping an open mind. If Chinese patients were to come to Singapore, I can help in managing their care as I believe I will be able to establish a rapport with them."

The 62 pioneering students from Nanyang Girls' are studying a range of subjects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ience and medicine to economics,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and law. Dunman High's 124 students are also pursuing a similar range of subjects here and abroad.

Said Ms Tan Mei Hui, 19, a former Dunman High student who is now pursuing a Bachelor of Music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Music in London: "Although the BSP did not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my decision to study music in Britain, it has further enhanced my 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other cultures."

She added that the BSP helped make students more appreciative of other cultures, and more socially conscious.

Evaluating the programme

AS THE pioneering students are barely in their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it is too early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 BSP programme.

But if one goes by the popularity of the programme, academic honours awarded to students and tie-ups with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have been gratifying.

Since 2005, an average of 330 students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e BSP each year, with numbers fluctuating between years.

For Dunman High's BSP, more students are applying for the 80 to 100 spots – from about 100 in 2007 to 120 this year, according to Dr Ong Chun Ghee, head of the bicultural studies academy at the school.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also risen, he noted: "We observe that students with better results are applying for the programme, with more parents inquiring."

Students interviewed said they will recommend the programme to their peers because it provides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and overseas immersion.

But Ms Serene Lim Si Ling, 19, who is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Fudan University, had this piece of advice: "Students should have an open mind to accept the differences so that they can reall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no matter good or bad."

Meanwhile, Ms Choo Wen Rui, 19. warned that students should join the BSP out of "true interest".

Said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who is studying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Chinese medicine: "If you're attracted only by the overseas immersion programme, you might struggle if you'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in junior college, when you have to do a lot of reading for the China Studies class."

One positive result of the programme: The Prime Minister's Book Prize, awarded for bilingual excellence, has been given to seven BSP students – five from Hwa Chong and two from Dunman High.

BSP student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mettle by winning scholarships to universities here and abroad, especially in China.

Hwa Chong principal Ang Wee Hiong expects many of his students to qualify for public scholarships as well as those offered by private companies with business interests in China.

"In time, many will become industry leaders in areas such as journalism, broadcasting, business, teaching and academia," he said.

Indeed, the numbers are looking up for Hwa Chong, where 34 of the 80 students in its graduating BSP batch have been awarded overseas scholarships to top institutions such as China's Beijing and Fudan universities, Britain's Oxford University and American Ivy League colleges like Dartmouth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other important indicator would be the amount of time students spend in China, noted Chinese language expert Chua Chee Lay, who is one of Minister Mentor Lee Kuan Yew's Chinese language tutors.

It is through cultural immersion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the Chinese think, said Dr Chua, who is chief execu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CL Lab.

One student who stood out is Ms Tan Bao Jia, 19, from Dunman High, one of the six President's Scholarship winners this year.

Bucking the trend of her predecessors who went to big-name British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she decided to study economics at Beijing University.

She joins nine former Dunman High students in her batch who are now studying in China's Fudan and Beijing universities.

In the last two years, both Hwa Chong and Dunman High have announced tie-ups which allow students to study at prestigious Chinese universities like Beijing, Fudan and Qinghua.

However, while academic results indicate how well a student understands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Dr Chua cautioned that these are not enough.

"Students shoul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they are studying, and to absorb it, make it part of their lives. That is real education," he said.

"The highest level of evaluation is to see if students can internali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Citing an example from the epic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one of the "Four Classics" that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Dr Chua note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Sun Wukong, the Monkey King, is a skilled and strong fighter.

It would be good if a student can pick out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from the story and apply what he knows to real-life situations, he said.

"A person may have a weak personality and often run away from difficulties. But he can be inspired by the Monkey King's fighting spirit, such that he develops a strong will, stops running away and changes for the better, thereby improving his life."

9.11.09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 访康桥双语实验高中

(台湾联合报,09/11/2009)

——》请点击这里看影音视频。

5.11.09

新加坡再次在“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获得冠军

2009年10月31日新加坡的青少年再次震撼了中国人的心。

新加坡队又一次赢得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第一名。本次比赛是第二届中学生“汉语桥”比赛,新加坡在2008年获得首届冠军之后又蝉联冠军。所有的选手和中国重庆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表达赞叹之情。第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有29个国家参加共35支队伍。各队都派出三位年龄介于15岁至20岁的在校学生参加。代表新加坡队的三位选手分别来自:德明政府中学,南洋女中和励仁高中。

德明政府中学是第二次派学生参加,选手来自高一年级,黄琡婷同学。琡婷说:“去重庆比赛之前压力很大,因为学姐Evangelyn在第一届“汉语桥”比赛时取得了团体冠军及综合个人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我好担心会给新加坡丢脸……”没有料到的是琡婷也带回了团体冠军个人综合三等奖的佳绩。由于参赛的队伍比去年多,所以琡婷取得成绩更为不易。


此次的“汉语桥”比赛体现了新加坡华语的水平及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与老师的精心培养密不可分,在此我们要感谢所有教导过琡婷的老师们,特别是华文老师,是老师们的努力,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才能取得如此好的佳绩。
从左至右:励仁高中郑祖鹏、南洋女中徐晶莹、德明政府中学黄琡婷

2.11.09

2009年劲爆剧场大比拼

日期: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时间:7.30pm

地点:德明表演艺术中心(Performing Arts Centre)

票价:五元

想进一步地了解即兴劲爆剧场,可浏览以下网站:
http://www.tsporters-singapore.blogspot.com/

30.9.09

第四届全国中学双语演讲决赛台上跪出冠军

(卢贞颖,《联合早报》,爆米花,30/09/2009)

2009年8月29 日早上,新加坡理工学院第一讲堂充满了欢乐的笑声,原来是科兰芝中学与新加坡理工学院联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学双语演讲比赛正在进行大决赛。

实力旗鼓相当

这一届的参赛者来自29所中学的53名参赛同学,12名脱颖而出的都是演讲高手。其中一名还是校园superstar 的参赛者丁文淞。其实,这一届的参赛者都非常的优秀,实力可说是旗鼓相当。

既然是比赛,必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在这次的双语演讲比赛中,低年级组的冠亚季军分别是:圣尼各拉女校的路朝博宇,莱佛士书院的姜沛村和淡滨尼中学的孙伟熙。而高年级组的冠亚季军分别是德明政府中学的何书君,莱佛士女子中学的刘宓如和莱佛士书院的于竣耀。

低年级组的冠军路朝博宇特别感谢老师与同学们给于的帮助与鼓励。由于比赛期间刚巧碰上考试,路朝博宇可说是蜡烛两头烧,能得到冠军,她自己也很意外!

使出浑身解数

高年级组的冠军何书君很感谢老师给予她的帮助。她自认华文是较弱,想不到参与这次的比赛后,她的华文进步了,让她很有成就感。

决赛同学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博取评判们的欢心,从唱歌,模仿广告人物到当众下跪,参赛者们的招数精彩纷呈,决赛毫无冷场!

来自德明政府中学的黄俊维同学在演讲“崇拜偶像无罪”的讲题时还高唱了自己的偶像周杰伦的歌曲《千里之外》。另一名参赛者韩宇光在演讲“男主外,女主内是必然的”的讲题时,甚至扮演了电视广告Mr Muscle 的角色。

在即兴演讲时,德明政府中学的何书君还当众下跪呢!别误会,下跪不是为了拜拜,也不是跪地认错,何书君只是在扮演演讲词里的角色,带出“现代的子女不孝顺”。一跪是扮演着古代的孩子向父母下跪敬孝,二跪却是现今父母跪地求孩子不要将他们遗弃!何书君同学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哄堂大笑,也因此跪而获得了评判们的青睐,打败劲敌,成为了高年级组的冠军。

演讲比赛不但是演讲者幽默,连嘉宾新加坡理工学院院长陈汉章也精彩展示双语演讲,把学习语言不精的笑话带给在场观众,勉励大家掌握双语。

对这届双语演讲比赛参赛者的表现,总评判李秉萱认为参赛者在演讲时更有幽默感了,而且语音、语调、道具的使用也显得纯熟。双语演讲已能对口,令人满意!参赛者们用心讲,评判们用心评,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第四届全国中学双语演讲决赛圆满落幕。

14.9.09

2009年中二文章朗读比赛


冠军:2G《老师的孩子》

亚军:2H《感恩》

季军:2E《今天我要学会控制情绪》

评审老师:李淑华老师、何珈玮老师及金佩萱老师

2009年中一群口讲故事比赛


冠军:1J《一碗清汤荞麦面》

亚军:1G《第一次约会》

季军:1F《涂墙记》

评审老师:邱新华老师、张爱强老师和许仁曜老师

9.9.09

“死海古卷与古代世界”展览

我校66名中三双文化课程学生在5位老师的带领下,分别于9月2日及4日下午前往The Arts House参观了本区域难得一见的古文物之展。

“死海古卷与古代世界”(The Dead Sea Scrolls and the Ancient World)展出了100多件跨越人类5000年文明的古文物。新加坡,是这批绝少在以色列境外展出的文物在亚洲展出的第一个国家。

多数的《死海古卷》抄本长驻于耶路撒冷的圣书馆。这批古卷远在第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百年的时候就被藏在死海西北山洞中。因为这个地方离开耶路撒冷大约只有十五、六英里的路,所以就称这批古卷叫“死海古卷”。

1947年春天,藏在杰里科(Jericho)附近山洞里的古卷——即最古老的犹太文献手稿的偶然发现,成为了本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1948年至1956年间,11个藏有手稿的洞穴(被标示为1—11号洞),在死海西岸的北部角落,即被称为基伯昆兰(Khirbet Qumran)的附近洞穴发掘出大量的《旧约圣经》古卷和其他文献的手抄本,多达600多卷,残篇碎片数以万计。

经过专家学者Dr Joel Lampe 现场的生动解说,我校师生了解了《死海古卷》的发现过程,也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文献为希伯来文《圣经》抄本(即《 旧约圣经》)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同时也知道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

此外,通过展出的古泥板、羊皮卷、蒲草纸等文物,同学们也了解了书写文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到今天现代的印刷技术。展品中也包括第一本印刷书的单页、第一修订版的古书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展出的互动性,主办当局也在参观后举行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场有奖问答活动,让一路专心聆听讲解的同学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7.9.09

2009年全国中学华语新闻短片制作大赛(高级组)

今年5月底,我校四位分别来自3H与3I的缪恺雯、陈欣馨、王圣雅和徐佩思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丹戎加东女校、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与Omy.sg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学华语新闻短片制作比赛,并荣获铜奖。恭喜四位同学及指导老师。

5.9.09

突显各自特点 2012年发展完成 所有特选学校将各有旗舰项目

(潘星华,《联合早报》,2009-09-05)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华文与华族文化的过程中有更丰富的体验,所有特选学校将在2012年完成发展各自的旗舰项目。各校将通过精心策划并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活动,突显特选学校各自的特点。

今年是教育部在10所优秀传统华校实行特别辅助计划的30周年,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昨天出席第三届特选中学研讨会,提及特选学校将各自发展有特色的旗舰课程。

她说:“特选学校已经走过30年漫漫长路,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第一批双文化课程学生今年毕业,就有了骄人的成绩。10名获得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的学生,就有七名来自双文化课程。他们将到中国知名大学修读法律或国际关系。其中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课程的学生陈葆佳,还是今年总统奖学金得奖人。

未来30年,各特选学校应就其双语双文化的优势,积极推展旗舰项目,为国家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

傅海燕认为,现代家长都明白孩子到学校不仅为了取得一张文凭,而是要接受学校的全面培养。特选学校具有独特培养学生的方式,有自己的价值观,对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吸引力。

她说:“处于瞬息万变的世界,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现在没有人能预知。我们只有尽量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来应付未来世界的需要。”

10所特选中学和15所特选小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自去年起纷纷设立有校本特色的旗舰课程。如华侨中学的“华中戏剧课程”、公教中学的“深濡文化,驰骋神州”、德明政府中学的“文史华艺鉴赏课程”、南华中学的“文史哲与实用翻译课程”、圣公会中学的“中国通”课程、圣尼各拉女校和中正中学(总校)明年推出以华文授课的O水准考试科目“华文媒体”;圣婴小学的“圣婴新语”、宏文学校的“中华文化艺术课程”、南华小学的“C无限”、爱同学校的“双文化华文优选课程”。

八所特选小学和七所特选中学今年推出道德教育辅助配套,让学生通过古人尽孝与勤奋的故事,培养高尚品德情操。还有长达四星期到六星期的中国与本地文化浸濡课程,都能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及加强使用华文的信心。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副司长余立信会后说,旗舰项目用的是蓝海策略,教育部鼓励学校发展具有各自特色,与中华文化相关,并让全校学生参与和学习的课程。

他说:“我们希望每所特选学校的旗舰项目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在具有校本特色的旗舰项目熏陶下,各特选学校将培养出面貌不同的毕业生。各校毕业生身上,将各有不同教育特色的烙印。”

余立信说:“早期特选学校的校风、特色,与校长长年掌校有关。到了现代,校长经常轮换,特选学校有必要通过设立与众不同的旗舰项目,建立不受校长人事更动而改变的品牌。”

4.9.09

保留华校传统价值观 特选学校培育无数 优秀双语双文化人才

(高健康,《联合晚报》,04/09/2009)

过去30年,特选学校在保留华校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英文程度,为我国培育了无数优秀的双语双文化人才。

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今早出席南洋女子中学与通商中国合办的第三届特选中学研讨会时,对特选学校的历史贡献作出上述评价。

1979年,我国政府在公教中学、德明政府中学、南洋女中及华侨中学等9所传统华校推出特别辅助计划(SAP),协助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同时,英文水平也能与英校媲美。

目前,特选学校已扩大到10所中学和15所小学。

傅海燕说:“为确保我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维持竞争力,我们要积极培养有能力和中国以及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的双语人才,而特选学校由于其双语双文化的优势,应能更好地负起这个使命。”

她特别提到,今年首批获得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的10得奖者当中,有7位是双文化课程的毕业生,其中德明政府中学的陈葆佳更获得今年的总统奖学金。

3.9.09

2009年“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双语演讲比赛”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不俗的佳绩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早上,当太阳刚刚张开惺忪的睡眼时,早已有12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焦急地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举行的全国中学学生双语演讲比赛决赛即将开战,十二位决赛选手将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经过中英文双语备稿演讲和即席演讲两轮比赛,决出最后的优胜者。

一番龙争虎斗之后,我校选手不负众望,取得了高年级组冠军低年级组优胜奖的优异成绩!

代表德明政府中学参赛的选手分别为:高年级组别的何书君同学(4L)和低年级组别的王俊伟同学(1J)。

Good news!

Our school has won 4th NATIONAL BILINGUAL SPEECH CONTEST FOR ALL SECONDARY SCHOOLS 2009, in the Upper Secondary category!

Fellow Dunmanian He Shujun (4L) captured the top prize with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DHS was also awarded the consolation prize in the lower secondary category-this was won by Wong Jun Wei (1J).

Both of them did us proud by applying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th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Let us a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through their inspiration!

23.8.09

除了华文的源流

(周兆呈,《联合早报》,城外城,23/08/2009)

一年多前,应邀到德明政府中学给高中部同学做有关中国社会的演讲。歆穎是高二的学生,在问答阶段积极发问,华语口音听起来很像台湾来的,其实她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女生。几个月后,歆穎发来一封电邮,要跟我讨论她正在撰写的小论文《中国软实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走向国际》,怕我不记得她,特意强调说“就是那个你说很像台湾人的”。

今年3月,歆穎告诉我,她已经申请了北京大学,希望能够去那里留学。她说之前曾经考虑了一段时间,听了讲座后更坚定了要去中国留学的信心。能够在年轻人决定人生道路时尽点绵力,是很让人愉悦的事情。

歆穎的申请获得了成功,获颁公共服务委员会的奖学金,9月就将到北大双修中文和国际关系。而德明政府中学今年共有10多位学生,分别获得公共服务委员会、教育部或社青体部的奖学金,即将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留学。

德明政府中学的情况显示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趋势:新加坡的年轻学子对中国的兴趣、了解,以及愿意选择中国因素作为未来职业和理想的组成部分,这种意愿和动力越来越强。作为独立国家,新加坡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课程,其普及面、层次、力度,已经远超过不少的国家。目前,新加坡的小学都有中国浸濡课程,在中学和初院有中国通识或双文化课程,在大学有当代中国的硕士学位课程。与此同时,在社会体系的继续培训中,南大孔子学院和中华总商会管理学院都有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文凭课程。这既体现了涵盖的层面和广度,也显示了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强劲需求。

开办中国通识课程的义顺初级学院,去年2月主办首届研讨会探讨中国政治课题,今年的第二届研讨会,则邀请全国开设“中国通识”和双文化课程的初院和高中,让学生提交中国课题的研究论文,最终选出最优秀的五篇,进行现场呈现。义初的学生还和中国重点高中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研讨有关中国的重要课题。

在我应邀参与评选优秀论文的过程中,细细品读学生虽偶有稚嫩但显然经过磨砺的论述,感觉学生们对中国课题的观察、认识和探索,较以往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有些学生以独特视角小中见大,比如《从‘狗皮膏药’医疗广告的泛滥管窥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众心态》;有些发挥精通双语特长分析时事,如《中国和美国对奥运的焦点——比较中美报章》;有的深入挖掘敏感课题,像《婚前性行为的增长是不是当今中国艾滋病增长的主因?》、《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慈善机构面对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还有的从传统入手剖析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比如《从节日文化的变迁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虽然距离规范的学术论文标准还欠火候,但学生热忱搜集资料、积极思考探究而完成论文,我所看到的是这种场景形成的一个气场,学生既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复杂,也可以不断地拥有表达观察、切磋观点的机会。

在这种趋势前,人们也应该留意到:对中国了解的增加,并非仅仅是华文学习、华文教育的课题,而是在整体教育层面推动对中国课题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的每年就有600 多人,远远超过以华文修读的学生数量,正体现对中国课题的高关注度,而不是基于华文学习的热情。义顺初院规划明年举行双语的研讨会,也为英文修读的学生创造讨论的平台。

因此,新加坡对中国的观察,因为通识课程、双文化课程、浸濡计划、短期培训计划等等的持续实施和推广,参与人数日多,影响层面日广,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也比以往深入、多元。这些,既与中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派官员到新加坡学习构成有趣的互动,反过来亦激发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新加坡的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能够去中国留学的,往往是结合了对中国元素的向往以及华文学习的热情。毕竟,在中国的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华文基础。在这类人才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有必要同时思考如何为纯粹英文源流的学生继续创造可以接触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这其中有华文能力弱的华族学生,也有非华族的学生。比如,在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之后,能够有什么样的机制和方式,确保这些对中国元素有兴趣的人才,不至于像原先修读华文科的学生们一样,在大学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削弱了原先的积累?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兼《新汇点》主编)

21.8.09

总理书籍奖与美文比赛获奖

我校高中部的姜锐同学和孟庆一同学在最近举行的2009年连士升杯青少年美文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三名及优胜奖。

此外,我校高中部校友——陈葆佳同学与郑敏仪同学同获高中总理书籍奖,初中部的华慧君、林沅均与张凯玲等则获得初中总理书籍奖。值得一提的是,这5位同学皆为我校双文化奖学金得主。

19.8.09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网站 Fudan University Singapore Students' Association's Website: http://fussa-roars.blogspot.com/

来吾道夫先路

(高健康,《联合晚报》,19/08/2009)

每一桩大事业,从无到有,从奠基到落成,大抵要历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阶段,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开路先锋”,也就是屈原所说的“来吾道夫先路”者。

今早出门前,扫了一下《海峡》,封面有两位女生,共同的标题是“Striking Out On Different Paths”,介绍她们如何在学业和运动事业上“另辟蹊径”。其中一位女生陈葆佳,刚获颁总统奖学金,但让她登上封面的不是这项殊荣,而是她以总统奖学金得主的身份舍欧美名校直奔中国北大的“非常”决定。她是留学中国的新加坡学子当中,首位总统奖学金得主。

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开路先锋来得何其快。原本以为,首批“PSC中国奖学金”得主已经是今年留学中国的新突破,需要时间让这标志性事件沉淀一下,谁知不到一个月,又有新新突破。

陈葆佳也是“PSC中国奖学金”得主,因此可算是“双料”开路先锋。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陈葆佳之前那些默默的拓荒者。上世纪 90年代是新加坡学生留学中国大陆的起点,那时很多国人还不能理解留学中国有什么好,而几乎所有留学生不是进北大中文系,就是进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除了小部分自费生,其余全是教育部奖学金得主。这些人学成归来,很多已在教育界开天辟地。

曾几何时,异彩纷呈。出现了第一个“敢敢”到清华大学读理科的新加坡学生,第一个教育部奖学金得主到北大读经济而不是中文,第一个挣脱北大中文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班上课的紧箍咒,主动加入中国学生班的“勇者”,还有首个莱初毕业却选择到北大修读中国历史的“英校生”……他们大多是不自觉的拓荒者。

陈葆佳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修读双文化课程,曾在中国浸濡过5个月,选择中国其实并不意外。但总统奖学金毕竟是本国奖学金的最高殿堂,陈葆佳的决定想必会产生一些社会涟漪。下一个突破是什么?也许是纯英文背景的总统奖学金得主到西安交通大学念考古?

屈原《离骚》的原话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已经有“道夫先路”的先行者矣,后来者何不坐上被他们驯服的骐骥,到神州大地驰骋一番?

到北京和上海留学? 让新加坡学生会协助你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009-08-19)

公共服务委员会(PSC)去年11月设立了一项到中国顶尖大学留学的奖学金,今年,在 84 名获得 PSC 奖学金的学生当中,有10名学生将前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成为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计划下,前往中国留学的首批奖学金得主。

李显龙总理在不久前举行的奖学金颁发仪式上说,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都已经成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强,对新加坡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学生到中国深造。

今年总统奖学金的六名得主当中,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毕业生陈葆佳也选择赴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立志成为一名“中国通”公务员。

新加坡学生到中国留学,会碰到哪些困难?中国的课堂风气与师生关系,又是怎样的?

《爆米花》新鲜推出《留学中国》系列,请来留学北大、清华和复旦的学生执笔,告诉你留学中国的全面貌。



(文 / 陈维彪、林伟扬)

有意到北京和上海念书,没有相熟的亲友可帮忙,别担心,新加坡学生会可帮你解忧。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简称FUSSA)与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也称SSA (Beijing) ),分别处于中国的南北两部,是目前在中国最大的两个新加坡学生会。

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代表着留学北京的新加坡学生,由清华、北大等诸多大学组成,至今成立只有8年,会员当前大约有90名。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则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办国家学生会,至今成立10年,会员有45名左右。

负笈神州第一个接触点

由于留学中国的资料不如欧美大学来得普遍,两地的新加坡学生会主动地成为了大多数有意负笈神州的学子们的第一个接触点。

学生会在学子们出发前就开始尽量配合,协助学子们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除了在他们到中国前举办聚餐活动,让新生与学长彼此认识,我们也会为他们答疑和解忧。两地学生会的代表也将提前回中国,陪同新生办理入学手续。

另外,两地学生会的运作性质基本相同,除了协助新生入学,也会组办不少大型的聚会,其中包括迎新会、国际文化节、中秋晚会、春游等。

新生迎新挑战

每年10月,FUSSA也会连同马来西亚及印尼学生会,配合新生迎新会,主办类似“Amazing Race”的活动。这项活动叫做“上海走透透”,由三国学生会联合起来的主办单位设题,参赛者分组到上海各地寻找答案,并照题目的要求,完成一些有趣的挑战。

同样的,北京新加坡学生会自去年开始,连同北京大学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会,创办了“亚洲甜品节”,鼓励参与者互相品尝其他国家的甜点美食,加强各个学生会之间的凝聚力。此活动还深受学校和其他学生的欢迎!

不只是注重娱乐活动

随着政府大力支持新加坡学生到中国求学,两地的学生会估计将迎接更多的新生。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提升,在中国的新加坡学生会也不会落后于他国学生会。我们将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学生会更加团结并富有活力。

我们也将尝试转型成一个不纯粹只是注重娱乐活动的学生组织,并逐步探讨今后如何能将成员们在中国的求学经验带回新加坡,回馈社会。最后,我们也希望能在欢聚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比较知性及颇具深度的学生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别在我们的网站联络我们:http://ssa-beijing.youth.sg/
http://fussa-roars.blogspot.com/

欢迎上《留学中国》博客:blog.omy.sg/studyinginchina,留下评论,互相交流。

【作者陈维彪为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会长,林伟扬是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会长。】

18.8.09

德明政府中学中国大学保送计划详情

德明政府中学于2008年和中国上海顶尖学府复旦大学签署《中国复旦大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第一项合作备忘录》,成为复旦大学“21世纪海外精英人才本科留学项目”在新加坡重点推广的学校之一,是与中国复旦大学合作的第一间新加坡高中学校。

该项目允许非中国籍的德明政府中学高中毕业生,在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考试后,成绩若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同类科系的录取标准,则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免试进入复旦大学文科院系学习;如果要进入复旦大学理科院系学习,需要加试数学。

复旦大学也将颁发一至两份无条件奖学金给表现优异的学生。

希望有兴趣参加的同学踊跃申请!

17.8.09

第二届DAPCU开始接受申请

去年,德明政府中学保送中国大学计划(DAPCU- Direct Admission Programme to China University)在和复旦大学签署备忘录后接受第一届DAPCU申请。

经过一轮竞争激烈的面试后,我校成功保送了7名同学在今年九月份前往复旦大学继续本科生学习。

送走了第一届学生,第二届DAPCU现在正式开始接受申请。现阶段申请程序如下:
  • 有兴趣申请的同学可以到学校办公室领取申请表格和一份DAPCU的说明书。截止日期为2009年8月28日。
  • 校内预考(Prelims)接受,申请者必须呈交校内考试成绩。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向以下老师咨询:

  1. 王俊义 师 ong.chunghee@dhs.sg 6593 6760
  2. 安凤云 师 an.fengyun@dhs.sg 6593 6816
  3. 王燕春 师 wang.yanchun@dhs.sg 65936819
  4. 黄子芳 师 ng.tzefang@dhs.sg 6593 6814

德明国家奖学金成就

我校陈葆佳同学获得总统奖学金,成为德明直通车课程,同时也是双文化课程第一位总统奖学金得主,意义非凡。

除了葆佳同学,其实今年德明的双文化课程硕果累累:

  • 获得政府PSC奖学金双文化学生—共27人
    (一)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10人 (其中有7人将到中国学习,葆佳是其中一位,而且还荣获总统奖学金)
    (二)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非奖学金得主—17人 (其中有2 人将到中国学习)

  • 到中国留学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共12人 (其中7人是奖学金得主;其他5位学生是通过我们德明复旦计划或南初北大计划到中国学习)

High3101就要开播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德明自己的电台High3101将于下周一(8月24日)再次与大家见面了!

我们的播出时间是:
周一早上~~~~~~8:00-8:50
周二至周五早上~~~7:20-7:50

我们将为大家献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
周一:特别节目、精挑细选、朝闻天下
周二:你说我说大家说、星语心愿
周三:德明大焖锅、说文解字
周四:德明点唱机、心灵避风港
周五:新剧冲击波、冰河世纪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http://www.high3101.blogspot.com 点播歌曲,浏览更新,或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

节目详情敬请留意近期在学校餐厅播出的宣传广告。

中文学会(高中部)
Chinese Society (Senior High Section)
德明政府中学 Dunman High School
Email 电邮: dhscs.jc@gmail.com

15.8.09

总统奖学金6得主背景多元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阅读文章,请点击图片)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邓莉蓉,《联合早报》,15/08/09)

今年总统奖学金的六名得主来源更多元,除了莱佛士初级学院和华侨中学(高中部)外,今年有三名得奖者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国家初级学院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

此外,其中三人是中国奖学金、警察部队海外奖学金及武装部队海外奖学金的“双料”得主。

立志作“中国通”

历届总统奖学金得主一般都到欧美留学,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毕业生陈葆佳(19岁)却与众不同,选择到中国深造。她也是今年首批中国奖学金得主之一,她将赴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立志成为一名“中国通”公务员。

陈葆佳热爱中华历史与文化,在德明选修双文化课程时,对中国社会、政治等产生浓厚兴趣。在决定到中国念书时,她已确认自己未来的方向,也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她说:“因为我要加入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现在需要更多了解中国国情的公务员。新中之间有密切的经贸往来,未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我选修经济就是想从经济学方面了解中国的观点,以后更容易取得双赢和找到合作机会。”

 
陈葆佳希望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制定政策的公务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因此她愿意加入公共部门。


抱着这一信念,陈葆佳今年初毕业后主动到淡滨尼北参与议员接见选民的服务,以深入了解民间的问题。她笑说,自己当时穿着T恤短裤到住家附近的接见选民办事处表明自己有兴趣帮忙,没有通过朋友或学校介绍,连工作人员也感有些意外。几个月下来,陈葆佳对小市民面对的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她举例说,一对带着四个念小学孩子的夫妇曾要求她帮忙写信给国家公园局,让他们一家继续在樟宜海边扎营,让她感触很深,因为自己经常到海边去,从没想过那些在海边扎营的人可能是在那里长期居住,没有栖身之所。


“我才发现新加坡真的有人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但是要帮助他们其实得从多方面进行,包括教他们如何存钱,联络其他部门如建屋发展局或社区发展理事会帮忙等。新加坡其实有很多不同援助计划,但多数国人并不了解,而我自己以前也不知道。”

今年其他五名总统奖学金得主是颜素仪、宋靖敏、欧阳国光、郑伟哲和温威名。他们昨天在总统府从纳丹总统手中接过这份荣誉。

Scholar heads for China

By Serene Luo, The Straits Times, Aug 15, 2009

IN A break from tradition, one of this year's President's Scholars will be going to university in China - the first to do so.

All the previous winners of Singapore's most prestigious scholarship have gone mainly to Ivy Leagu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to top British universities.
Piqued by her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psyche', Miss Tan Bao Jia, 19, picked Peking University over the Wharton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ormer Dunman High School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is from the first batch of PSC China scholars, a new category of scholarships introduced this year.

But it was not smooth sailing all the way for her. She admitted with a laugh that at one point she had second thoughts about do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ina Studies, at the A-level standard.

Miss Tan, who speaks English, Mandarin and Hokkien with her father, a shipping manager, and mother, a housewife, found the first few months tough going.

'It was harder than I thought it would be to love the subject,' she said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ut the teachers helped, and I grew to love some of the China writers.'

Among her favourites: major 20th-century writers Lu Xun and Lao She.
The avid trekker, who also enjoys solving Sudoku puzzles, is the eldest of three girls. Her younger sisters are at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 and Victoria Junior College.


She will study economics, and believes that Singapore will benefit from having people wh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irst-hand and how the country operates.

Being part of Dunman High's pioneer batch of integrated programme graduands, she had a taste of life in China – having spent five months there under the school's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Dunman High principal Sng Chern Wei, a President's Scholar himself, told The Straits Times that the teacher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top Chinese universities were top-grade teachers.

"It is just as exciting and vibrant as in Ivy League or Oxbridge schools," he said.

Mr Sng said Miss Tan, who entered Dunman High as a very shy student, "has really blossomed into a very articulate young lady".

Miss Tan and the five other President's Scholars this year were picked from a pool of 87 PSC scholars.

They were present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by President S R Nathan at an Istana ceremony yesterday.

Mr Nathan called on the six to not just excel in their studies but to also be active in community work and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This would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s of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return to Singapore.

14.8.09

致家长书

14 August 2009

Dear Parent/guardians

2009 President's Scholarship and SPF Overseas Scholarship

1. We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our joy that the pioneer batch of DHP graduates have done very well in securing scholarships for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2. Many of you would already have read in the press that one of our DHP graduates, Mr Wong Keng Hoe,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Singapore Police Force Oversea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Another student from our DHP graduates, Miss Tan Baojia,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President'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 was also offered a place by the Wharton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ut she decided to give that up for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in the top university of a rapidly growing China.

4. To have nurtured a President's Scholar and a SPF Overseas Scholar with our very first batch of DHP graduates is an achievement that has brought immense joy and pride to our school community. It speaks volume of the rigour and quality of our Integrated Programme.

5. Together with Baojia and Keng Hoe, 21% of our DHP graduates have secured scholarships/awards to pursue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This proportion will grow ever further as many of our male graduates who are currently in National Service would only firm up their tertiary plan towards the end of their National Service.

6. In celebration of these achievements, we have decided to declare a school holiday on 20 Aug 2009 (Thur). On that day,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attend school for lessons. However, if they have commitments that are beyond school level (e.g. competitions or 3rd Language classes), they must still honour those commitments.

7. Let us wish these DHP graduates well.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y will rise to serve Singapore with honour and distinction.

Yours sincerely
Sng Chern Wei
Principal

12.8.09

更多学生用英文 修读中国通识课

(陈能端,《联合早报》,12/08/2009)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600 人。

连金·塞尔比是英华初级学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之一。在进入初院就读之前,她并不十分留意中国时事,选择这门陌生的课程纯粹因为好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连金不仅对中国发展的课题兴趣盎然,她还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到公共部门服务,从事和中国事务相关的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 600人。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紧密配合政府务实的发展策略,官方几年前就力推“双文化”教育,而教育部也以栽培拥有“双文化”视野者为中国通识课程的确立目标。不过,其实有许多学生和连金一样,选修中国通识的时候,并不“功利”,他们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接触当代中国,反而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浓厚兴趣。

连金(18岁)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学,去年从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级学院时发现英华首次开办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她觉得课程内容相当有趣,决定选修这门课。

当时,她的同学都对她的选择感到费解。

连金说:“一些同学笑我说,为什么要选修这门课,对我的未来完全没有帮助。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纯粹是想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又多面的国家。”

中国通识的课程内容围绕四个主题:“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和“中国与世界”。课程没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时常翻阅报纸、时事和学术期刊,还有广泛阅读书籍。就因为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通过积极讨论和客观分析来应付问题,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这个中国通识课程的魅力所在。

本地新晋爵士歌手向洋(Nathan Hartono,18岁)也是英华初级学院的学生,他和连金是同学。记者访问他时,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因为想打进中国市场,所以选修这门课。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如果平时只单纯通过报章和电视了解中国,只能有肤浅和表面的认识。自从修读这项课程以后,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各方对中国的评价,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国通识”课会更热

“中国通识”以中、英语为教学媒介,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双文化精英的类型,打破“要认识中国,中文一定要好”的迷思。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国通识设计可能着重于了解中国,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获颁外交部海外奖学金并将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学的林怡君(19岁)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她中学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是语文特选班学生。她自认华文能力不弱,却选择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程。

林怡君说:“我并不觉得修读中国通识会让我们失去分析中国课题客观性,或导致我们偏袒中国。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导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们的环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国通识和其他双文化课程较着重于中国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华初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的陈柏仁(17岁)则觉得,各界舆论都明确地预示中国将在21世纪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远远把欧美抛在后头,因此他觉得中国通识课程把内容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推出PSC中国奖学金计划,还有李显龙总理近日宣布的“海外发展计划”,淡初中文中国通识负责老师陈可扬(29岁)认为,大环境的利好因素应该会让这项课程更受瞩目,甚至是更受欢迎。

以淡初的情况为例,课程2007年开办时,首批修读华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是20人,英文课程的人数则是20多人。今年,淡初两个年级的双语中国通识课程总共有超过150多人选修,增幅显著。另外,该校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包括来自韩国和越南的学生。

陈可扬认为,教育部在推广中国通识课程方面下了许多功夫,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如果中国通识接下来要扩大,比较棘手的是师资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通识课程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历史训练,而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导文科经验的教师并不多。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有14所学校提供英文中国通识课程,10所学校提供华文中国通识课程。其中华侨中学、裕廊初级学院、立化中学、淡滨尼初级学院、淡初、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和义顺初级学院两种版本的中国通识课程都有学生修读。

更多学生用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

(陈能端,《联合早报》,2009-08-12)

连金·塞尔比是英华初级学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之一。在进入初院就读之前,她并不十分留意中国时事,选择这门陌生的课程纯粹因为好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连金不仅对中国发展的课题兴趣盎然,她还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到公共部门服务,从事和中国事务相关的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600人。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紧密配合政府务实的发展策略,官方几年前就力推“双文化”教育,而教育部也以栽培拥有“双文化”视野者为中国通识课程的确立目标。不过,其实有许多学生和连金一样,选修中国通识的时候,并不“功利”,他们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接触当代中国,反而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浓厚兴趣。

连金(18岁)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学,去年从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级学院时发现英华首次开办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她觉得课程内容相当有趣,决定选修这门课。

当时,她的同学都对她的选择感到费解。

连金说:“一些同学笑我说,为什么要选修这门课,对我的未来完全没有帮助。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纯粹是想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又多面的国家。”

中国通识的课程内容围绕四个主题:“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和“中国与世界”。课程没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时常翻阅报纸、时事和学术期刊,还有广泛阅读书籍。就因为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通过积极讨论和客观分析来应付问题,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这个中国通识课程的魅力所在。

本地新晋爵士歌手向洋(Nathan Hartono,18岁)也是英华初级学院的学生,他和连金是同学。记者访问他时,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因为想打进中国市场,所以选修这门课。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如果平时只单纯通过报章和电视了解中国,只能有肤浅和表面的认识。自从修读这项课程以后,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各方对中国的评价,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国通识”课会更热

“中国通识”以中、英语为教学媒介,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双文化精英的类型,打破“要认识中国,中文一定要好”的迷思。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国通识设计可能着重于了解中国,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获颁外交部海外奖学金并将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学的林怡君(19岁)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她中学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是语文特选班学生。她自认华文能力不弱,却选择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程。

林怡君说:“我并不觉得修读中国通识会让我们失去分析中国课题客观性,或导致我们偏袒中国。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导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们的环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国通识和其他双文化课程较着重于中国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华初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的陈柏仁(17岁)则觉得,各界舆论都明确地预示中国将在21世纪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远远把欧美抛在后头,因此他觉得中国通识课程把内容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推出PSC中国奖学金计划,还有李显龙总理近日宣布的“海外发展计划”,淡初中文中国通识负责老师陈可扬(29岁)认为,大环境的利好因素应该会让这项课程更受瞩目,甚至是更受欢迎。    

以淡初的情况为例,课程2007年开办时,首批修读华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是20人,英文课程的人数则是20多人。今年,淡初两个年级的双语中国通识课程总共有超过150多人选修,增幅显著。另外,该校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包括来自韩国和越南的学生。

陈可扬认为,教育部在推广中国通识课程方面下了许多功夫,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如果中国通识接下来要扩大,比较棘手的是师资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通识课程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历史训练,而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导文科经验的教师并不多。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有14所学校提供英文中国通识课程,10所学校提供华文中国通识课程。其中华侨中学、裕廊初级学院、立化中学、淡滨尼初级学院、淡初、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和义顺初级学院两种版本的中国通识课程都有学生修读。

10.8.09

德明校友会成立青年团

(潘星华,《联合早报》,10/08/2009)

有22年历史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为了更贴近年轻学弟学妹的生活,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活动,于上月底正式成立青年团,促进在大学深造的德明人与母校的联系。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说:“社团注册法令规定在籍学生不能加入校友会,即便校友离校、在大学求学也不能加入。这项条例让年轻校友和母校失去联系,很多校友是在完成大学学业,成家立业十几年后,才重新和母校联系上。”

他说:“因为代沟,我们一直感觉思想和年轻的学弟妹脱节。不知他们心里想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青年团搭起一座桥,更切实帮助年轻的学弟妹是我们多年的心愿。”

为了符合社团法令,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的成员没有投票权,也不在校友会理事里面。

青年团欢迎在籍大学生上网登记加入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首届主席陈葆佳,也是今年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首批10名得奖人之一。她将在下月到北京大学读经济。

陈葆佳连同青年团副主席郑敏怡、项目策划熊敏、财政林思伶、宣传张雪琳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们都是母校开办直通车综合课程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校六年,让我们和母校有特深的感情,在这个时候成立青年团,特别有意义。”

从前她一直感觉和校友会有距离,很多关系到升学选校、申请奖学金和就业的问题,都希望能得到学长指点。但是校友会的学长,很多已经离开大学很久,可能比较脱节。有了青年团,还在各国大学深造的学长可以组织起来,方便学弟学妹向他们讨教。

熊敏说:“上星期我们就邀请了多位在英国美国留学回国度假的学长,回来对我们高中部的学弟学妹讲话,告诉他们怎样申请奖学金、面试时该注意的事项、英国和美国大学的学习情况等等。”

凡目前还在大学念书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无论是读本科、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在籍学生,都欢迎加入青年团。

张雪琳说,搜集和整理年轻校友电邮地址和手机号码,是目前青年团的重要工作。她吁请能加入青年团的校友,尽快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youth.dunmanhighalumni.org,电邮地址是youth@dunmanhighalumni.org

张克荣说,德明建校53年,培养了5万名校友,在青年团校友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做校友资料的整理工作,他希望还没有加入校友会的成熟校友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dunmanhighalumni.org.


8.8.09

三人获今年警察海外奖学金

(刘丽仪,《联合早报》,08/08/2009)

黄敬豪从小学开始就参加童军,从中掌握各项求生技能,也领悟协助他人的意义。他和警员接触后,看见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帮助 基层人民,就知道这是他所想要的工作。

最终,他以优异的学术成绩和亮眼的活动表现,得到今年的警察海外奖学金,下个月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经济。

警察部队今年共颁发三份海外奖学金,除了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高中部毕业生的黄敬豪,另外两名19岁的奖学金得主分别是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欧阳国光和王为安。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昨天在总统府颁奖。

黄敬豪是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的首批毕业生之一。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他曾获得警察部队的初院书卷奖(SPF JC Book Prize ),同时也积极参加童军、醒师团、足球等团队和纪律活动。

他说:“警察部队讲求诚、信、勇、忠,这也是我的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训,这个信念和精神对我来说已根深蒂固,推动着我在拿到奖学金后,要更积极地为社会服务。”

另一名得主王为安则将动身前往英国修读生物化学,他原考虑当一名科学家,但在参与内政部队的实习计划,实际了解了内政团队的运作和工作使命,让他有了新的启发。

他从服务多年的资深警员分享经验中,察觉他们即使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但他们都竭尽全力地去协助无助的市民,从他们的笑容中,他可以体会警员在助人之后所得到的满足感,那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他说:“公共服务能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是一份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此外,我从小就对成龙的警匪片感兴趣,所以毅然选择加入警察部队,日后可除暴安良。”

欧阳国光在学校创办了人文科学计划(Hu-manities Initiative),率领同学筹办活动为大巴窑的年长者筹款。他从中了解目前的各项措施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才能更有效 的把援助计划直接落在年长者身上。

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有兴趣的他,将到美国耶鲁大学修读道德、经济与政治系,希望在投身警队后,能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逐渐摆脱困境。


Overseas scholarship trio all set for police career

By Wendy Hui, The Straits Times, Aug 08, 2009

THREE young men took their first step towards careers in the police force yesterday by formally accepting the Singapore Police Force Overseas Scholarship.

Justin Ong Wei An, Jonathan Au Yong Kok Kong and Wong Keng Hoe, who are all 19, will soon be heading to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for their undergraduate studies.

They were picked from among A-level school leavers keen to serve in the police force and who have also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dership qualities.

They receiv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from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Home Affairs Wong Kan Seng in a ceremony at the Istana.

Mr Ong and Mr Au Yong are from Raffles Junior College, and Mr Wong, from Dunman High School.

Asked how his interest in police work arose, Mr Ong said: "I used to watch Jackie Chan movies and Hong Kong serials and thought the roles of the policemen there were interesting and cool."

He will read biochemistr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r Au Yong will study ethic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t Yale; Mr Wong will take up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德明政府中学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08/08/2009)

【小依集】

小依:

超过20年采访学校新闻的日子,学生、教师、校长,校友、董事,在我面前如走马灯。

校长是和我来往最多的人物,从校长看学校,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怎样的校长,塑造怎样的学校;怎样的学校,塑造怎样的学生。从前,校长经常在一所学校服务超过10年、20年,甚至30年,校长的才华、气质、理念,几乎就和学校画上等号。

建校至今53年的德明政府中学,有七任校长。我和后四任校长:林乃燕、谢泽文、陈添福、孙振炜时有往来。这四位校长身上的儒雅、勤奋、认真、务实、诚信、不浮夸、不卑不亢等气质,可说都在德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上星期天,我到德明政府中学采访,青涩的和成熟的德明人围坐一室,我和他们逐一攀谈,惊讶地发现他们有着“一家人”的共同面貌。

炳耀摄记给他们在校园拍照的时候,我碰到在德明42年的陈瑞如老师(65岁)骑着脚车回校园来给盆栽、树木、花草浇水。他告诉我:“碰上周末节日,校工放假,我会回来做点园艺,当运动。”平日,他是上课照顾学生,下课照顾花草,42年不变。

校友怀念旧校舍的木麻黄树,陈老师帮忙他们去找了一盆硕大无朋的木麻黄盆栽,放在行政楼前面。这个大盆栽平日的修剪工作也归他。他说:“这个盆栽的名字叫‘木麻黄下的岁月’。”

炳耀用心给德明人拍照,我用心看德明的新校园。在行政楼大堂横梁上竖了一座大木牌,以为不外是每年最佳学生或董事会成员或历届校长的名字,仔细一看,竟然是个“教职员荣誉榜”,它把历年得奖教师的名字和奖名列出。这样彰显教师成就的荣誉榜,在新加坡是少见的。它让我想起中国教育家李希贵说:“为了‘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 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只要看陈瑞如老师骑着脚车在假日回校园浇水,就可知道平日他是怎样受到学校尊重,让他愿意为德明献上一切。他62岁退休后,受学校续聘。“不离不弃”是两方都需要的。

全面翻新扩建后的德明,七公顷的校园,比从前大了一倍。旧校舍翻新,作高中教学楼。“正心楼”、“集思楼”、“格致楼”,把绿草如茵的“正心园”围在中间。据说,孔子像不久将引进正心园,连同上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巨石镇校。

扩建后的新校园是初中教学楼,还有作为室内体育馆的“笃行楼”,生物化、纳米、分子科学实验室的“慎思楼”,还有美术中心的“涵美楼”,音乐中心的“博学楼”。

连同语文特选课程用的“厚德轩”,双文化课程用的“德馨阁”。这样有墨水有教诲作用的大楼名字,它将让德明学生在怎样的中华文化氛围里成长?它将如何让德明学生受益?

这是绕有兴味的,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