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DH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DH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17.8.09

德明国家奖学金成就

我校陈葆佳同学获得总统奖学金,成为德明直通车课程,同时也是双文化课程第一位总统奖学金得主,意义非凡。

除了葆佳同学,其实今年德明的双文化课程硕果累累:

  • 获得政府PSC奖学金双文化学生—共27人
    (一)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10人 (其中有7人将到中国学习,葆佳是其中一位,而且还荣获总统奖学金)
    (二)获得政府PSC奖学金的双文化非奖学金得主—17人 (其中有2 人将到中国学习)

  • 到中国留学的双文化奖学金得主—共12人 (其中7人是奖学金得主;其他5位学生是通过我们德明复旦计划或南初北大计划到中国学习)

15.8.09

总统奖学金6得主背景多元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阅读文章,请点击图片)










陈葆佳选择到中国深造

(邓莉蓉,《联合早报》,15/08/09)

今年总统奖学金的六名得主来源更多元,除了莱佛士初级学院和华侨中学(高中部)外,今年有三名得奖者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国家初级学院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

此外,其中三人是中国奖学金、警察部队海外奖学金及武装部队海外奖学金的“双料”得主。

立志作“中国通”

历届总统奖学金得主一般都到欧美留学,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毕业生陈葆佳(19岁)却与众不同,选择到中国深造。她也是今年首批中国奖学金得主之一,她将赴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立志成为一名“中国通”公务员。

陈葆佳热爱中华历史与文化,在德明选修双文化课程时,对中国社会、政治等产生浓厚兴趣。在决定到中国念书时,她已确认自己未来的方向,也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她说:“因为我要加入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现在需要更多了解中国国情的公务员。新中之间有密切的经贸往来,未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我选修经济就是想从经济学方面了解中国的观点,以后更容易取得双赢和找到合作机会。”

 
陈葆佳希望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制定政策的公务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因此她愿意加入公共部门。


抱着这一信念,陈葆佳今年初毕业后主动到淡滨尼北参与议员接见选民的服务,以深入了解民间的问题。她笑说,自己当时穿着T恤短裤到住家附近的接见选民办事处表明自己有兴趣帮忙,没有通过朋友或学校介绍,连工作人员也感有些意外。几个月下来,陈葆佳对小市民面对的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她举例说,一对带着四个念小学孩子的夫妇曾要求她帮忙写信给国家公园局,让他们一家继续在樟宜海边扎营,让她感触很深,因为自己经常到海边去,从没想过那些在海边扎营的人可能是在那里长期居住,没有栖身之所。


“我才发现新加坡真的有人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但是要帮助他们其实得从多方面进行,包括教他们如何存钱,联络其他部门如建屋发展局或社区发展理事会帮忙等。新加坡其实有很多不同援助计划,但多数国人并不了解,而我自己以前也不知道。”

今年其他五名总统奖学金得主是颜素仪、宋靖敏、欧阳国光、郑伟哲和温威名。他们昨天在总统府从纳丹总统手中接过这份荣誉。

Scholar heads for China

By Serene Luo, The Straits Times, Aug 15, 2009

IN A break from tradition, one of this year's President's Scholars will be going to university in China - the first to do so.

All the previous winners of Singapore's most prestigious scholarship have gone mainly to Ivy Leagu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to top British universities.
Piqued by her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psyche', Miss Tan Bao Jia, 19, picked Peking University over the Wharton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ormer Dunman High School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is from the first batch of PSC China scholars, a new category of scholarships introduced this year.

But it was not smooth sailing all the way for her. She admitted with a laugh that at one point she had second thoughts about do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ina Studies, at the A-level standard.

Miss Tan, who speaks English, Mandarin and Hokkien with her father, a shipping manager, and mother, a housewife, found the first few months tough going.

'It was harder than I thought it would be to love the subject,' she said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ut the teachers helped, and I grew to love some of the China writers.'

Among her favourites: major 20th-century writers Lu Xun and Lao She.
The avid trekker, who also enjoys solving Sudoku puzzles, is the eldest of three girls. Her younger sisters are at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 and Victoria Junior College.


She will study economics, and believes that Singapore will benefit from having people wh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irst-hand and how the country operates.

Being part of Dunman High's pioneer batch of integrated programme graduands, she had a taste of life in China – having spent five months there under the school's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Dunman High principal Sng Chern Wei, a President's Scholar himself, told The Straits Times that the teacher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top Chinese universities were top-grade teachers.

"It is just as exciting and vibrant as in Ivy League or Oxbridge schools," he said.

Mr Sng said Miss Tan, who entered Dunman High as a very shy student, "has really blossomed into a very articulate young lady".

Miss Tan and the five other President's Scholars this year were picked from a pool of 87 PSC scholars.

They were present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by President S R Nathan at an Istana ceremony yesterday.

Mr Nathan called on the six to not just excel in their studies but to also be active in community work and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This would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s of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return to Singapore.

14.8.09

致家长书

14 August 2009

Dear Parent/guardians

2009 President's Scholarship and SPF Overseas Scholarship

1. We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our joy that the pioneer batch of DHP graduates have done very well in securing scholarships for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2. Many of you would already have read in the press that one of our DHP graduates, Mr Wong Keng Hoe,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Singapore Police Force Oversea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Another student from our DHP graduates, Miss Tan Baojia,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President's Scholarship to read Economics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 was also offered a place by the Wharton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ut she decided to give that up for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in the top university of a rapidly growing China.

4. To have nurtured a President's Scholar and a SPF Overseas Scholar with our very first batch of DHP graduates is an achievement that has brought immense joy and pride to our school community. It speaks volume of the rigour and quality of our Integrated Programme.

5. Together with Baojia and Keng Hoe, 21% of our DHP graduates have secured scholarships/awards to pursue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This proportion will grow ever further as many of our male graduates who are currently in National Service would only firm up their tertiary plan towards the end of their National Service.

6. In celebration of these achievements, we have decided to declare a school holiday on 20 Aug 2009 (Thur). On that day,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attend school for lessons. However, if they have commitments that are beyond school level (e.g. competitions or 3rd Language classes), they must still honour those commitments.

7. Let us wish these DHP graduates well.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y will rise to serve Singapore with honour and distinction.

Yours sincerely
Sng Chern Wei
Principal

10.8.09

德明校友会成立青年团

(潘星华,《联合早报》,10/08/2009)

有22年历史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为了更贴近年轻学弟学妹的生活,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活动,于上月底正式成立青年团,促进在大学深造的德明人与母校的联系。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说:“社团注册法令规定在籍学生不能加入校友会,即便校友离校、在大学求学也不能加入。这项条例让年轻校友和母校失去联系,很多校友是在完成大学学业,成家立业十几年后,才重新和母校联系上。”

他说:“因为代沟,我们一直感觉思想和年轻的学弟妹脱节。不知他们心里想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青年团搭起一座桥,更切实帮助年轻的学弟妹是我们多年的心愿。”

为了符合社团法令,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的成员没有投票权,也不在校友会理事里面。

青年团欢迎在籍大学生上网登记加入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青年团首届主席陈葆佳,也是今年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首批10名得奖人之一。她将在下月到北京大学读经济。

陈葆佳连同青年团副主席郑敏怡、项目策划熊敏、财政林思伶、宣传张雪琳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们都是母校开办直通车综合课程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校六年,让我们和母校有特深的感情,在这个时候成立青年团,特别有意义。”

从前她一直感觉和校友会有距离,很多关系到升学选校、申请奖学金和就业的问题,都希望能得到学长指点。但是校友会的学长,很多已经离开大学很久,可能比较脱节。有了青年团,还在各国大学深造的学长可以组织起来,方便学弟学妹向他们讨教。

熊敏说:“上星期我们就邀请了多位在英国美国留学回国度假的学长,回来对我们高中部的学弟学妹讲话,告诉他们怎样申请奖学金、面试时该注意的事项、英国和美国大学的学习情况等等。”

凡目前还在大学念书的德明政府中学校友,无论是读本科、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在籍学生,都欢迎加入青年团。

张雪琳说,搜集和整理年轻校友电邮地址和手机号码,是目前青年团的重要工作。她吁请能加入青年团的校友,尽快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youth.dunmanhighalumni.org,电邮地址是youth@dunmanhighalumni.org

张克荣说,德明建校53年,培养了5万名校友,在青年团校友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做校友资料的整理工作,他希望还没有加入校友会的成熟校友上网登记,网址是
www.dunmanhighalumni.org.


8.8.09

三人获今年警察海外奖学金

(刘丽仪,《联合早报》,08/08/2009)

黄敬豪从小学开始就参加童军,从中掌握各项求生技能,也领悟协助他人的意义。他和警员接触后,看见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帮助 基层人民,就知道这是他所想要的工作。

最终,他以优异的学术成绩和亮眼的活动表现,得到今年的警察海外奖学金,下个月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经济。

警察部队今年共颁发三份海外奖学金,除了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高中部毕业生的黄敬豪,另外两名19岁的奖学金得主分别是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欧阳国光和王为安。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昨天在总统府颁奖。

黄敬豪是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的首批毕业生之一。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他曾获得警察部队的初院书卷奖(SPF JC Book Prize ),同时也积极参加童军、醒师团、足球等团队和纪律活动。

他说:“警察部队讲求诚、信、勇、忠,这也是我的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训,这个信念和精神对我来说已根深蒂固,推动着我在拿到奖学金后,要更积极地为社会服务。”

另一名得主王为安则将动身前往英国修读生物化学,他原考虑当一名科学家,但在参与内政部队的实习计划,实际了解了内政团队的运作和工作使命,让他有了新的启发。

他从服务多年的资深警员分享经验中,察觉他们即使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但他们都竭尽全力地去协助无助的市民,从他们的笑容中,他可以体会警员在助人之后所得到的满足感,那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他说:“公共服务能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是一份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此外,我从小就对成龙的警匪片感兴趣,所以毅然选择加入警察部队,日后可除暴安良。”

欧阳国光在学校创办了人文科学计划(Hu-manities Initiative),率领同学筹办活动为大巴窑的年长者筹款。他从中了解目前的各项措施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才能更有效 的把援助计划直接落在年长者身上。

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有兴趣的他,将到美国耶鲁大学修读道德、经济与政治系,希望在投身警队后,能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逐渐摆脱困境。


德明政府中学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08/08/2009)

【小依集】

小依:

超过20年采访学校新闻的日子,学生、教师、校长,校友、董事,在我面前如走马灯。

校长是和我来往最多的人物,从校长看学校,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怎样的校长,塑造怎样的学校;怎样的学校,塑造怎样的学生。从前,校长经常在一所学校服务超过10年、20年,甚至30年,校长的才华、气质、理念,几乎就和学校画上等号。

建校至今53年的德明政府中学,有七任校长。我和后四任校长:林乃燕、谢泽文、陈添福、孙振炜时有往来。这四位校长身上的儒雅、勤奋、认真、务实、诚信、不浮夸、不卑不亢等气质,可说都在德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上星期天,我到德明政府中学采访,青涩的和成熟的德明人围坐一室,我和他们逐一攀谈,惊讶地发现他们有着“一家人”的共同面貌。

炳耀摄记给他们在校园拍照的时候,我碰到在德明42年的陈瑞如老师(65岁)骑着脚车回校园来给盆栽、树木、花草浇水。他告诉我:“碰上周末节日,校工放假,我会回来做点园艺,当运动。”平日,他是上课照顾学生,下课照顾花草,42年不变。

校友怀念旧校舍的木麻黄树,陈老师帮忙他们去找了一盆硕大无朋的木麻黄盆栽,放在行政楼前面。这个大盆栽平日的修剪工作也归他。他说:“这个盆栽的名字叫‘木麻黄下的岁月’。”

炳耀用心给德明人拍照,我用心看德明的新校园。在行政楼大堂横梁上竖了一座大木牌,以为不外是每年最佳学生或董事会成员或历届校长的名字,仔细一看,竟然是个“教职员荣誉榜”,它把历年得奖教师的名字和奖名列出。这样彰显教师成就的荣誉榜,在新加坡是少见的。它让我想起中国教育家李希贵说:“为了‘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 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只要看陈瑞如老师骑着脚车在假日回校园浇水,就可知道平日他是怎样受到学校尊重,让他愿意为德明献上一切。他62岁退休后,受学校续聘。“不离不弃”是两方都需要的。

全面翻新扩建后的德明,七公顷的校园,比从前大了一倍。旧校舍翻新,作高中教学楼。“正心楼”、“集思楼”、“格致楼”,把绿草如茵的“正心园”围在中间。据说,孔子像不久将引进正心园,连同上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巨石镇校。

扩建后的新校园是初中教学楼,还有作为室内体育馆的“笃行楼”,生物化、纳米、分子科学实验室的“慎思楼”,还有美术中心的“涵美楼”,音乐中心的“博学楼”。

连同语文特选课程用的“厚德轩”,双文化课程用的“德馨阁”。这样有墨水有教诲作用的大楼名字,它将让德明学生在怎样的中华文化氛围里成长?它将如何让德明学生受益?

这是绕有兴味的,我且拭目以待。

7.8.09

更多教育学院优秀生 明年将获赞助深造

(杨雪慧,《联合早报》,07/08/2009)

教育部将从明年起,赞助更多学业表现出色的教学奖学金得主,以及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修读硕士课程,让他们在考获学位后马上继续深造。每年估计将有至少多50名本科生,能够获 得教育部的赞助,修读硕士学位。

教育部长黄永宏昨天在教育部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致词时,宣布这消息。

目前,只有少数学业成绩出色的教育部奖学金得主能够获得硕士课程赞助。今年,有16名教学奖学金得主获得教育部硕士学位赞助。

不过,从明年起,完成国立教育学院学士学位课程,并且获得一等荣誉学位的学生,也可在毕业后马上申请教育部硕士学位赞助,在本地或海外大学修读硕士课程。

以优秀成绩完成大学毕业教育专业文凭课程(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 Programme)的毕业生,则可在执教两年后申请硕士赞助。

今年共有420名学生获得教育部奖学金,是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颁发教学奖学金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申请人数也比去年多。

今年的奖学金得主将到本地与英国、美国、中国、德国、日本与法国大学深造,当中共有26人将修读美术及音乐,比去年的22名稍微增加。

奖学金得主当中,有59人参与了教育部去年推出的教学实习计划。

教育部是在去年开始为有兴趣加入教学行列的A水准毕业生推出教学实习计划,让他们在学校实习至少4个星期,更了解在学校教书的情况。

黄永宏说,实习计划能够帮助奖学金申请者更了解教学行业,教育部希望在2015年时,所有奖学金得主在深造之前都能先参与实习计划。

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毕业生陈美慧(19岁),就是在母校实习教导音乐两个月后,才决定申请教育部教学金,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修读音乐。
她在A水准考获8科优等的佳绩,同时也被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录取,不过仍决定接受教育部的奖学金到英国去。

她从小热爱音乐,是音乐特选课程的学生,不过之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她在实习时有机会教导音乐特选课程的学弟学妹,初次体验当教师的感觉。

她说:“看到学生有进步,满足感非常大。我也发现教师的工作不只包括教导,还需要办活动、带领学生等,需要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技巧,有许多方面可以不断学习。”

将到国大修读中文系的关彦丽(19岁),则在参与实习计划时,在立才中学教导高级华文半年。她在实习时发现,许多学生修读高级华文只是为了进初院时有“优待分”,并不是真正对华文感兴趣。

她说:“刚开始会觉得有些失望,自己用心准备作业,他们却没有兴趣完成。”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用心与学生建立关系,尝试激发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

她说:“我发现只要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还是会感受到的。我希望能在大学时期更努力学习,往后能教得更好。”

3学生获颁 警队海外奖学金

(王瑞珊,《联合晚报》,07/08/2009)

警察部队今年颁发三份海外奖学金,给品学兼优、志在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有为青年。

今年获颁这项荣誉的是3名同为19岁的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欧阳国光和王为安,及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高中部毕业生黄敬豪。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今午在总统府把警察海外奖学金颁发给他们。

其中一名得主黄敬豪是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计划的首批毕业生之一。动静皆宜的他,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也积极参加童军、醒师团、足球等团队和纪律活动。

“警察部队讲求诚、信、勇、忠,这也是我的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训,这个信念和精神对我来说已根深蒂固,推动着我在拿到奖学金后,要更积极地为社会服务。”黄敬豪将在下个月到美国修读经济系。

王为安则将动身前往英国修读生物化学,他原考虑当一名科学家,但在完成了内政部队的实习计划后,有了新的启发。“我发现公共服务是一份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因为它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再加上我从小就对成龙的警匪片感兴趣,因此最终选择加入警察部队。”

欧阳国光将到美国修读道德、经济与政治系,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有兴趣的他,希望在投身警队后,能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逐渐摆脱困境。

13.6.09

好校长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13/06/2009)

【小依集】

小依:

做新闻记者跑教育线超过20年,和我工作最密切的是各校校长,从小学到大学,不少,已经成了好朋友。

华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西方人又说:“要橙和橙比,苹果和苹果比,不能橙和苹果比。”做新加坡人最好,东西文化交融兼备;做记者更好,有无数人可以比,有无数校长可以比。而且,因为长期在教育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看一位校长,凡我认为是好校长的,一般不会看走眼。因为,他们是经过无数比较后,而且是同类比较,被证明是最好的。

去年在“华校校史联合展”的活动“校长论坛”上面演讲的五位校长:圣尼各拉女校前校长李宝丝、华侨中学前校长杜辉生、南洋初级学院院长郭毓川、道南学校校长陈俊敬、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都在我的校长名单,名列前茅。

过去几天,我在为八方文化创作室把五位校长在校长论坛上的讲话,结为一本名为《华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书,做文字润饰和校对工作。他们的讲话,让优秀校长的身影,再一次跳到我的眼前。

其中,杜辉生校长与孙振炜校长的“交锋”,尤其令我难忘。

杜辉生是率领华侨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雨飘摇到九十年代能与莱佛士书院平起平坐的英雄。他对一代华校生把自己不如意的日子,归咎于华文的态度,不敢苟同。他说:“我们要感恩。如果今天办得火火红红的特选学校,没有当年那个局势,那样的处境,如果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没有今天。”他因此对华中的未来有所期待。他公开要求德明政府中学的孙振炜校长“加把劲”,给华中一点压力,“让华中不断提升,创造双赢的局面”。

孙振炜虽然年轻(38岁),面对前辈(70岁)的挑战,极有技巧。

他说:"北京奥运会前,我去中国,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画面是一个非洲籍的短跑选手,上面写着英文标语。我对这个广告标语为什么用英文写,感到奇怪。在中国看到的英文广告,通常错别字蛮多,但是那个没有。那个广告标语说‘The person to beat is not the one in front but the one inside. ’ 要超越的人不在前面,而是在里面。这正是德明办学的理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超越华中,那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不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社会景象,经常让孙振炜感觉“在繁华中感到空虚,在朴实中觉得幸福”。他说:“身为德明校长,我认为学校不需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堂皇,可是必须越办越好,越办越温馨,越办越像一个家。”

他用这样的话,回应杜辉生的期待。什么是好校长?这就是!

21.1.09

德明回家了!迎接新设施,保留文化精髓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1/01/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刘昊楠

今年一月,德明政府中学从临时校舍搬回了位于丹戎禺路的翻新校舍。

经过了两年的校园扩建工程,新校舍较之前的校舍大了近一倍,占地七公顷。为配合六年的直通车课程,德明政府中学于2006年起开始为丹戎禺路的校舍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校园一跃成为目前新加坡最大规模的政府中学。

新校园设施齐全,有室内体育馆、屋顶网球场、能容纳1800人的多功能礼堂及健身房等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包括5个能容纳1100人的讲堂、能容纳850人的大会堂、两层楼的图书馆、生物及纳米科学实验室等。校内还设有两层楼的音乐厅和练习室、艺术厅和舞蹈教室等多项课程辅助活动设施。

保留原建筑名称

新校舍在增添新设施之余,还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名称,例如:正心楼、格致楼、涵美楼等。建筑大多以《礼记·大学》的八个条目命名,围绕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内胜、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实验室所在的建筑命名为格致楼,取自“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这非常符合实验室的功能。

全校保留最完整的建筑——正心楼,是现在的行政大楼,含义是:“正直、不偏不倚的思想、意念及感情。”这也正是对学校领导者的期望。建筑名称和校训相符,充分体现出德明的办学理念。

保留木麻黄文化

木麻黄是丹戎加东一带,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据德明资深教师邱新华说,当德明还在德明路时,学生们就和木麻黄结下了很深的渊源。由于德明路一带有很多木麻黄,学校里也栽种了很多。木麻黄便成了同学们课余的“娱乐项目”。邱老师说:“木麻黄有很多种玩法,除了爬木麻黄树以外,还可以丢木麻黄那似小榴梿般的种子。木麻黄有着针状、一节节的叶子,许多同学喜欢把叶子拉开,取下一节,再把它放回去,互相猜测哪一节被截取了。木麻黄落叶时,许多同学们也喜欢坐在木麻黄树叶上休息,那也是非常舒适的。”木麻黄也常常出现在德明学生和老师的作品中。许多学生在学校留影时,照片中也往往会有木麻黄的踪影。因此,木麻黄也渐渐的 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

丹戎禺(Tangjong Rhu)路中的禺(Rhu),在马来文中就是指木麻黄。这一带的木麻黄在城市发展中渐渐都被砍伐,木麻黄渐渐的从校园里消失。这次扩建计划中,学校礼堂的外墙设计了木麻黄的图案,学校也以盆栽方式在校园里种植木麻黄,让木麻黄文化重返校园。

开放操场和跑道

和其他新建的学校一样,德明政府中学将配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实施的计划,在周末开放操场和跑道给公众使用,让附近的居民享用更多体育设施。德明的操场将于今年四月完工,到时将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多一个运动场地。

26.11.08

德明政府中学新校舍下月启用

(潘星华,《联合早报》,26/11/2008)

德明政府中学师生下个月将搬回丹戎禺校舍全面扩建翻新后的新校舍,新校舍占地7公顷,比从前大一倍,可容纳1700名初中生和900名高中生。

校园扩大一倍,也为新增添的高中部900名学生,提供了宽敞的学习空间。整项工程由教育部耗资5000万元进行,共有86间课室。

增设教师“观课”室

新校舍最有特色之处,是增设了一间让教师“观课”用的“实验课室”,它能在不干扰教师上课的情况下,透过一面巨镜和收音设备,让其他教师在隔壁课室“观课”和讨论。

孙振炜校长说:“安排这样一间‘实验课室’,主要为了让教师互相观摩和点评彼此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平常虽有分享教学,但只是口头交流,很难体会教学的感觉和师生的互动,有了‘观课’活动,可以很具体地让教师掌握教学怎样是好,怎样还需要改进之道。”

每个教师每年都有进入“实验课室”的机会,让自己的教学方式“在阳光下摊开”。孙振炜曾是物理教师,他也希望能有机会进入“实验课室”内,让教师点评自己的教学方式。

此外,新校园的特色是保留传统,新添“校史展览兼校友会议事”之外,所有建筑物仍然沿用旧名称,如正心楼、格致楼。校园内一切校训的展示,也坚持沿用已故陈人浩校长的字迹。一座3米高的孔子石像,也在校友何侨生的赞助下,在校舍中心的正心园中树立。

孙振炜带记者参观新校园时说:“全面翻新后的旧校舍,将作为高中部和行政中心。旧校舍的课室比较小,作为每班只有20人的高中课室,刚刚好。扩建部分全用作初中部,有50间课室,每间课室从从前的60平方米扩大到90平方米,大了50%。课室内除了学生上课的桌椅,还有一个让学生讨论研究的角落,放置书籍、杂志、沙发,配合强调互动和探讨性的学习模式。”

新校舍有5间讲堂,可容1100名学生同时听课。除了15间初中和高中科学实验室之外,另有3间研究生物科学、纳米科学和分子科学的特别实验室。美术室、电脑室、家政室和舞蹈室,也应有尽有。

孙振炜非常感谢教育部让学校在昂贵的丹戎禺路上还能拥有一个400米田径跑道和足球场。

400米田径跑道和足球场之外的体育设施,还包括设有室内篮球和排球场的室内体育馆、设有室内羽球场的礼堂、乒乓室、室内射击场、户外篮球场、排球场、天台网球场和健身室。

德明政府中学的校友魏成辉和黄思绵分别为新校舍捐赠了21万元和10万元,连同李氏基金捐赠的25万元和陈延谦基金捐助的20万元,还有其他捐款总共110万元,为新校园添置了很多非标准的特别设施。两层楼的“艺术中心”是其中一项。

孙振炜说:“这两层楼的艺术中心,四边都是隔音的练习室,中间是表演场,能让数百名华乐团、交响乐团、弦乐团和其他乐团成员,同时练习或观摩彼此演奏。”

25.6.08

校长室里的“秘密武器”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5/06/2008)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穎

德明政府中学的校长孙振炜平日和蔼可亲,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被视为“禁区”的校长室,大家是既好奇,却又敬而远之。今天,就让我代大家突击孙校长的办公室,看能发掘什么“宝”!

走入孙校长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一尘不染,井井有条。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仔细“搜寻”之后,发现了几样有趣的物品。


①地震仪模型/旧德明校舍图画

德明政府中学以前的教师所留下的一个地震仪模型,如今落户孙校长的办公室。此外,校长室也摆放了许多历任校长所保留下来的物品,所以看着它们,仿佛在看着德明历史的缩影。

在他办公室的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幅画。询问之下,原来是一名校友的作品。画里是校友印象中的旧德明校舍。透过校友的作品,让我再次目睹了德明的历史。


②家人照片和纪念品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则是孙校长办公桌上的三个"长方形"——三个放了妻子和孩子照片的相框!从这里可看出他是个十分顾家的人。此外,孙校长也将多年来收到的贺卡、纪念品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孙校长也收藏着一张特别的纪念卡。那是去年教师节,同学们为云南发起的筹款活动所拍的一系列教师纪念卡片。孙校长的纪念卡充分地反映了他活泼、开朗的一面。

离开孙校长的办公室之前,我发现他的椅背上挂着我们高二的集体外套。身为高二生,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荣幸。

27.5.08

筹款赈灾简讯

(新加坡新闻,《联合早报》,27/05/2008)

三机构联手 为缅甸四川灾民筹款

我国丽晶酒店连同扶轮家庭服务中心,以及校园设在国家图书馆大楼的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大学合作,从即日起至6月8日,在这三个地点为缅甸风灾和四川地震的灾民筹款,以购买“避难箱”(ShelterBox)救济灾民。

每个“避难箱”配有十人帐篷、毛毯、多燃料炉具、净水锭,工具和其它生活必需品。

到目前为止,已有900个“避难箱”被送往缅甸和中国,为灾民提供住宿、食物和食水。

捐款超过300元的公众,将能追踪“避难箱”的行踪。

新加坡创价学会为缅甸四川筹近20万元

Singapore Soka Association会员在两个星期内为缅甸风灾和四川地震一共筹得了19万5346元。这比款项已在星期天交给了本地人道援助组织慈援(Mercy Relief)。学会也曾为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筹得了超过40万元。

汉语文中心为四川筹1万元

本地教育机构汉语文中心发动该中心校群,为四川赈灾筹得了1 万540元。汉语文中心在各个中心设立捐款箱,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乐捐。款项已在5月21日由校长韩永元送到中国大使馆。

德明政府中学宿舍筹3600元

德明政府中学宿舍为四川赈灾筹得的3600元已经在5月23日交到中国大使馆,其中除了2666.65新元,也有人捐人民币、港元和令吉。老师、学生和餐厅工作人员都参与了这次“震动我心”的筹款活动。

9.5.08

德明A水准优秀生 明年可直通复旦大学

(杨雪慧,《联合早报》,焦点新闻,09/05/2008)

从明年起,成绩优秀的德明政府中学高中毕业生,将可直接凭A 水准成绩,报读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免考大学入学考试,而且还有机会获得本科生奖学金。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昨天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与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慧贞,签署免试进入复旦大学深造的合作备忘录。这也是我国直通车学校首次与中国顶尖大学,达成这类合作协议。

一般上,申请进入复旦的外国本科生,都必须花上两天的时间,通过以华文进行的汉语、数学、英文与理科或文科综合科的统一考试。

根据这份刚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德明政府中学每年将向复旦大学推荐免试入学的优秀毕业生,学生的A水准考试成绩若达到两校所同意的标准(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同类科系的录取标准为基础),就可获得保送资格,免试进入复旦大学。

德明政府中学也是本地第一所参与“复旦大学二十一世纪海外精英人才本科留学项目”的学府。

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慧贞说,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海外顶尖高中优秀毕业生到复旦大学学习。校方今年将到五六个国家的高中学府进行宣传。校方之前已经到过马来西亚,与沙巴的一所高中学府签署备忘录,在新加坡期间,也将到访莱佛士初院、立化中学、南洋初院、先驱初院等学校。

外国学生有机会获得每年5000新元本科生奖学金

她说,到复旦深造的外国学生,将有机会获得每年价值至少5000 新元的本科生奖学金,无需支付学费。校方今年共颁发了20份奖学金。

复旦大学目前有3000名来自90个国家的留学生,当中有150名来自新加坡,本科生占58名,而中文系与新闻系最受我国学生欢迎。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说,学校有37名修读双文化课程的高一生,在去年12月到复旦大学浸濡四个星期,他们都对复旦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设施,留下深刻印象。回新后,就有近半数学生表示,往后会考虑到复旦深造。另外,双文化课程学生也曾到北京人民大学浸濡四个星期。学生纷纷表示这些浸濡行程让他们接触中国的优秀大学,让他们在选择出国深造时,不光是考虑欧美的大学。



德明高二生刘振扬(18岁)是双文化课程学生,参与了复旦大学与北京人民大学的浸濡课程。他说:“我本来以为中国大学的教授讲课时会很沉闷,不过他们 很亲切,没有给我们压力,改变了我之前的印象。”

他也说,浸濡课程是由德明的教师与大学教授一同设计,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外交、政治等。他们在交流期间,还必须完成一篇短论文,交给复旦的教授批改。能够与教授进行看法与观点的交流,令他获益不浅。

学生考虑去中国念本科 欧美念硕士

他想修读国际关系,除了欧美大学外,也考虑到复旦大学深造。

他说:“我喜欢上海,觉得复旦蛮适合我。免考入学试更方便,对我相当有吸引力。”

另一名参与浸濡的双文化课程学生陈葆佳(18岁)也想在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她表示会考虑到中国大学念本科,过后再到欧美大学念硕士,以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

她说:“要准备入学考试相当麻烦,免试入学能够省下一些时间。”

12.12.07

“三字经”大比拼 即兴剧场运动进入学校

(杨雪慧,《联合早报》,2007-12-11 )


每句台词只限用三个字表达,如何在这样的规则下呈献精彩的演出?本地10所学校的近40名学生就将在来临星期五晚上,在国家图书馆戏剧中心进行“三字经”比赛。

不过,此“三字经”非彼“三字经”,学生并不是要比赛背诵《三字经》,而是通过表演游戏,即兴运用每句只限三个字的台词表演,来个“劲爆剧场大比拼”。

德明政府中学将主办本地首场“劲爆剧场大比拼”公演,推广“即兴剧场运动”(Theatre Sports)。

“三字经”是即兴剧场运动的其中一项表演游戏。在星期五的演出中,对垒的参赛队伍还将分别挑战对手玩多达13种表演游戏,如“抢帽游戏”、“劲歌金曲”等。

在现场的观众赋予两队选手人物角色、人物关系、场景等后,选手便得马上在限定的时间内,表演出符合游戏规则的短剧。

来自澳门的即兴剧场运动注册专业导师李俊杰(34岁)受访时说,即兴剧场运动的表演游戏其实有超过300种。而即兴剧场运动除了考验参赛者的即兴表演技巧外,还考验参赛者的急智、创意与合作精神。”

除了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外,其他将参加的学生来自华侨中学、立化中学、莱佛士书院、中华中学、南洋女中、中正总校、南洋初院、维多利亚初院和英华初院。

各校学生将被分配到不同小组,在当晚进行“竞赛”。他们在上星期,已到德明政府中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工作坊,从李俊杰导师身上学习基本的即兴剧场运动技巧与原则。

即兴剧场运动由世界著名戏剧家约翰史东(Keith Johnstone)所创,在美洲、欧洲、澳洲和日本各地十分流行,有定期的表演和赛事,也是爱好剧场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热衷参与的活动。

澳门戏剧家李俊杰在2001年将它从加拿大引入澳门,成为中文即兴剧场运动的创导人,并在不同华语地区如香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推广这项比赛。

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课程部门主任王俊义(32岁)说,他是在2005年首次在澳门观赏即兴剧场运动比赛,认为这项活动的潜力非常大。

他说:“这项运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意,而且让他们学习人生道理,例如如何按照情况表达自己,通过沟通达到双赢的局面等。
“这些技巧都是在社会上工作、做生意时需要用上的,也是本地学生较缺乏的。”

他指出,即兴剧场运动虽然是项比赛,但是气氛轻松,队伍若要胜出,必须与对手合作,呈献精彩的表演,才能获得评审与观众给予高分。

他说:“这与在新加坡青年节争金牌、银牌,或是其他比赛里面争排名的状况很不一样。学生在较劲的同时,又能不论输赢,为对方打气,我们希望学生有这样的气度。”

他也认为,由于是即兴演出,观众不会要求完美的表现,这也给予学生“失败的空间”,帮助他们学习接受失败,重新尝试。

他说:“这也是我们希望传达的教育理念与信息。学校计划明年再次主办这项比赛。”

澳门导师李俊杰在澳门、香港、马来西亚与本地都办过工作坊。比较各地的学生,他认为本地学生较“慢热”,投入活动之前态度较谨慎,会先观察别人怎么做。另一个特色则是在表演时使用多种语言。

他说:“有些学生告诉我他们‘怕输’。不过,他们在投入后都能够很好地发挥创意,懂得在表演时运用他们对周围事物与现象的观察,例如地铁上无人肯让位等。”

学习过即兴剧场运动技巧的学生,都表示获益不浅。

华侨中学高中部与德明政府中学的一些学生也在今年8月飞往澳门,参加了澳门的“劲爆剧场大比拼”。有好些学生因此对即兴剧场运动产生兴趣,在这次的工作坊中担任“助教”,协助其他同学学习即兴剧场运动技巧。

“劲爆剧场大比拼”将在本月14日晚上7时30分,于国家图书馆戏剧中心举行,票价分5元与8元。门票可通过SISTIC购买,网站是http://www.sistic.com.sg/,电话63485555。

17.10.07

德明政府中学 为“总统挑战慈善”筹款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7/10/2007)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穎

德明政府中学今年将首次参与总统挑战慈善活动。这项由学生发起与组织的活动(Xperience)将在10月19日与21日举行,目的是要增加学生对残疾人士的了解,同时为总统挑战慈善活动的32个指定收 益机构筹款。

10月19日进行的校内活动——Xplosion将包括一系列好玩又有趣的节目。

Handicaps Welfare Assiciation (HWA)与Singapore Disability Sports Council (SDSC)的成员也会前来分享他们的生活与经验。此外,活动Paralympics也会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士的生活。

校外活动——Xpedition则将在10月21举行。中二到中四的学生,与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的学生,将到全岛不同的地点参与活动,同时也售卖四张两元的明信片来筹款,活动地点包括乌节路、中央市区、淡滨尼等。

27.8.07

德明政府中学 校友会为母校建设胡姬花园

(潘星华,《联合早报》,27/08/2007)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去年在母校庆祝建校50周年,捐款5000元,请专人培育了一株名为“德明政府中学”的蝴蝶兰“校花”,并在英国胡姬花协会注册,送给母校。今年校友会庆祝成立20周年,决定向母校再次承诺在重建的新校舍建设胡姬花园,一切费用由校友会承担。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55岁)说:“德明校友会成立的目的,除了要联系校友感情,最重要是饮水思源,全力支援母校各项建设。去年我们把‘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送给母校。明年底母校搬进新校舍后,在校园里开辟胡姬花园,让全校学生培育'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的行动,将能让学生深切体会‘树木、树人’的意义 。”

他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德明政府中学一批60年代毕业的热心校友,已经酝酿组织校友会,可惜当时大气候不适合,他们没想到竟然需要18年的努力,才在1985年获得批准,1987年正式成立。筹建校友会的艰辛,使校友会同人益发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组织,一起“同心为母校”而努力。

为母校送“校花”的建议,是德明政府中学教师陈瑞如和刘聚洪前副校长两位爱花人提出的。陈瑞如说,2008年底学校搬回丹戎禺新校园,校园里将有一条黑盖走廊,用来种“校花”,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园艺的兴趣。他说:“胡姬花比较容易照顾。”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也是校友,他非常感谢校友会的热忱。他说:“重建后的校园占地7公顷,比从前大一倍,校友会的胡姬花园一定能让校园缤纷多彩。我们每年还可以举办‘校花’竞赛,看哪班学生把花照顾得最好,这是非常温馨可喜的。”

为了庆祝成立20周年,校友会还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以《德明人 集思情》为名的纪念特刊。特刊内访问了19位杰出校友,包括议员王世丰、杨莉明,校长林靖东、孙振炜,文化工作者许仁好、林安娜、张泛、吴英成,邱少华,企业家蔡天宝、何天、魏成辉、何侨生、蔡其生、符标雄、杨华舟、范文瑂、洪素梅、吴雪妮等。

校友会庆祝20周年晚宴则订于9月1日(星期六)晚上7时正,在福满楼(1 Expo Drive #02-01)举行,每人60元。报名可与校友会秘书处联系。电话:6344-1311,电邮
dhsalumni@pacific.net.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