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8

郑朝吉有一双 会说话的手

(胡文雁,《联合早报》,现在,艺苑,11/03/2008)

我所知道的郑朝吉,是个极端执著的人,生活如此,艺术上尤其。30多年来,他一头钻进浩瀚的华乐世界里,从来不知疲倦为何物。3年前,他以58岁的“高龄”考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音乐学,去年考获硕士学位,3万多字的论文,题目为《论述民族管弦乐团指挥艺术》,根据他数十年的华乐指挥经验及教学实践,对指挥双手艺术进行研究。他说:“我还想再继续深造,进一步把指挥艺术理论化。”

郑朝吉是本地著名华乐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和目前唯一受邀到中国指挥专业民族乐团的新加坡人。1985年11月6日,在两百多位中国音乐界与文化界名人面前,他站上上海民族乐团的指挥台,演出引起很大回响。这些年来,郑朝吉陆续受邀指挥天津、山西、山东等专业和音乐院校乐团,也经常到中国担任华乐比赛评委。去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民族器乐大赛,郑朝吉就以新加坡著名指挥家身份坐上了评委台。

没“真正”学过指挥

郑朝吉的指挥以严谨、准确、热情见长,但他从没“真正”学过指挥,唯一“学历”是1999年到上海拜指挥家曹鹏教授为师,但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可以这么说,他是自学成才的指挥家。

生在全无音乐背景的家庭,郑朝吉小时在偶然机会下学会弹奏曼陀林(Mandolin)。中学就读中正总校时他被招进华乐队,弹的是大阮,因为有曼陀林的基础,很快上手。负责老师见他聪颖机灵,不久把他调去弹三弦。

俗话有说:“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三弦因为没有品柱,比起其他弦乐器要难学。郑朝吉说:“那时本地根本没有懂得弹三弦的人,我如同瞎子摸象,靠自己摸索。”

初生之犊不怕虎,郑朝吉为了弹好三弦,在既没人教又没书本参考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找来唱片,又因为家里穷,没有唱机,只好把唱片拿到同学家听,一点一滴地模仿学习。

“当年三弦的独奏曲目仅有两首:《大浪淘沙》和《十八板》,我把唱片听了又听,硬把这两首经典曲目学下来。忘了哪一年,大概是中三中四的时候,我就上台独奏《十八板》了。”

学习三弦的过程,激发了郑朝吉对华乐的浓厚兴趣,那时他又被选为学校华乐队队长,对华乐的喜爱更是进入痴迷状态。

受邀组织华乐团

在中正总校念完高中后,郑朝吉考上南洋大学,但为了要尽早出来工作养家,他放弃了读大学,转读师资训练学院。同一时候,蒙巴登联络所邀他组织华乐团,不久泉声音乐社也请他成立一支民间乐队。

郑朝吉在“泉声”工作非常起劲,乐社原来只要他一星期去两晚,他却去足7晚,所得酬劳自己一分不收,全用来为乐队添购乐器。他原来学的是弹拨乐,但为组织乐队,什么乐器都自己研究学习一番,边学边教,也因此开始指挥乐队。

郑朝吉把泉声华乐队搞得有声有色,一次参加电台音乐会,给当时电台华文节目组主任吴佳璧留下深刻印象,就邀请他组建电台华乐团。

1973年,电台华乐团成立,后来改名为新加坡广播局华乐团,由郑朝吉出任常任指挥。他一方面百里挑一吸收好乐手,一方面开始培养一些华乐尖兵。如今仍活跃华乐界的郑顺发、田春成、黄锦富、黄文财、吴国闻等人,都是从新广华乐团出来的。

新广华乐团与人民协会华乐团当年双足鼎立,是本地最具实力的华乐团,为华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郑朝吉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

1980年,郑朝吉又接手训练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使之发展为本地最具实力的学校华乐团。28年后的今天,他仍是这个乐团的灵魂人物。

郑朝吉说:“当时我被派到德明中学教华文,不到几天,就被德明政府中学校长林乃燕调过去,要我接手训练学校华乐团。”

不管是新广华乐团或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郑朝吉都是一手抓,训练严谨。他对自己也要求甚高,老觉得有所不足,渴望能到中国跟名家学习。

1982年,郑朝吉跟旅行团到了上海,名为旅游,实为寻访名师。他找到景仰已久的三弦宗师李乙,跟他学习音乐理论,并在他的安排和引荐下,拜见中国多位音乐家,如李民雄、陆春龄、刘德海、贺绿汀等,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音乐素养的提高。

历史性的演出

回到新加坡后郑朝吉更加投入华乐工作,之后不久,他就被邀请到上海指挥上海民族乐团。那是一次历史性的演出,郑朝吉说:“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前去,很庆幸没有丢新加坡人的脸。”

1992年,郑朝吉再次到中国演出,同样引起很大回响。这次,他带领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到北京和上海巡演,在北京演出后,中国音乐权威杂志《人民音乐》(第九期)发表了题为《华乐之声,余音萦怀》的文章称赞郑朝吉指挥“自如潇洒、落落大方,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修养,能准确把握乐曲的不同风格,深刻揭示乐曲的内涵……其指挥艺术水准及训练乐队的才能令人折服!”,还引述中国民乐界权威人士的话,认为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是“中国国内所见的青少年民乐团中水平最高的”。

当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还召开“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访华演出座谈会”,出席者有刘文金、秦鹏章、朴东生等中国华乐界具影响力人物,对新加坡在华乐普及和教育工作上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提出讨论、反省和思考。

郑朝吉组建乐团发展的丰富经验,以及策划音乐会的能力,通过此次演出再获肯定。1993年,他以推动本地华乐发展的杰出成就获颁新加坡文化奖,同年,新广华乐团易名狮城华乐团,隶属南洋艺术学院,由郑朝吉出任音乐总监。

一辈子搞华乐教育

这几十年来,郑朝吉指挥狮城华乐团和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先后出访泰国、香港、台北、香港、高雄、马来西亚、文莱、北京、上海、天津、桂林、深圳、南京、苏州、郑州、沈阳、长春等城市,呈献了形式丰富的华乐专场。在他3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华乐演奏家。目前在新加坡华乐团任助理指挥的郭令强和二胡副首席的林傅强,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

郑朝吉一辈子做着华乐教育工作,2000年,他卸下教务,出任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音乐总监,在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发展基础上,把影响力扩散到东区校群,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和系统化培训,提高东区学校华乐团的演奏水平,等于为国家培养未来具专业能力的华乐人才。

今年61岁的郑朝吉其实早可退休,他的两名儿子都非常优秀,大儿子是中国百事可乐的营运总监,小儿子是政府投资公司的金融分析员,但自认自己对华乐有种深刻的使命感,郑朝吉到今天还坚守岗位。狮城华乐团一年至少4场音乐会,加上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演出,还有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的一系列计划和活动,郑朝吉的工作量大得惊人。“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敢说有什么贡献,一切只能由历史来评断。”

指挥很容易,但一辈子也学不会

从我认识郑朝吉到今天,他性情始终如一,拘谨木讷,不善言辞,更不喜交际,总是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能不曝光就尽量不曝光,最大“缺点”就是比较真,而且极为“顽固”,对一些事情,轻易不肯妥协。

跟他聊天,最好是趁他有几杯酒下肚的时候,那时他比较放松,讲话也比较随性,“不小心”会泄漏一点他的内心世界。

他是真爱华乐的,而且有远大理想,可惜就是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非专业指挥科班出身,也没上过什么音乐学院,但很有驾驭乐队的能力,指挥既细致又有气势,感情澎湃,一双会说话的手,充满魅力。

他说:“指挥很容易,但是一辈子也学不会的。如果只用拍子形式带动乐队,这没什么难,很多人都可以站在指挥台上,可指挥不光是打拍子,他需通过眼神、表情和手上的语言去激发演奏员,让大家的感情凝聚起来,然后在同一时刻有所爆发。”

指挥不能光有音乐,而需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对每一个音符都要倾注真挚的感情,对乐队的控制也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滞。郑朝吉说,这是他一辈子在苦苦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