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7

Theatresports劲爆剧场大比拼2007(四地联赛)

9月学校假期中,王燕春老师和吴心萍老师带领了8位学生前往澳门参加“Theatresports劲爆剧场大比拼2007(四地联赛)”,并在比赛中荣获季军。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七年来首次有外队进入前三甲。






12.9.07

德明文化之旅 参观宗教圣地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2/09/2007)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8月4日,德明政府中学的华文部和公民与道德教育部,联合为中三生举办了一次文化之旅——参观宗教圣地。

上午8点30分,全体中三生乘坐十辆巴士,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来到苏丹回教堂、马里安曼印度庙、锡克庙和双林寺四个宗教圣地参观,了解各种宗教文化、信仰和礼仪,学习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当同学们来到苏丹回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壮观的金色圆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建筑十分雄伟,充满了浓郁的回教文化色彩。在导游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回教的历史、文化和许多习惯。

来到了锡克庙,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汇集现代和传统风格的建筑,他们戴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头巾,看着一个个带着头巾留着胡子的锡克教信徒,在辉煌的祈祷堂内庄严地举行宗教仪式,同学们都觉得十分新鲜,对他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同学们来到马里安曼印度庙,立即被雕满了各种神灵和圣兽的栩栩如生神像的高塔所吸引。他们和印度教信徒们一样,脱下鞋袜,摇动门上悬挂的金色铃铛,每个人都感到十分好奇。

最后来到双林寺这所被列为国家古迹的佛教寺院,同学们马上被佛门清静之地所感染,显得特别安静,雕刻技艺精湛的佛陀佛像、古老的建筑、门口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都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这次的文化之旅,让中三生的收获非常大,不仅大饱眼福,学到了许多有关宗教的知识,也更加了解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加坡。

和作家曹文轩面对面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2/09/2007)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颖

“我与故事一起出生。”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无中生有’,并不是个贬义词。”

这是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送给德明政府中学学生的话。

7月30日中午,德明政府中学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曹教授前来演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时,但大家从中得到的启发却非常多。

曹教授的书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好评如潮。而他的《草房子》一书,不仅是今年“读吧!新加坡”活动的推荐读物,也是德明中三学生的6月假期读本。

能和作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德明学生的激动自不必说。他们早早就把部分阅读报告贴在礼堂里,并请来出版社当场卖曹教授的系列小说。

曹教授不仅动情地谈到了纯美的《草房子》,谈到那个有他自己影子的可爱男生桑桑,也指导大家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把他的感受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说:“我们在盲目追求结果的过程,已经忘了如何好好地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能给我们启发的东西,但我们却总是忘了仔细欣赏,慢慢揣摩。我们要凝视这个世界,并且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才能发现身边的美。”

曹教授的一席话,给了大家很多启示。高一班的谦龙说:“曹教授举的例子都十分贴切。虽然曹教授资历非常高,但他却能够以十分简练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也听得懂。”

是啊,这个世界属于那些细心的人!不管生活多忙碌,让我们抽出时间,看看蓝天,看看绿草,美和灵感就在那里。

11.9.07

2007年中一、中二作文比赛

中一组:
第一名——洪亮(1B)
第二名——巫爱(1I)
第三名——祝凌寒(1H)
优胜奖——马迎馨(1A)
优胜奖——李韫祈(1C)

中二组:
第一名——吴修齐(2B)
第二名——叶祖祥(2L)
第三名——陈秀凤(2K)
优胜奖——陈世伦(2B)
优胜奖——林佩颖(2C)

6.9.07

教育部支持特选学校 创造更优良学习环境

(言论,《联合早报》,06/09/2007)

最近教育部宣布特别课程与快捷课程将在明年合并的消息后,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特选中学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华文教学的情况,态度的认真和积极是令人鼓舞的。

特别课程的对象是小六离校会考成绩最优秀的10%,并选择在中学修读高级母语(也就是高级华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的学生。

其实他们不一定是特选中学的学生。目前,在特选学校的华族特别课程学生有58%,而在非特选学校的有42%。虽然非特选学校的华族特别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的5700人增加到2006年的7100人,这对特选学校的特别课程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近几年来,特选学校的华族特别课程学生依旧保持在1万名左右 。

我们的社会结构和学生家庭用语随着时间已经改变了。今日的华文教育,在华文教学及保留华族文化这两方面都面对一定的挑战。

为此,教育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能力,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更多华族学生乐于学习华文,喜欢华族文化。无论是特选学校,或是非特选学校,我们都要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选读更高程度的华文,以确保更多学生能把华文掌握得更好。

正因如此,学习高级华文的中学生从2000年的1万8000人,增加到今年的3万1000人(增幅为67%)。开办高级华文班的中学也从2000 年的32所,增加到今年的76所。

与此同时,在特选中学选读高级华文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万零53人,今年又增加到1万3264人。

特选中学和非特选中学都有越来越多学生有兴趣选读高级华文,是可喜的现象,是一件好事。特选中学接下来应该精益求精,创造新的突破,为学生推出更别具特色的华文学习和文化传承项目。

特选学校在维护华文教学及传承华族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如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所强调的,在我国迈向全球化都会的目标以及中国迅速崛起之际,特选学校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选学校所提供的特色教育以及整体的学习经验,除了让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学习高级华文,也在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华族文化 。

特选学校的校训都凸现了它们传统的文化价值思想。例如华中的“自强不息”、南中的“勤慎端朴”、公教的“亲爱忠诚,敬业乐群”等等,都着重建立学生的良好品格。

虽然许多非特选学校的校训也传达了修身的观念,但特选学校独有的人文环境和华校传统,将更能让学生把握华族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

德明也将提供华文语特课程

我们仍须努力培养更多华文专才,无论是特选学校或非特选学校的学生,都须加强学生对于华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因此,无论是通过深化课程与课外辅助活动,或是举办到中国的交流和浸濡活动,教育部将支持特选学校加强学习项目,例如帮助特选学校扩大利于学习华文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华文与华族文化的机会。

教育部将与有意参与计划的特选小学讨论,如何帮助它们增加学生接触华文华语的课时,为它们提供所需的资源,让它们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系统的以华文学习一些非考试科目,例如美术、音乐、体育,甚至是社会科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致力于培养一批双文化精英。为此我们开办了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课程。2005年双文化课程已在四所特选学校开始推行。

至今,选读的学生将近1000名,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学生选读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华文语文特选课程自1990年推行以来,已成功栽培出一批精通双语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更获颁海外奖学金到中国 顶尖大学深造。

目前,共有四所初级学院开办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在此,我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德明政府中学将成为第五所开办语文特选课程的学校。换句话说,德明政府中学将从2008年起,同时开办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课程。

实施课程时学校将面对挑战

为了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教育部也意识到必须让学校在课程管理上更加灵活,以便使学校能够发展出具有特色的课程,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去学习华文。

随着新的小学华文课程于今年启用,所有小学在一、二年级全面实施单元模式。单元模式当中有一个课程空间,允许学校设计“校本课程”。

这个是一重要的概念,让教师们根据各校的特殊条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材设计,生动丰富的教学法和教学活动,能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

现在许多学校里开展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学生参与表演艺术和制作广播节目、教师设计中华文学与文化的内容,这些都是一些校本课程的成功例子。

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教师的角色,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履行教育政策,而是华文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设计者。这个新的角色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也会碰到挑战。因此,在此时此地举办以校本课程为主轴的教学研讨会,可以说是正合时宜。

今天的教学研讨会,主办单位邀请了香港和本地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

研讨会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22所通过行动研究设计了校本课程的小学,将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跟大家交换意见,互相观摩,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课题。


比如南洋小学就会和大家分享两项研究成果。他们将分享如何通过汉语拼音加强识字,识字后又马上开展阅读,再进而通过全语文教学法让学生喜欢写作。

相信大家一定能从研讨会中得到许多启发,也能更有信心地去克服教学上的各种难题。

5.9.07

华文语特课程学校又添一所 德明政府中学明年起开办

(邓智炜,《联合早报》,05/09/2007)

德明政府中学将成为第五所开办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的学校,从2008年起同时开办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课程。

该校明年准备让30至40名直通车课程的学生选修这个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简称“语特”),它三年前也为中三到高二的学生开办了双文化课程。

双文化与语特课程

德明政府中学副校长陈文杰受访时说明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特课程的差异。他说,两者的目的不同,双文化课程是为了培养通晓中英文化和政治等的学生,语特则是让学生学习更深一层的华文和文学,让他们获得更多写作方面的机会。


陈文杰说,他们学生的华文素质高,但有的学生因不喜欢政治方面的课题而不加入双文化课程,学校为了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因此开办华文语特课程。

学校每年有70到100名学生修读双文化课程,每年约有30名学生获得双文化课程奖学金。

陈文杰预测,明年将有一部分目前参加双文化课程的学生,升上高一后因为想获得语特奖学金或其他理由而转修语特。但是,这些学生仍然修读主要由双文化课程学生选修的“H2(主修)中国通识”课程 ,和语特的“H2华文与文学”课程。因此,他们可说持有双文化和语特的双重身份。

除了享有一般语特学生的待遇,德明政府中学的语特学生还有机会参加培养中文创作人才的“青年作家培育计划”,训练双语和翻译能力的“实习记者计划”和“文史专题作业研究”。学校将与中国和本地大专学府合作推行“文史专题作业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史研究能力。

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金勇昨日在“策划、实践与反思:小学华文校本课程研讨会”上致词时宣布了德明政府中学将开办语特的消息。

他指出,政府致力于培养一批双文化精英,为此开办了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华文语特课程自1990年推行以来,已成功栽培一批精通双语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获颁海外奖学金到中国顶尖大学深造。双文化课程则从2005年开始在四所特选学校推行。至今,选读的学生将近1000名。

颜金勇受访时说,希望更多学生学习双语,同时让学生按照他们的能力,继续提升华文程度。

目前有四所学校开办华文语特课程,即华侨中学、淡马锡初级学院、南洋初级学院和裕廊初级学院。

4.9.07

德明政府中学 明年起将开办 语文特选课程

(郭倩婷、顾功垒,《联合早报》,04/09/2007)

德明政府中学将成为我国第五所开办语文特选课程的学校,并从明年起同时开办双文化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课程。

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金勇今早出席在南洋初级学院举办的“小学华文校本课程研讨会”时,宣布以上消息。

目前,本地共有四所初院开办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它们分别是华侨中学(高中部)、南洋初院、淡马锡初院和裕廊初院。

华文语文特选课程自1990年推行以来,已成功栽培出一批精通双语的学生,他们当众有不少人更获得海外奖学金到中国顶尖大学深造。

颜金勇表示,四所特选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推行双文化课程,至今已有选读学生近1000名。他预计,随着德明政府中学的加入,未来将有更多学生选读这门课程。

设计灵活语言课程让小学生喜欢华文

今早共有来自400多所小学的华文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颜金勇致词时指出,“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让老师们不再单纯履行教育政策,而是成为参与设计者,根据各校的特殊条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针对性的教材设计,让华文教学更生动丰富。

他说,让学生参与表演艺术、制作广播节目等,都是一些“校本课程”的好例子。

27.8.07

德明政府中学 校友会为母校建设胡姬花园

(潘星华,《联合早报》,27/08/2007)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去年在母校庆祝建校50周年,捐款5000元,请专人培育了一株名为“德明政府中学”的蝴蝶兰“校花”,并在英国胡姬花协会注册,送给母校。今年校友会庆祝成立20周年,决定向母校再次承诺在重建的新校舍建设胡姬花园,一切费用由校友会承担。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55岁)说:“德明校友会成立的目的,除了要联系校友感情,最重要是饮水思源,全力支援母校各项建设。去年我们把‘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送给母校。明年底母校搬进新校舍后,在校园里开辟胡姬花园,让全校学生培育'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的行动,将能让学生深切体会‘树木、树人’的意义 。”

他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德明政府中学一批60年代毕业的热心校友,已经酝酿组织校友会,可惜当时大气候不适合,他们没想到竟然需要18年的努力,才在1985年获得批准,1987年正式成立。筹建校友会的艰辛,使校友会同人益发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组织,一起“同心为母校”而努力。

为母校送“校花”的建议,是德明政府中学教师陈瑞如和刘聚洪前副校长两位爱花人提出的。陈瑞如说,2008年底学校搬回丹戎禺新校园,校园里将有一条黑盖走廊,用来种“校花”,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园艺的兴趣。他说:“胡姬花比较容易照顾。”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也是校友,他非常感谢校友会的热忱。他说:“重建后的校园占地7公顷,比从前大一倍,校友会的胡姬花园一定能让校园缤纷多彩。我们每年还可以举办‘校花’竞赛,看哪班学生把花照顾得最好,这是非常温馨可喜的。”

为了庆祝成立20周年,校友会还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以《德明人 集思情》为名的纪念特刊。特刊内访问了19位杰出校友,包括议员王世丰、杨莉明,校长林靖东、孙振炜,文化工作者许仁好、林安娜、张泛、吴英成,邱少华,企业家蔡天宝、何天、魏成辉、何侨生、蔡其生、符标雄、杨华舟、范文瑂、洪素梅、吴雪妮等。

校友会庆祝20周年晚宴则订于9月1日(星期六)晚上7时正,在福满楼(1 Expo Drive #02-01)举行,每人60元。报名可与校友会秘书处联系。电话:6344-1311,电邮
dhsalumni@pacific.net.sg.

25.8.07

获国防优异奖学金 女生将赴北大深造

(杨雪慧,《联合早报》,25/08/2007)

19岁的刘子瑄在A水准会考成绩出炉前虽已被5所英国大学录取,不过最终仍选择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她是今年国防优异奖学金(Defence Merit Scholarship)得主之一,也是首名到中国留学的国防优异奖学金得主。

她说:“我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不过政治体系与我们完全不同。我想亲身体验,了解中国怎么看世界。”

刘子瑄毕业自华侨中学(高中部)与德明政府中学,在中学与初院分别修读高级华文与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她表示,自小在家便是以华语沟通,学校则为她提供了使用华文、华语的环境,使她对母语不会感到生疏。

语文特选课程让她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学、文化。她在高一时也到中国浸濡,参观北大校园便是其中一项活动。

“许多在那里念书的学长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觉得北京是个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北大有蛮多新加坡学生,会让我较容易适应那里的环境。”

她说,希望借这四年认识其他国家的学生,了解各国民情,并且学习日、韩、俄语等。她也向往到西藏、新疆等地背包旅行,开拓视野。“我希望完成学业后能够参与国际国防方面的工作,为国家作出贡献。”

奖学金颁发仪式前天于淡马锡俱乐部举行,刘子瑄与另四名国防优异奖学金得主从国防部长张志贤准将手中接过奖状。其他奖学金得主都选择到英国与美国深造。

另外,有10名军官和见习军官获颁武装部队优异奖学金(SAF Merit Scholarship),当中有一半是女性。

海军见习军官陈信憓(19岁)便是其中一名得主。她说同学知道她加入海军,都非常惊讶。“尤其是男同学,他们都说能希望能快点出来(完成服役),问我怎么会选择进去?”

她在中学是学生警察,在初院便担任学警警长。她表示,自己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认为在海军部队有机会尝试不同性质的工作、扮演不同角色,如领导或发挥团队精神当一名队员,非常有挑战性。毕业自华侨中学(高中部)与圣尼各拉女中的她将前往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修读生物医学。

武装部队优异奖学金得主当中,有一名从警察部队“转投”武装部队陆军的“怀抱”。20岁的张智¤去年获颁警察部队奖学金,不过经过1年半国民服役后,他改变主意,在毕业后加入陆军。

他表示军官训练课程对自己人格发展影响深远,之后领导同僚的经验也让他学了不少。毕业自维多利亚初院与德明政府中学的他将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化学工程。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22.8.07

德明政府中学 “星”光照耀的欢庆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2/08/2007)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8月8日,国庆日前夕的早上,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礼堂进行升旗礼,当天大家穿着红白相间的衣服,气氛比往常更庄重。

马上要迎接新加坡42岁的生日,学校不仅请来曾在德明就读的“校园Superstar” 诗凯,还请来上一届“Singapore Idol” 的参赛选手Nurul Maideen来为国庆“唱翻天”。两个明星来到礼堂,同学都激动欢呼。他们演唱中英文版的《我的家》,让我们感觉到新加坡这个大家庭的温馨。高中部的吉他团落力为他们伴奏,同学都和着歌声不停鼓掌,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

突然,一大群同学和老师从后台推出大蛋糕,上面写着“Happy Birthday——新加坡42岁生日快乐”,孙振炜校长为蛋糕点上蜡烛,点燃的42支蜡烛象征着新加坡42年来的光辉灿烂。现场歌声又响起,同学们在心里默默祝福:新加坡,生日快乐!

10.7.07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学生赴华进行浸濡教育

(郑伊绫,《联合早报》,2007/07/10)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07年六月的学校假期,当多数高中一年级学生都在为应付年中考试而埋头苦读时,德明政府中学的26名双文化课程学生却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上课,成为到那里浸濡的第一批本地高中生。

在人大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的协调下,18名教授、讲师受邀以德明的课程要求,以及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备课。值得一提的是,每名教授都负责讲12至18小时的课,所以与学生的互动是有连续性的。

这批参加浸濡的学生透露,跟他们上次到南京当地高中班旁听相比,这次到人大上正课的压力比较大,还好在本地学习“中国通识”课所取得的知识,使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上课的形式。

通过如“经济改革与发展”这些和中国通识息息相关的课程,学生领悟到如何从中国的立场看世界,更“全面、客观了解”现代中国面貌,毕竟新加坡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要结合新鲜的观点,才能让思维取得平衡。

此外,学生还必须根据中国通识的四大范畴,即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以及中国与世界,自拟题目,在浸濡期间完成论文,作为学习的总结。

教授:学生水平好得出乎意料

据德明政府中学中国通识老师王燕春透露,人大的教授对德明学生的评价都颇高,除了认为他们在运用术语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之外,教授对他们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之好,感到“出乎意料”。

以培养双文化精英为出发点,双文化直通车学生必须在中三至高二之间到东、西方国家浸濡半年;而德明的首批双文化课程学生日前已先后到旧金山、洛杉机,南京和苏州。

到了中国两趟,德明学生这次更懂得观察周围的环境,如流动人口等,看政策怎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现中国人一般都对国情了如指掌,对任何课题都很有主见。可惜的是,他们因为还未完全掌握中国的局势,他们在那里只有听,而没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针对这点,参与浸濡课程学生曾歆颖告诉记者:“对中国国情有所了解确实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日后我们才能很好地和他们交流。”

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课程院系主任王俊义指出,虽短短一个月的浸濡课程无法提供学生百分百的大学生活体验,但人大的高度配合,无论是在为学生办学生证及图书证方面,或在规划课程方面,都已让学生非常贴近地感受当当地本科生的滋味、了解当地大学的文化。况且,人大的社会科学系非常优秀,这一切实地考察经验都有助于让学生决定将来是否会到中国升学。

此外,他认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中新教育关系。的确,在浸濡课程结业仪式上,人大副校长冯俊甚至还做了招生简介,欢迎这些学生前往人大深造。

考虑到中国念大学

好几位学生都坦言,相当喜欢当地文化,觉得融入其中一点也没问题,所以会考虑到中国念大学。

亲自带队的德明政府中学副校长黄文杰受访时说:“这次的浸濡可说是给学生开阔了眼界,让他们在教授指导下,更切实、更全面地了解、掌握现代中国。”

他希望德明的学生将来除了能继续到人大学习中国通识方面的知识,也有机会体验用华文进行其他领域,如数理科目的课程或学术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驾驭能力。

这些双文化课程学生今年年底也将赴上海复旦大学一个月,进行类似浸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