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09

除了华文的源流

(周兆呈,《联合早报》,城外城,23/08/2009)

一年多前,应邀到德明政府中学给高中部同学做有关中国社会的演讲。歆穎是高二的学生,在问答阶段积极发问,华语口音听起来很像台湾来的,其实她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女生。几个月后,歆穎发来一封电邮,要跟我讨论她正在撰写的小论文《中国软实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走向国际》,怕我不记得她,特意强调说“就是那个你说很像台湾人的”。

今年3月,歆穎告诉我,她已经申请了北京大学,希望能够去那里留学。她说之前曾经考虑了一段时间,听了讲座后更坚定了要去中国留学的信心。能够在年轻人决定人生道路时尽点绵力,是很让人愉悦的事情。

歆穎的申请获得了成功,获颁公共服务委员会的奖学金,9月就将到北大双修中文和国际关系。而德明政府中学今年共有10多位学生,分别获得公共服务委员会、教育部或社青体部的奖学金,即将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留学。

德明政府中学的情况显示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趋势:新加坡的年轻学子对中国的兴趣、了解,以及愿意选择中国因素作为未来职业和理想的组成部分,这种意愿和动力越来越强。作为独立国家,新加坡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课程,其普及面、层次、力度,已经远超过不少的国家。目前,新加坡的小学都有中国浸濡课程,在中学和初院有中国通识或双文化课程,在大学有当代中国的硕士学位课程。与此同时,在社会体系的继续培训中,南大孔子学院和中华总商会管理学院都有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文凭课程。这既体现了涵盖的层面和广度,也显示了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强劲需求。

开办中国通识课程的义顺初级学院,去年2月主办首届研讨会探讨中国政治课题,今年的第二届研讨会,则邀请全国开设“中国通识”和双文化课程的初院和高中,让学生提交中国课题的研究论文,最终选出最优秀的五篇,进行现场呈现。义初的学生还和中国重点高中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研讨有关中国的重要课题。

在我应邀参与评选优秀论文的过程中,细细品读学生虽偶有稚嫩但显然经过磨砺的论述,感觉学生们对中国课题的观察、认识和探索,较以往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有些学生以独特视角小中见大,比如《从‘狗皮膏药’医疗广告的泛滥管窥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众心态》;有些发挥精通双语特长分析时事,如《中国和美国对奥运的焦点——比较中美报章》;有的深入挖掘敏感课题,像《婚前性行为的增长是不是当今中国艾滋病增长的主因?》、《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慈善机构面对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还有的从传统入手剖析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比如《从节日文化的变迁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虽然距离规范的学术论文标准还欠火候,但学生热忱搜集资料、积极思考探究而完成论文,我所看到的是这种场景形成的一个气场,学生既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复杂,也可以不断地拥有表达观察、切磋观点的机会。

在这种趋势前,人们也应该留意到:对中国了解的增加,并非仅仅是华文学习、华文教育的课题,而是在整体教育层面推动对中国课题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的每年就有600 多人,远远超过以华文修读的学生数量,正体现对中国课题的高关注度,而不是基于华文学习的热情。义顺初院规划明年举行双语的研讨会,也为英文修读的学生创造讨论的平台。

因此,新加坡对中国的观察,因为通识课程、双文化课程、浸濡计划、短期培训计划等等的持续实施和推广,参与人数日多,影响层面日广,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也比以往深入、多元。这些,既与中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派官员到新加坡学习构成有趣的互动,反过来亦激发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新加坡的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能够去中国留学的,往往是结合了对中国元素的向往以及华文学习的热情。毕竟,在中国的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华文基础。在这类人才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有必要同时思考如何为纯粹英文源流的学生继续创造可以接触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这其中有华文能力弱的华族学生,也有非华族的学生。比如,在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之后,能够有什么样的机制和方式,确保这些对中国元素有兴趣的人才,不至于像原先修读华文科的学生们一样,在大学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削弱了原先的积累?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兼《新汇点》主编)

21.8.09

总理书籍奖与美文比赛获奖

我校高中部的姜锐同学和孟庆一同学在最近举行的2009年连士升杯青少年美文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三名及优胜奖。

此外,我校高中部校友——陈葆佳同学与郑敏仪同学同获高中总理书籍奖,初中部的华慧君、林沅均与张凯玲等则获得初中总理书籍奖。值得一提的是,这5位同学皆为我校双文化奖学金得主。

19.8.09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网站 Fudan University Singapore Students' Association's Website: http://fussa-roars.blogspot.com/

来吾道夫先路

(高健康,《联合晚报》,19/08/2009)

每一桩大事业,从无到有,从奠基到落成,大抵要历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阶段,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开路先锋”,也就是屈原所说的“来吾道夫先路”者。

今早出门前,扫了一下《海峡》,封面有两位女生,共同的标题是“Striking Out On Different Paths”,介绍她们如何在学业和运动事业上“另辟蹊径”。其中一位女生陈葆佳,刚获颁总统奖学金,但让她登上封面的不是这项殊荣,而是她以总统奖学金得主的身份舍欧美名校直奔中国北大的“非常”决定。她是留学中国的新加坡学子当中,首位总统奖学金得主。

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开路先锋来得何其快。原本以为,首批“PSC中国奖学金”得主已经是今年留学中国的新突破,需要时间让这标志性事件沉淀一下,谁知不到一个月,又有新新突破。

陈葆佳也是“PSC中国奖学金”得主,因此可算是“双料”开路先锋。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陈葆佳之前那些默默的拓荒者。上世纪 90年代是新加坡学生留学中国大陆的起点,那时很多国人还不能理解留学中国有什么好,而几乎所有留学生不是进北大中文系,就是进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除了小部分自费生,其余全是教育部奖学金得主。这些人学成归来,很多已在教育界开天辟地。

曾几何时,异彩纷呈。出现了第一个“敢敢”到清华大学读理科的新加坡学生,第一个教育部奖学金得主到北大读经济而不是中文,第一个挣脱北大中文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班上课的紧箍咒,主动加入中国学生班的“勇者”,还有首个莱初毕业却选择到北大修读中国历史的“英校生”……他们大多是不自觉的拓荒者。

陈葆佳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修读双文化课程,曾在中国浸濡过5个月,选择中国其实并不意外。但总统奖学金毕竟是本国奖学金的最高殿堂,陈葆佳的决定想必会产生一些社会涟漪。下一个突破是什么?也许是纯英文背景的总统奖学金得主到西安交通大学念考古?

屈原《离骚》的原话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已经有“道夫先路”的先行者矣,后来者何不坐上被他们驯服的骐骥,到神州大地驰骋一番?

到北京和上海留学? 让新加坡学生会协助你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009-08-19)

公共服务委员会(PSC)去年11月设立了一项到中国顶尖大学留学的奖学金,今年,在 84 名获得 PSC 奖学金的学生当中,有10名学生将前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成为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计划下,前往中国留学的首批奖学金得主。

李显龙总理在不久前举行的奖学金颁发仪式上说,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都已经成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强,对新加坡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学生到中国深造。

今年总统奖学金的六名得主当中,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毕业生陈葆佳也选择赴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立志成为一名“中国通”公务员。

新加坡学生到中国留学,会碰到哪些困难?中国的课堂风气与师生关系,又是怎样的?

《爆米花》新鲜推出《留学中国》系列,请来留学北大、清华和复旦的学生执笔,告诉你留学中国的全面貌。



(文 / 陈维彪、林伟扬)

有意到北京和上海念书,没有相熟的亲友可帮忙,别担心,新加坡学生会可帮你解忧。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简称FUSSA)与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也称SSA (Beijing) ),分别处于中国的南北两部,是目前在中国最大的两个新加坡学生会。

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代表着留学北京的新加坡学生,由清华、北大等诸多大学组成,至今成立只有8年,会员当前大约有90名。

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则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办国家学生会,至今成立10年,会员有45名左右。

负笈神州第一个接触点

由于留学中国的资料不如欧美大学来得普遍,两地的新加坡学生会主动地成为了大多数有意负笈神州的学子们的第一个接触点。

学生会在学子们出发前就开始尽量配合,协助学子们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除了在他们到中国前举办聚餐活动,让新生与学长彼此认识,我们也会为他们答疑和解忧。两地学生会的代表也将提前回中国,陪同新生办理入学手续。

另外,两地学生会的运作性质基本相同,除了协助新生入学,也会组办不少大型的聚会,其中包括迎新会、国际文化节、中秋晚会、春游等。

新生迎新挑战

每年10月,FUSSA也会连同马来西亚及印尼学生会,配合新生迎新会,主办类似“Amazing Race”的活动。这项活动叫做“上海走透透”,由三国学生会联合起来的主办单位设题,参赛者分组到上海各地寻找答案,并照题目的要求,完成一些有趣的挑战。

同样的,北京新加坡学生会自去年开始,连同北京大学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会,创办了“亚洲甜品节”,鼓励参与者互相品尝其他国家的甜点美食,加强各个学生会之间的凝聚力。此活动还深受学校和其他学生的欢迎!

不只是注重娱乐活动

随着政府大力支持新加坡学生到中国求学,两地的学生会估计将迎接更多的新生。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提升,在中国的新加坡学生会也不会落后于他国学生会。我们将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学生会更加团结并富有活力。

我们也将尝试转型成一个不纯粹只是注重娱乐活动的学生组织,并逐步探讨今后如何能将成员们在中国的求学经验带回新加坡,回馈社会。最后,我们也希望能在欢聚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比较知性及颇具深度的学生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别在我们的网站联络我们:http://ssa-beijing.youth.sg/
http://fussa-roars.blogspot.com/

欢迎上《留学中国》博客:blog.omy.sg/studyinginchina,留下评论,互相交流。

【作者陈维彪为复旦大学新加坡学生会会长,林伟扬是新加坡学生联合会(北京)会长。】

18.8.09

德明政府中学中国大学保送计划详情

德明政府中学于2008年和中国上海顶尖学府复旦大学签署《中国复旦大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第一项合作备忘录》,成为复旦大学“21世纪海外精英人才本科留学项目”在新加坡重点推广的学校之一,是与中国复旦大学合作的第一间新加坡高中学校。

该项目允许非中国籍的德明政府中学高中毕业生,在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考试后,成绩若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同类科系的录取标准,则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免试进入复旦大学文科院系学习;如果要进入复旦大学理科院系学习,需要加试数学。

复旦大学也将颁发一至两份无条件奖学金给表现优异的学生。

希望有兴趣参加的同学踊跃申请!

17.8.09

第二届DAPCU开始接受申请

去年,德明政府中学保送中国大学计划(DAPCU- Direct Admission Programme to China University)在和复旦大学签署备忘录后接受第一届DAPCU申请。

经过一轮竞争激烈的面试后,我校成功保送了7名同学在今年九月份前往复旦大学继续本科生学习。

送走了第一届学生,第二届DAPCU现在正式开始接受申请。现阶段申请程序如下:
  • 有兴趣申请的同学可以到学校办公室领取申请表格和一份DAPCU的说明书。截止日期为2009年8月28日。
  • 校内预考(Prelims)接受,申请者必须呈交校内考试成绩。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向以下老师咨询:

  1. 王俊义 师 ong.chunghee@dhs.sg 6593 6760
  2. 安凤云 师 an.fengyun@dhs.sg 6593 6816
  3. 王燕春 师 wang.yanchun@dhs.sg 65936819
  4. 黄子芳 师 ng.tzefang@dhs.sg 6593 6814

德明国家奖学金成就

我校陈葆佳同学获得总统奖学金,成为德明直通车课程,同时也是双文化课程第一位总统奖学金得主,意义非凡。

除了葆佳同学,其实今年德明的双文化课程硕果累累:

  • 获得政府PSC奖学金双文化学生—共27人
    (一)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10人 (其中有7人将到中国学习,葆佳是其中一位,而且还荣获总统奖学金)
    (二)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非奖学金得主—17人 (其中有2 人将到中国学习)

  • 到中国留学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共12人 (其中7人是奖学金得主;其他5位学生是通过我们德明复旦计划或南初北大计划到中国学习)

High3101就要开播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德明自己的电台High3101将于下周一(8月24日)再次与大家见面了!

我们的播出时间是:
周一早上~~~~~~8:00-8:50
周二至周五早上~~~7:20-7:50

我们将为大家献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
周一:特别节目、精挑细选、朝闻天下
周二:你说我说大家说、星语心愿
周三:德明大焖锅、说文解字
周四:德明点唱机、心灵避风港
周五:新剧冲击波、冰河世纪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http://www.high3101.blogspot.com 点播歌曲,浏览更新,或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

节目详情敬请留意近期在学校餐厅播出的宣传广告。

中文学会(高中部)
Chinese Society (Senior High Section)
德明政府中学 Dunman High School
Email 电邮: dhscs.jc@gmail.com

15.8.09

总统奖学金6得主背景多元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阅读文章,请点击图片)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邓莉蓉,《联合早报》,15/08/09)

今年总统奖学金的六名得主来源更多元,除了莱佛士初级学院和华侨中学(高中部)外,今年有三名得奖者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国家初级学院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

此外,其中三人是中国奖学金、警察部队海外奖学金及武装部队海外奖学金的“双料”得主。

立志作“中国通”

历届总统奖学金得主一般都到欧美留学,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毕业生陈葆佳(19岁)却与众不同,选择到中国深造。她也是今年首批中国奖学金得主之一,她将赴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立志成为一名“中国通”公务员。

陈葆佳热爱中华历史与文化,在德明选修双文化课程时,对中国社会、政治等产生浓厚兴趣。在决定到中国念书时,她已确认自己未来的方向,也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她说:“因为我要加入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现在需要更多了解中国国情的公务员。新中之间有密切的经贸往来,未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我选修经济就是想从经济学方面了解中国的观点,以后更容易取得双赢和找到合作机会。”

 
陈葆佳希望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制定政策的公务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因此她愿意加入公共部门。


抱着这一信念,陈葆佳今年初毕业后主动到淡滨尼北参与议员接见选民的服务,以深入了解民间的问题。她笑说,自己当时穿着T恤短裤到住家附近的接见选民办事处表明自己有兴趣帮忙,没有通过朋友或学校介绍,连工作人员也感有些意外。几个月下来,陈葆佳对小市民面对的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她举例说,一对带着四个念小学孩子的夫妇曾要求她帮忙写信给国家公园局,让他们一家继续在樟宜海边扎营,让她感触很深,因为自己经常到海边去,从没想过那些在海边扎营的人可能是在那里长期居住,没有栖身之所。


“我才发现新加坡真的有人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但是要帮助他们其实得从多方面进行,包括教他们如何存钱,联络其他部门如建屋发展局或社区发展理事会帮忙等。新加坡其实有很多不同援助计划,但多数国人并不了解,而我自己以前也不知道。”

今年其他五名总统奖学金得主是颜素仪、宋靖敏、欧阳国光、郑伟哲和温威名。他们昨天在总统府从纳丹总统手中接过这份荣誉。

Scholar heads for China

By Serene Luo, The Straits Times, Aug 15, 2009

IN A break from tradition, one of this year's President's Scholars will be going to university in China - the first to do so.

All the previous winners of Singapore's most prestigious scholarship have gone mainly to Ivy Leagu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to top British universities.
Piqued by her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psyche', Miss Tan Bao Jia, 19, picked Peking University over the Wharton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ormer Dunman High School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is from the first batch of PSC China scholars, a new category of scholarships introduced this year.

But it was not smooth sailing all the way for her. She admitted with a laugh that at one point she had second thoughts about do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ina Studies, at the A-level standard.

Miss Tan, who speaks English, Mandarin and Hokkien with her father, a shipping manager, and mother, a housewife, found the first few months tough going.

'It was harder than I thought it would be to love the subject,' she said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ut the teachers helped, and I grew to love some of the China writers.'

Among her favourites: major 20th-century writers Lu Xun and Lao She.
The avid trekker, who also enjoys solving Sudoku puzzles, is the eldest of three girls. Her younger sisters are at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 and Victoria Junior College.


She will study economics, and believes that Singapore will benefit from having people wh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irst-hand and how the country operates.

Being part of Dunman High's pioneer batch of integrated programme graduands, she had a taste of life in China – having spent five months there under the school's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Dunman High principal Sng Chern Wei, a President's Scholar himself, told The Straits Times that the teacher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top Chinese universities were top-grade teachers.

"It is just as exciting and vibrant as in Ivy League or Oxbridge schools," he said.

Mr Sng said Miss Tan, who entered Dunman High as a very shy student, "has really blossomed into a very articulate young lady".

Miss Tan and the five other President's Scholars this year were picked from a pool of 87 PSC scholars.

They were present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by President S R Nathan at an Istana ceremony yesterday.

Mr Nathan called on the six to not just excel in their studies but to also be active in community work and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This would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s of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return to Singapore.

14.8.09

致家长书

14 August 2009

Dear Parent/guardians

2009 President's Scholarship and SPF Overseas Scholarship

1. We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our joy that the pioneer batch of DHP graduates have done very well in securing scholarships for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2. Many of you would already have read in the press that one of our DHP graduates, Mr Wong Keng Hoe,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Singapore Police Force Oversea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Another student from our DHP graduates, Miss Tan Baojia,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President'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 was also offered a place by the Wharton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ut she decided to give that up for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in the top university of a rapidly growing China.

4. To have nurtured a President's Scholar and a SPF Overseas Scholar with our very first batch of DHP graduates is an achievement that has brought immense joy and pride to our school community. It speaks volume of the rigour and quality of our Integrated Programme.

5. Together with Baojia and Keng Hoe, 21% of our DHP graduates have secured scholarships/awards to pursue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This proportion will grow ever further as many of our male graduates who are currently in National Service would only firm up their tertiary plan towards the end of their National Service.

6. In celebration of these achievements, we have decided to declare a school holiday on 20 Aug 2009 (Thur). On that day,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attend school for lessons. However, if they have commitments that are beyond school level (e.g. competitions or 3rd Language classes), they must still honour those commitments.

7. Let us wish these DHP graduates well.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y will rise to serve Singapore with honour and distinction.

Yours sincerely
Sng Chern Wei
Principal

12.8.09

更多学生用英文 修读中国通识课

(陈能端,《联合早报》,12/08/2009)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600 人。

连金·塞尔比是英华初级学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之一。在进入初院就读之前,她并不十分留意中国时事,选择这门陌生的课程纯粹因为好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连金不仅对中国发展的课题兴趣盎然,她还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到公共部门服务,从事和中国事务相关的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 600人。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紧密配合政府务实的发展策略,官方几年前就力推“双文化”教育,而教育部也以栽培拥有“双文化”视野者为中国通识课程的确立目标。不过,其实有许多学生和连金一样,选修中国通识的时候,并不“功利”,他们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接触当代中国,反而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浓厚兴趣。

连金(18岁)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学,去年从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级学院时发现英华首次开办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她觉得课程内容相当有趣,决定选修这门课。

当时,她的同学都对她的选择感到费解。

连金说:“一些同学笑我说,为什么要选修这门课,对我的未来完全没有帮助。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纯粹是想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又多面的国家。”

中国通识的课程内容围绕四个主题:“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和“中国与世界”。课程没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时常翻阅报纸、时事和学术期刊,还有广泛阅读书籍。就因为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通过积极讨论和客观分析来应付问题,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这个中国通识课程的魅力所在。

本地新晋爵士歌手向洋(Nathan Hartono,18岁)也是英华初级学院的学生,他和连金是同学。记者访问他时,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因为想打进中国市场,所以选修这门课。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如果平时只单纯通过报章和电视了解中国,只能有肤浅和表面的认识。自从修读这项课程以后,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各方对中国的评价,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国通识”课会更热

“中国通识”以中、英语为教学媒介,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双文化精英的类型,打破“要认识中国,中文一定要好”的迷思。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国通识设计可能着重于了解中国,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获颁外交部海外奖学金并将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学的林怡君(19岁)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她中学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是语文特选班学生。她自认华文能力不弱,却选择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程。

林怡君说:“我并不觉得修读中国通识会让我们失去分析中国课题客观性,或导致我们偏袒中国。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导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们的环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国通识和其他双文化课程较着重于中国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华初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的陈柏仁(17岁)则觉得,各界舆论都明确地预示中国将在21世纪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远远把欧美抛在后头,因此他觉得中国通识课程把内容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推出PSC中国奖学金计划,还有李显龙总理近日宣布的“海外发展计划”,淡初中文中国通识负责老师陈可扬(29岁)认为,大环境的利好因素应该会让这项课程更受瞩目,甚至是更受欢迎。

以淡初的情况为例,课程2007年开办时,首批修读华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是20人,英文课程的人数则是20多人。今年,淡初两个年级的双语中国通识课程总共有超过150多人选修,增幅显著。另外,该校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包括来自韩国和越南的学生。

陈可扬认为,教育部在推广中国通识课程方面下了许多功夫,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如果中国通识接下来要扩大,比较棘手的是师资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通识课程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历史训练,而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导文科经验的教师并不多。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有14所学校提供英文中国通识课程,10所学校提供华文中国通识课程。其中华侨中学、裕廊初级学院、立化中学、淡滨尼初级学院、淡初、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和义顺初级学院两种版本的中国通识课程都有学生修读。

更多学生用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

(陈能端,《联合早报》,2009-08-12)

连金·塞尔比是英华初级学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之一。在进入初院就读之前,她并不十分留意中国时事,选择这门陌生的课程纯粹因为好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连金不仅对中国发展的课题兴趣盎然,她还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到公共部门服务,从事和中国事务相关的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600人。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紧密配合政府务实的发展策略,官方几年前就力推“双文化”教育,而教育部也以栽培拥有“双文化”视野者为中国通识课程的确立目标。不过,其实有许多学生和连金一样,选修中国通识的时候,并不“功利”,他们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接触当代中国,反而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浓厚兴趣。

连金(18岁)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学,去年从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级学院时发现英华首次开办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她觉得课程内容相当有趣,决定选修这门课。

当时,她的同学都对她的选择感到费解。

连金说:“一些同学笑我说,为什么要选修这门课,对我的未来完全没有帮助。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纯粹是想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又多面的国家。”

中国通识的课程内容围绕四个主题:“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和“中国与世界”。课程没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时常翻阅报纸、时事和学术期刊,还有广泛阅读书籍。就因为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通过积极讨论和客观分析来应付问题,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这个中国通识课程的魅力所在。

本地新晋爵士歌手向洋(Nathan Hartono,18岁)也是英华初级学院的学生,他和连金是同学。记者访问他时,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因为想打进中国市场,所以选修这门课。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如果平时只单纯通过报章和电视了解中国,只能有肤浅和表面的认识。自从修读这项课程以后,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各方对中国的评价,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国通识”课会更热

“中国通识”以中、英语为教学媒介,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双文化精英的类型,打破“要认识中国,中文一定要好”的迷思。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国通识设计可能着重于了解中国,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获颁外交部海外奖学金并将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学的林怡君(19岁)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她中学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是语文特选班学生。她自认华文能力不弱,却选择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程。

林怡君说:“我并不觉得修读中国通识会让我们失去分析中国课题客观性,或导致我们偏袒中国。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导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们的环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国通识和其他双文化课程较着重于中国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华初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的陈柏仁(17岁)则觉得,各界舆论都明确地预示中国将在21世纪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远远把欧美抛在后头,因此他觉得中国通识课程把内容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推出PSC中国奖学金计划,还有李显龙总理近日宣布的“海外发展计划”,淡初中文中国通识负责老师陈可扬(29岁)认为,大环境的利好因素应该会让这项课程更受瞩目,甚至是更受欢迎。    

以淡初的情况为例,课程2007年开办时,首批修读华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是20人,英文课程的人数则是20多人。今年,淡初两个年级的双语中国通识课程总共有超过150多人选修,增幅显著。另外,该校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包括来自韩国和越南的学生。

陈可扬认为,教育部在推广中国通识课程方面下了许多功夫,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如果中国通识接下来要扩大,比较棘手的是师资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通识课程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历史训练,而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导文科经验的教师并不多。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有14所学校提供英文中国通识课程,10所学校提供华文中国通识课程。其中华侨中学、裕廊初级学院、立化中学、淡滨尼初级学院、淡初、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和义顺初级学院两种版本的中国通识课程都有学生修读。

10.8.09

德明校友会成立青年团

(潘星华,《联合早报》,10/08/2009)

有22年历史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为了更贴近年轻学弟学妹的生活,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活动,于上月底正式成立青年团,促进在大学深造的德明人与母校的联系。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说:“社团注册法令规定在籍学生不能加入校友会,即便校友离校、在大学求学也不能加入。这项条例让年轻校友和母校失去联系,很多校友是在完成大学学业,成家立业十几年后,才重新和母校联系上。”

他说:“因为代沟,我们一直感觉思想和年轻的学弟妹脱节。不知他们心里想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青年团搭起一座桥,更切实帮助年轻的学弟妹是我们多年的心愿。”

为了符合社团法令,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的成员没有投票权,也不在校友会理事里面。

青年团欢迎在籍大学生上网登记加入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首届主席陈葆佳,也是今年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首批10名得奖人之一。她将在下月到北京大学读经济。

陈葆佳连同青年团副主席郑敏怡、项目策划熊敏、财政林思伶、宣传张雪琳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们都是母校开办直通车综合课程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校六年,让我们和母校有特深的感情,在这个时候成立青年团,特别有意义。”

从前她一直感觉和校友会有距离,很多关系到升学选校、申请奖学金和就业的问题,都希望能得到学长指点。但是校友会的学长,很多已经离开大学很久,可能比较脱节。有了青年团,还在各国大学深造的学长可以组织起来,方便学弟学妹向他们讨教。

熊敏说:“上星期我们就邀请了多位在英国美国留学回国度假的学长,回来对我们高中部的学弟学妹讲话,告诉他们怎样申请奖学金、面试时该注意的事项、英国和美国大学的学习情况等等。”

凡目前还在大学念书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无论是读本科、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在籍学生,都欢迎加入青年团。

张雪琳说,搜集和整理年轻校友电邮地址和手机号码,是目前青年团的重要工作。她吁请能加入青年团的校友,尽快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youth.dunmanhighalumni.org,电邮地址是youth@dunmanhighalumni.org

张克荣说,德明建校53年,培养了5万名校友,在青年团校友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做校友资料的整理工作,他希望还没有加入校友会的成熟校友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dunmanhighalumni.org.


8.8.09

三人获今年警察海外奖学金

(刘丽仪,《联合早报》,08/08/2009)

黄敬豪从小学开始就参加童军,从中掌握各项求生技能,也领悟协助他人的意义。他和警员接触后,看见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帮助 基层人民,就知道这是他所想要的工作。

最终,他以优异的学术成绩和亮眼的活动表现,得到今年的警察海外奖学金,下个月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经济。

警察部队今年共颁发三份海外奖学金,除了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高中部毕业生的黄敬豪,另外两名19岁的奖学金得主分别是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欧阳国光和王为安。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昨天在总统府颁奖。

黄敬豪是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的首批毕业生之一。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他曾获得警察部队的初院书卷奖(SPF JC Book Prize ),同时也积极参加童军、醒师团、足球等团队和纪律活动。

他说:“警察部队讲求诚、信、勇、忠,这也是我的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训,这个信念和精神对我来说已根深蒂固,推动着我在拿到奖学金后,要更积极地为社会服务。”

另一名得主王为安则将动身前往英国修读生物化学,他原考虑当一名科学家,但在参与内政部队的实习计划,实际了解了内政团队的运作和工作使命,让他有了新的启发。

他从服务多年的资深警员分享经验中,察觉他们即使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但他们都竭尽全力地去协助无助的市民,从他们的笑容中,他可以体会警员在助人之后所得到的满足感,那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他说:“公共服务能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是一份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此外,我从小就对成龙的警匪片感兴趣,所以毅然选择加入警察部队,日后可除暴安良。”

欧阳国光在学校创办了人文科学计划(Hu-manities Initiative),率领同学筹办活动为大巴窑的年长者筹款。他从中了解目前的各项措施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才能更有效 的把援助计划直接落在年长者身上。

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有兴趣的他,将到美国耶鲁大学修读道德、经济与政治系,希望在投身警队后,能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逐渐摆脱困境。


Overseas scholarship trio all set for police career

By Wendy Hui, The Straits Times, Aug 08, 2009

THREE young men took their first step towards careers in the police force yesterday by formally accepting the Singapore Police Force Overseas Scholarship.

Justin Ong Wei An, Jonathan Au Yong Kok Kong and Wong Keng Hoe, who are all 19, will soon be heading to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for their undergraduate studies.

They were picked from among A-level school leavers keen to serve in the police force and who have also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dership qualities.

They receiv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from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Home Affairs Wong Kan Seng in a ceremony at the Istana.

Mr Ong and Mr Au Yong are from Raffles Junior College, and Mr Wong, from Dunman High School.

Asked how his interest in police work arose, Mr Ong said: "I used to watch Jackie Chan movies and Hong Kong serials and thought the roles of the policemen there were interesting and cool."

He will read biochemistr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r Au Yong will study ethic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t Yale; Mr Wong will take up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德明政府中学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08/08/2009)

【小依集】

小依:

超过20年采访学校新闻的日子,学生、教师、校长,校友、董事,在我面前如走马灯。

校长是和我来往最多的人物,从校长看学校,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怎样的校长,塑造怎样的学校;怎样的学校,塑造怎样的学生。从前,校长经常在一所学校服务超过10年、20年,甚至30年,校长的才华、气质、理念,几乎就和学校画上等号。

建校至今53年的德明政府中学,有七任校长。我和后四任校长:林乃燕、谢泽文、陈添福、孙振炜时有往来。这四位校长身上的儒雅、勤奋、认真、务实、诚信、不浮夸、不卑不亢等气质,可说都在德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上星期天,我到德明政府中学采访,青涩的和成熟的德明人围坐一室,我和他们逐一攀谈,惊讶地发现他们有着“一家人”的共同面貌。

炳耀摄记给他们在校园拍照的时候,我碰到在德明42年的陈瑞如老师(65岁)骑着脚车回校园来给盆栽、树木、花草浇水。他告诉我:“碰上周末节日,校工放假,我会回来做点园艺,当运动。”平日,他是上课照顾学生,下课照顾花草,42年不变。

校友怀念旧校舍的木麻黄树,陈老师帮忙他们去找了一盆硕大无朋的木麻黄盆栽,放在行政楼前面。这个大盆栽平日的修剪工作也归他。他说:“这个盆栽的名字叫‘木麻黄下的岁月’。”

炳耀用心给德明人拍照,我用心看德明的新校园。在行政楼大堂横梁上竖了一座大木牌,以为不外是每年最佳学生或董事会成员或历届校长的名字,仔细一看,竟然是个“教职员荣誉榜”,它把历年得奖教师的名字和奖名列出。这样彰显教师成就的荣誉榜,在新加坡是少见的。它让我想起中国教育家李希贵说:“为了‘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 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只要看陈瑞如老师骑着脚车在假日回校园浇水,就可知道平日他是怎样受到学校尊重,让他愿意为德明献上一切。他62岁退休后,受学校续聘。“不离不弃”是两方都需要的。

全面翻新扩建后的德明,七公顷的校园,比从前大了一倍。旧校舍翻新,作高中教学楼。“正心楼”、“集思楼”、“格致楼”,把绿草如茵的“正心园”围在中间。据说,孔子像不久将引进正心园,连同上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巨石镇校。

扩建后的新校园是初中教学楼,还有作为室内体育馆的“笃行楼”,生物化、纳米、分子科学实验室的“慎思楼”,还有美术中心的“涵美楼”,音乐中心的“博学楼”。

连同语文特选课程用的“厚德轩”,双文化课程用的“德馨阁”。这样有墨水有教诲作用的大楼名字,它将让德明学生在怎样的中华文化氛围里成长?它将如何让德明学生受益?

这是绕有兴味的,我且拭目以待。

7.8.09

更多教育学院优秀生 明年将获赞助深造

(杨雪慧,《联合早报》,07/08/2009)

教育部将从明年起,赞助更多学业表现出色的教学奖学金得主,以及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修读硕士课程,让他们在考获学位后马上继续深造。每年估计将有至少多50名本科生,能够获 得教育部的赞助,修读硕士学位。

教育部长黄永宏昨天在教育部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致词时,宣布这消息。

目前,只有少数学业成绩出色的教育部奖学金得主能够获得硕士课程赞助。今年,有16名教学奖学金得主获得教育部硕士学位赞助。

不过,从明年起,完成国立教育学院学士学位课程,并且获得一等荣誉学位的学生,也可在毕业后马上申请教育部硕士学位赞助,在本地或海外大学修读硕士课程。

以优秀成绩完成大学毕业教育专业文凭课程(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 Programme)的毕业生,则可在执教两年后申请硕士赞助。

今年共有420名学生获得教育部奖学金,是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颁发教学奖学金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申请人数也比去年多。

今年的奖学金得主将到本地与英国、美国、中国、德国、日本与法国大学深造,当中共有26人将修读美术及音乐,比去年的22名稍微增加。

奖学金得主当中,有59人参与了教育部去年推出的教学实习计划。

教育部是在去年开始为有兴趣加入教学行列的A水准毕业生推出教学实习计划,让他们在学校实习至少4个星期,更了解在学校教书的情况。

黄永宏说,实习计划能够帮助奖学金申请者更了解教学行业,教育部希望在2015年时,所有奖学金得主在深造之前都能先参与实习计划。

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毕业生陈美慧(19岁),就是在母校实习教导音乐两个月后,才决定申请教育部教学金,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修读音乐。
她在A水准考获8科优等的佳绩,同时也被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录取,不过仍决定接受教育部的奖学金到英国去。

她从小热爱音乐,是音乐特选课程的学生,不过之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她在实习时有机会教导音乐特选课程的学弟学妹,初次体验当教师的感觉。

她说:“看到学生有进步,满足感非常大。我也发现教师的工作不只包括教导,还需要办活动、带领学生等,需要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技巧,有许多方面可以不断学习。”

将到国大修读中文系的关彦丽(19岁),则在参与实习计划时,在立才中学教导高级华文半年。她在实习时发现,许多学生修读高级华文只是为了进初院时有“优待分”,并不是真正对华文感兴趣。

她说:“刚开始会觉得有些失望,自己用心准备作业,他们却没有兴趣完成。”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用心与学生建立关系,尝试激发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

她说:“我发现只要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还是会感受到的。我希望能在大学时期更努力学习,往后能教得更好。”

3学生获颁 警队海外奖学金

(王瑞珊,《联合晚报》,07/08/2009)

警察部队今年颁发三份海外奖学金,给品学兼优、志在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有为青年。

今年获颁这项荣誉的是3名同为19岁的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欧阳国光和王为安,及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高中部毕业生黄敬豪。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今午在总统府把警察海外奖学金颁发给他们。

其中一名得主黄敬豪是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的首批毕业生之一。动静皆宜的他,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也积极参加童军、醒师团、足球等团队和纪律活动。

“警察部队讲求诚、信、勇、忠,这也是我的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训,这个信念和精神对我来说已根深蒂固,推动着我在拿到奖学金后,要更积极地为社会服务。”黄敬豪将在下个月到美国修读经济系。

王为安则将动身前往英国修读生物化学,他原考虑当一名科学家,但在完成了内政部队的实习计划后,有了新的启发。“我发现公共服务是一份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因为它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再加上我从小就对成龙的警匪片感兴趣,因此最终选择加入警察部队。”

欧阳国光将到美国修读道德、经济与政治系,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有兴趣的他,希望在投身警队后,能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逐渐摆脱困境。

讲座:我当记者30年的苦和乐

  • 主讲人:韩山元(早报资深记者)
  • 日期:8月14日(星期五)
  • 时间:2.30 pm
  • 地点:LT1

3.8.09

德明政府中学保送复旦大学计划 分享2008 届毕业生的喜悦

德明和复旦在去年签署备忘录,让我校高中部学生能够申请免试保送到中国复旦大学继续大学本科课程。

由于第一届高中部同学优异成绩,复旦大学颁发了5份奖学金和6份免试名额给我校学生。今年,我校将有7 名同学在8月份赴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深造。

本星期三,8月5日,我们将于下午 2.15 分在厚德轩举办欢送会,在这些同学远赴上海前相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来一同共襄盛举。

在此,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一同祝他们前途似锦。

今年的高二同学如果有兴趣申请该计划,可向王俊义老师 ong.chunghee@dhs.sg 或是黄子芳老师 ng.tzefang@dhs.sg 咨询。

2.8.09

中国通还不够

(李慧玲,《联合早报》,今日观点,02/08/09)

刚落幕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莉、财政部长盖特纳,演讲中都要引用中国名句成语。电视机前听到时,倒没有为美国领袖也说点中文或引中国的经、据中国的典而在文化上感觉膨胀。只是这些日子以来世界慢慢变样,美国因为有利益关系,对中国的身段放软,不得不让人思考的是这个变化作为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对岛国的意涵是什么。

我又再往更早一两周想,当时也是电视机前看到的台上讲话。那是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做的演讲。因为这次长沙的论坛是从深化与推进两岸教育与文化合作交流切入,他的讲话自然在“文化”的议题上多做发挥,强调了两岸文化上的“近”,甚至“同”。当中说了自己专程到岳阳楼去,为体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意境,并特别引了那一段念中国古文必会接触过的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吴伯雄试图说的是一种共同的情怀,而不只是 “秀”几句古文而已。两岸在文化尽管渐行渐远,但文化中的“同”是存在于深层的,现在正有动力把他们再拉在一起。我随即思索,这个发展,对岛国的意涵又是什么。

最自然的反应,或许是岛国应该认识到中国的位置,积极培养能够与中国对得上话,干得了事的新一代。因为中国庞大,并距离岛国更近,交往层面更广,两边所需要的人员将不会是小数目。人数之外,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岛国这五六年来的思路,基本上照顾的就是最顶尖的一层,也就是精英阶层。事实上,真正工作层面接触的,应该是中间那一群,人数也较多的。岛国这一层人员是否有足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意识去与中国同一层的人员交往,是一个较少受到关注的问题。但即便只论最高的一层,岛国所需要培养的,到底又是怎样的一群? “中国通”到底有多“通”,有待考察。而就算是真“通”,那是不是也走向去突出与中国的“同”?

能够有共同的语言、对对方有所认识,实际上应该只是双方交往时基本的要求。但因为过去岛国在这方面所做甚少,因而现在追补一些基础工作时,反而像是很大的跨越。我更关心的,是再往下二十年,中国的整体实力又有所提升时,面对种种客观局限的岛国与崛起的中国的交往当中,单是有“同”其实是不足够的。岛国要能够交往,但是要拿什么去交往,需要存在什么价值与优势?未来与中国交往的岛国官员、商人、学者等等,应当是怎样的一群?

早几年提出的“双文化”教育,区隔了语言的掌握和文化的认识,打破了接受双语教育者乃连文带语皆通的迷思,对于岛国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别,是个重要的进展。培养具有双文化视野和胸襟者,对于岛国迎接未来挑战不可或缺。这里强调的应是“双”和“文化”两个元素。学生在对双文化都有基础的认识后,进而能够辨识从不同文化出发的观点,以两种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将他们置放在与中国交往的语境里,这群人在既与交往者有“同”之际,也较可能具备了有价值和优势的“异”。

不过,学校实行“双文化”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中国文化、时事方面的着力,恶补之前留存的空虚。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的盲点,往往是误以为我们早懂得这“双”当中,中国文化以外的部分。我们一直没有回答的是:“双文化”中非中国的“西方”部分,是欧洲或美国的?两者之间差距不小。再者,我们不能假设在华文之外,其他门课的媒介语都是英文,就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事实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包括对历史、制度的了解,少之又少。尽管选修“双文化”的学生也有机会到西方浸濡,但目前在课程安排中,如何让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要比如何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更有系统。“双文化”的侧重点,实际是中国文化,而还没有到“成双”的阶段。

长久以来,岛国主要培养的精英与西方世界求“同”,这个“同”,自然的成为与中国交往的“异”。这个“异”往往没有“同”的前提。而现在因为意识到世界重心转移,从务实的角度调整自己,培养的精英也要与中国建立“同”,因此岛国投入大量资源,把人从小派到中国学习、浸濡,邀请中国大家到来演讲,进而大学也到中国留学等等。但是应对未来的世界,岛国的价值与优势不仅在突出“同”,还在于能够存“异”,特别是同时具备英语世界的视野和维持与他们的关系。因此只忙着恶补中国文化课,怕是急功近利的体现。理想的状态,是这顶尖的一群,不应当只是“中国通”,而是真正能够在东西间游刃有余者,两者都不能偏废。

(作者是早报高级执行编辑)

1.8.09

讲座:一个人的疆界

  • 主讲人:邹璐
  • 日期:8月6日(星期四)
  • 时间:3pm
  • 地点:LT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