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erene Luo, The Straits Times, Aug 15, 2009
IN A break from tradition, one of this year's President's Scholars will be going to university in China - the first to do so.
All the previous winners of Singapore's most prestigious scholarship have gone mainly to Ivy Leagu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to top British universities.
Piqued by her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psyche', Miss Tan Bao Jia, 19, picked Peking University over the Wharton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ormer Dunman High School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is from the first batch of PSC China scholars, a new category of scholarships introduced this year.
But it was not smooth sailing all the way for her. She admitted with a laugh that at one point she had second thoughts about do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ina Studies, at the A-level standard.
Miss Tan, who speaks English, Mandarin and Hokkien with her father, a shipping manager, and mother, a housewife, found the first few months tough going.
'It was harder than I thought it would be to love the subject,' she said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ut the teachers helped, and I grew to love some of the China writers.'
Among her favourites: major 20th-century writers Lu Xun and Lao She.
The avid trekker, who also enjoys solving Sudoku puzzles, is the eldest of three girls. Her younger sisters are at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 and Victoria Junior College.
She will study economics, and believes that Singapore will benefit from having people wh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irst-hand and how the country operates.
Being part of Dunman High's pioneer batch of integrated programme graduands, she had a taste of life in China – having spent five months there under the school's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Dunman High principal Sng Chern Wei, a President's Scholar himself, told The Straits Times that the teacher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top Chinese universities were top-grade teachers.
"It is just as exciting and vibrant as in Ivy League or Oxbridge schools," he said.
Mr Sng said Miss Tan, who entered Dunman High as a very shy student, "has really blossomed into a very articulate young lady".
Miss Tan and the five other President's Scholars this year were picked from a pool of 87 PSC scholars.
They were presented their scholarship awards by President S R Nathan at an Istana ceremony yesterday.
Mr Nathan called on the six to not just excel in their studies but to also be active in community work and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This would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s of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return to Singapore.
DHS华文部布告栏
15.8.09
22.7.09
与“努力”画上等号的球员——德明政府中学篮球员许光华
(《联合早报》,体育,22/07/09)
【德明政府中学体育通讯员】叶祖祥
今年的全国中学校际男乙篮球赛中,有数位年轻球员在各自的领域与位置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德明政府中学的当家球员、身穿15号球衣的许光华,便是一名能与“努力”画上等号的球员。
许光华身高1米87,体重约68公斤,是一名典型的中锋。他能果断地在对手还没回过神来时便突破得分,或者在紧要关头利用隔离战略,一对一地单挑对手,并成功取分;又或是运用自己身材在篮底下的优势,与强大对手推挤时抢得篮板球。他是一名锋卫,这个位置在新加坡实属罕见。
为何称许光华为锋卫?“锋”给人的印象是攻击力很强的球员;“卫”则是讲究防守的球员,许光华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当你越过他的队友时,认为你快攻得手时,他已马上回防,还可能冷不防地给你盖帽;他也利用优越的身体条件切入双人防守。如果他发现对手的防守都集中于他身上,他就会竭尽所能地跑位,然后在外围投射三分球。只要是在三分线外的一段距离,他的攻击力就相当有侵略性。
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他成为如此优秀的球员?他笑答:“努力!”简单的回答,只是人们现在似乎都想跨过整个过程,一步登天。
这使得许多人在无法打好篮球后,都抱怨自己天资不如人。许光华从没在练球时故意缺席,而且会很认真地完成教练所制定的训练,基本动作总是重复地做,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基本功更上一层楼。他说:“只有练好基本功,你才能要求自己练习难度更高的动作。”
许光华有一项基本体能操叫作“Suicide”,意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趟的折返跑,达到犹如自杀程度为止。
平时训练结束后,他还会到家里附近的民众俱乐部练习投篮,有时还与较年长的篮球好手切磋球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许光华磨练自己的球艺时,别人可能在打电动游戏。在他吃苦时,别人可能在享受。长年累月,他的球艺也会比同龄人纯熟许多,毕竟他走的路长多了。
拥有过人球艺的他,依然谦虚地说,自己还不够好,还有进步的空间。目前全国校际篮球赛已告一段落,练球时间也因为课业的增加相对减少,但他并没有松懈下来,反而设下一个为期15周的体能锻炼,志在强化肌肉,以备战明年的校际赛。
他的队友包佳勋说:“许光华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可能是太过谦虚了,反而造成他有时在场上发挥出的水平,还不如平时训练的一半。如果可以更相信自己,他一定会带领球队走得更远。”
【德明政府中学体育通讯员】叶祖祥
今年的全国中学校际男乙篮球赛中,有数位年轻球员在各自的领域与位置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德明政府中学的当家球员、身穿15号球衣的许光华,便是一名能与“努力”画上等号的球员。
许光华身高1米87,体重约68公斤,是一名典型的中锋。他能果断地在对手还没回过神来时便突破得分,或者在紧要关头利用隔离战略,一对一地单挑对手,并成功取分;又或是运用自己身材在篮底下的优势,与强大对手推挤时抢得篮板球。他是一名锋卫,这个位置在新加坡实属罕见。
为何称许光华为锋卫?“锋”给人的印象是攻击力很强的球员;“卫”则是讲究防守的球员,许光华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当你越过他的队友时,认为你快攻得手时,他已马上回防,还可能冷不防地给你盖帽;他也利用优越的身体条件切入双人防守。如果他发现对手的防守都集中于他身上,他就会竭尽所能地跑位,然后在外围投射三分球。只要是在三分线外的一段距离,他的攻击力就相当有侵略性。
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他成为如此优秀的球员?他笑答:“努力!”简单的回答,只是人们现在似乎都想跨过整个过程,一步登天。
这使得许多人在无法打好篮球后,都抱怨自己天资不如人。许光华从没在练球时故意缺席,而且会很认真地完成教练所制定的训练,基本动作总是重复地做,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基本功更上一层楼。他说:“只有练好基本功,你才能要求自己练习难度更高的动作。”
许光华有一项基本体能操叫作“Suicide”,意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趟的折返跑,达到犹如自杀程度为止。
平时训练结束后,他还会到家里附近的民众俱乐部练习投篮,有时还与较年长的篮球好手切磋球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许光华磨练自己的球艺时,别人可能在打电动游戏。在他吃苦时,别人可能在享受。长年累月,他的球艺也会比同龄人纯熟许多,毕竟他走的路长多了。
拥有过人球艺的他,依然谦虚地说,自己还不够好,还有进步的空间。目前全国校际篮球赛已告一段落,练球时间也因为课业的增加相对减少,但他并没有松懈下来,反而设下一个为期15周的体能锻炼,志在强化肌肉,以备战明年的校际赛。
他的队友包佳勋说:“许光华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可能是太过谦虚了,反而造成他有时在场上发挥出的水平,还不如平时训练的一半。如果可以更相信自己,他一定会带领球队走得更远。”
1.6.09
杨莉明下月接任通商中国总裁
(谢燕燕,《联合早报》,01/06/2009)
杨莉明目前是通商中国董事之一,她形容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是“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通商中国新总裁人选已敲定。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将从7月1日起,接替陈振泉出任通商中国新总裁一职。
即将出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贸工部政务次长的陈振泉,卸下总裁职位后将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会成员之一。
通商中国在2007年11月19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启动,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语的平台,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人才。
目前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之一的杨莉明,很清楚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并把它形容为“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杨莉明上星期六受访时,以最初的Motorola手机和今日的iPhone,形象化地做了比喻。她说,最初的手机能让A小姐和B先生沟通,而iPhone同样有电话功能,但内容更丰富,涵盖了各种功能,因此更吸引人。
在出任通商中国总裁职位后,杨莉明将继续保留在全国职工总会的职位。她表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帮助工友渡过经济难关。
不过她表示,通商中国的任务也很重要,因为双语政策曾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大优势,但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保有优势,国人必须从掌握双语提升到掌握双文化。
杨莉明解释说,目前全球有4000万名非华人在学中文,中国汉语办公室估计,到了2010年,学中文的外国人将增加到1亿人。
专门帮助外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汉语办公室,目前已在中国以外成立了256所孔子学院,估计到了2010年,这类学院数量将增加到500所,而首10所孔子学院,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之快 可想而知。
杨莉明指出,除了外国人迎头赶上学华语外,中国人也正积极学英语,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约3亿人)在学英语,当中1亿 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生。专家估计,不出几年时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杨莉明说,基于这样的大趋势,新加坡人的双语能力目前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要继续保有优势,单靠双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双文化水平,才能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枢纽的地位。
要从双语提升到双文化,首先是塑造一个能让国人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持续使用华语的环境,还要一个能加深对中国认识的平台。
杨莉明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国人每天都被英语包围,要鼓励大家使用华语,不能以传教方式进行,必须想出有效而又具吸引力的办法来。要推动双文化须与各团体合作,她也认识到要推动双文化,不能单凭一己力量,必须和本地的 商业、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目的是协助国人从环球宏观角度,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
她希望新加坡所培养的双文化人才,既能谈莎士比亚,又能谈曹雪芹,既熟悉中国文学,又能从外国文学的视窗,看待中国文学,并能在文化、商业等领域,体现双文化的厚度。
杨莉明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可从她15岁随祖母、母亲和婶婶们一起游中国开始。那是1983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她记得第一次走进紫禁城,立刻被宏伟与庄严气氛所震撼。那一天,紫禁城只有他们这个外国团,她几乎可以想象太监在皇宫禁地战战兢兢的走动着。
中学就读于德明政府中学,对她学习华文起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在英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决定以背包旅行方式,从东欧进入莫斯科,再乘西伯利亚列车进入中国。那是她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她发现,九年时间,中国变化非常巨大。在经济发展局工作时,她曾在1996年被派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两年,这段工作经历,再次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识。
杨莉明目前是通商中国董事之一,她形容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是“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通商中国新总裁人选已敲定。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将从7月1日起,接替陈振泉出任通商中国新总裁一职。
即将出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贸工部政务次长的陈振泉,卸下总裁职位后将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会成员之一。
通商中国在2007年11月19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启动,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语的平台,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人才。
目前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之一的杨莉明,很清楚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并把它形容为“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杨莉明上星期六受访时,以最初的Motorola手机和今日的iPhone,形象化地做了比喻。她说,最初的手机能让A小姐和B先生沟通,而iPhone同样有电话功能,但内容更丰富,涵盖了各种功能,因此更吸引人。
在出任通商中国总裁职位后,杨莉明将继续保留在全国职工总会的职位。她表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帮助工友渡过经济难关。
不过她表示,通商中国的任务也很重要,因为双语政策曾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大优势,但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保有优势,国人必须从掌握双语提升到掌握双文化。
杨莉明解释说,目前全球有4000万名非华人在学中文,中国汉语办公室估计,到了2010年,学中文的外国人将增加到1亿人。
专门帮助外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汉语办公室,目前已在中国以外成立了256所孔子学院,估计到了2010年,这类学院数量将增加到500所,而首10所孔子学院,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之快 可想而知。
杨莉明指出,除了外国人迎头赶上学华语外,中国人也正积极学英语,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约3亿人)在学英语,当中1亿 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生。专家估计,不出几年时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杨莉明说,基于这样的大趋势,新加坡人的双语能力目前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要继续保有优势,单靠双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双文化水平,才能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枢纽的地位。
要从双语提升到双文化,首先是塑造一个能让国人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持续使用华语的环境,还要一个能加深对中国认识的平台。
杨莉明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国人每天都被英语包围,要鼓励大家使用华语,不能以传教方式进行,必须想出有效而又具吸引力的办法来。要推动双文化须与各团体合作,她也认识到要推动双文化,不能单凭一己力量,必须和本地的 商业、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目的是协助国人从环球宏观角度,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
她希望新加坡所培养的双文化人才,既能谈莎士比亚,又能谈曹雪芹,既熟悉中国文学,又能从外国文学的视窗,看待中国文学,并能在文化、商业等领域,体现双文化的厚度。
杨莉明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可从她15岁随祖母、母亲和婶婶们一起游中国开始。那是1983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她记得第一次走进紫禁城,立刻被宏伟与庄严气氛所震撼。那一天,紫禁城只有他们这个外国团,她几乎可以想象太监在皇宫禁地战战兢兢的走动着。
中学就读于德明政府中学,对她学习华文起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在英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决定以背包旅行方式,从东欧进入莫斯科,再乘西伯利亚列车进入中国。那是她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她发现,九年时间,中国变化非常巨大。在经济发展局工作时,她曾在1996年被派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两年,这段工作经历,再次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识。
15.4.09
要学好华文 须先热爱华文 杨莉明与学生分享学华文经历
(谢婷婷,《联合早报》,15/04/2009)
要学好华文,就必须先热爱华文。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决赛中,对在场的中学生说,本地学生学华文的心态可分为三类:得过且过、不落人后和热爱华文,只有选择热爱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语甚至双文化人才。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的,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她以自身经历加以说明。当年在英国深造后的毕业旅行,她选择从俄罗斯坐六天火车到北京;1996年,在经济发展局任职时,她放弃到欧美的机会,选择到苏州工业园;97年香港回归,她飞到香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的自豪,她认为这是无法从媒体报道中体会的。
除了从文字上获得知识,她更强调实地的观察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跨越课本”。
能说流利中英语的杨莉明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热爱华文。她形容自己小学时是标准的"红毛派",升中学后却在德明政府中学这所传统华校念书。最初一两年,她把学习华文当成苦差,因为中一那年,老师就要他们背一千条成语,而且每个学期都考中华历史,每次她都冒冷汗。但在中学,她领略到华乐的优美,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三那年,杨莉明第一次和家人到中国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到文化震撼。那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少数成功办理签证者获准前去观光。她说:“当门一开,整个故宫只有我们20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气派。”
杨莉明虽然选择热爱华文,但她认为自己还不算精通双语,只能说是通晓双语。她还举例说明学习华文如何让她毕生受益。她说去年到西班牙度假时,因不谙西班牙语,只能在中餐馆与服务生用华语交谈,结果反而通过华人了解西班牙社会和当地移民政策。
要学好华文,就必须先热爱华文。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决赛中,对在场的中学生说,本地学生学华文的心态可分为三类:得过且过、不落人后和热爱华文,只有选择热爱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语甚至双文化人才。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的,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她以自身经历加以说明。当年在英国深造后的毕业旅行,她选择从俄罗斯坐六天火车到北京;1996年,在经济发展局任职时,她放弃到欧美的机会,选择到苏州工业园;97年香港回归,她飞到香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的自豪,她认为这是无法从媒体报道中体会的。
除了从文字上获得知识,她更强调实地的观察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跨越课本”。
能说流利中英语的杨莉明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热爱华文。她形容自己小学时是标准的"红毛派",升中学后却在德明政府中学这所传统华校念书。最初一两年,她把学习华文当成苦差,因为中一那年,老师就要他们背一千条成语,而且每个学期都考中华历史,每次她都冒冷汗。但在中学,她领略到华乐的优美,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三那年,杨莉明第一次和家人到中国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到文化震撼。那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少数成功办理签证者获准前去观光。她说:“当门一开,整个故宫只有我们20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气派。”
杨莉明虽然选择热爱华文,但她认为自己还不算精通双语,只能说是通晓双语。她还举例说明学习华文如何让她毕生受益。她说去年到西班牙度假时,因不谙西班牙语,只能在中餐馆与服务生用华语交谈,结果反而通过华人了解西班牙社会和当地移民政策。
3.2.09
吴悦娟 本地最牛的剧场演员
(周文龙,《联合早报》,现在,艺苑,03/02/2009)
她说她的英文不好,却是当前最受英语剧场欢迎的女演员。
她自认个性懒惰,非常被动,至今却演了70多部舞台剧。
她个性随和,随和中又有坚持,包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演了20多年仍不断学习。
48岁的她生肖属牛,星座是金牛,她说她的性格就像牛,只懂得老老实实做事,同时又有牛一般的固执脾气和韧性。
牛年刚刚到来,为你介绍一个很"牛"的本地舞台演员——吴悦娟。
■谁是吴悦娟
48岁,本地舞台剧演员,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实践剧场)为全职演员。目前是儿童演艺班教师。
参与本地许多重要剧目演出,代表作有《妈妈的箱子》、《钓鹰 》、《家》、《骨骨》、《极乐世界》等。
近年来参与了许多英语剧场演出,包括《启示录》、《没有》、《 火光》、《殿堂》。
2006年凭《翻心》获得“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
走进吴悦娟的家时,她正忙着送手提电脑去修理,原来她这几天用电脑追看飞轮海的连续剧《霹雳MIT》,不知怎么把电脑也搞坏了。
“我是很Auntie的,没事就呆在家看偶像剧和港剧,像《霹雳MIT》、《溏心风暴》这些啦,不然就翻翻不同年代的金庸连续剧,看刘德华、黄晓明、苏有朋这些人的表演。”吴悦娟笑说。
独自住在金文泰三房式组屋里,吴悦娟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几个好朋友的聚会外,她平时都爱窝在家里看DVD和连续剧,不然就关起门来高唱陈奕迅歌曲。有时还会独自到卡拉OK唱歌。
她说:“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无聊,没有大起大落,不知你有什么好写的。”
其实,吴悦娟能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单是她在舞台上的多变形象,就足够写一篇故事了。
吴悦娟是本地出色的华语剧场演员,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在的实践剧场)成为专业演员以来,过去23年来给本地戏剧留下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且每次都给你惊艳的突破。
她是《妈妈的箱子》里的潮州妇女,《骨骨》里内裤外穿的神经质演员,《夕阳无限》的孤独老人,《灵戏》里被日军强暴的姑娘,《火光》里赌瘾奇重的妈妈,《没有》里性压抑的美术老师,《殿堂》里与马来老公朗诵唐诗的疯女子,《极乐世界》里色诱男学生的老师……
很多人爱看吴悦娟演戏,因为她的每出戏总有一个经典场面或经典台词。她得过“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表演是圈内人公认的好,必要剧场编剧哈里斯更说:“吴悦娟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新加坡演员!”
不过对于这些赞誉和成就,吴悦娟却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常好奇为什么我可以演戏,而且能演到现在?因为我书读不多,英文不好,又不是最用功、最聪明的演员。”
她惟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她肯做。
做人就应吃苦
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的吴悦娟说:“的性格像个傻大姐,有人叫我做我就做,有人给我机会我就试。”
所以学生时代有朋友叫她去参加春雷文艺研究会,她就懵懵懂懂跟着参加,和大伙儿一起过着唱艺术歌曲,演话剧的团体生活。后来又有朋友叫她上郭宝崑的课,于是她通过郭宝崑慢慢走入现代戏剧世界。
吴悦娟是家中大姐,家境并不富裕,加上艺术团体式的成长环境,使她的生活忍受力和包容力对比较强,甚至会刻意选择吃苦的道路。1986年,她加入实践话剧团,成为本地第一个专业华语舞台剧演员。
未加入实践话剧团前,吴悦娟是珊顿道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私人助理,收入不错。她知道当舞台剧演员,特别是跟郭宝崑做事,一定有压力,要肯吃苦。不过衡量之后,吴悦娟还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我选择继续当助理,也许能轻松生活不用吃苦,但我又觉得:这不对啊,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本来就应该吃苦,才能学到东西,世上哪有不吃苦就能享受这回事呢?”
她觉得选择有时很简单的,人生复杂的事,想不通的话都能用减法一一去除,剩下生命中最最重要,无法减去的东西,就是正确的选择了。28岁还只去过云顶 吴悦娟只有中学学历,又没上过正规戏剧学院,因此开始当演员时,她有许多自卑意识。
她说,当时实践话剧团的许多团员如林仁余、王德亮、洪艺冰等,学历比她高,语言能力比她强,而且后来都到外国进修学习,自己羡慕之余,心情也有点沮丧。
“我28岁以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云顶,人生世界也围绕着实践话剧团。我想改变,却不知道要怎么变;想出走,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真的会演戏吗。”
1989年,吴悦娟在郭宝崑推荐下,终于出了一次远门,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那次出走,不但让她大开眼界,也让她发现自己跟郭宝崑所学的东西原来都是宝,自己的身体原来就是宝藏。
“那些年在实践,我通过郭宝崑接触了许多,从布莱希特、葛罗托夫斯基、刘静敏、赖声川、余秋雨到北京人艺……这些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经验,而我一个中学学历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却有这样的机会。郭宝崑其实已为我铺了一条扎实、实用,而且非常准确的表演之路。”
1992年,吴悦娟演出独脚戏《妈妈的箱子》一鸣惊人,表演真正开窍,演技从此获得肯定。
生活经历出现在舞台剧中
吴悦娟的父亲是一名小商人,有两个老婆,吴悦娟妈妈是小的那个,童年时期父亲大老婆家人的歧视、排挤和钱财纠纷,令吴悦娟与父亲关系恶劣,也让她对感情、婚姻存有阴影。
“我走过的几个男朋友,都会怕我,也许就是父亲事情的影响。”吴悦娟说。
有一天,薄情的父亲,跟老婆分开,拿了钱独自回乡,从此与家人关系更加疏离,直到几年后吴悦娟才听到她父亲已在中国逝世的消息。
吴悦娟的妈妈是家庭主妇,由于家用不多,便拿了家用背着孩子去赌博,结果欠了大耳窿的钱。后来,妈妈又跟其他大耳窿借钱还利息,借这里还那里,10年后债务越欠越多,妈妈无法偿还,留下遗书要跳楼自杀。
吴悦娟说起往事,心情激动起来地说:“那一天,我回家时忽然发现妈妈不在,桌上只留下她的一封遗书,慌了起来,马上跑出家门找妈妈,结果却看到妈妈在楼梯走廊走了回来。原来她正要跳楼时,恍惚间好像看到一群小孩招手叫她别跳,忽然清醒过来想到我和弟弟。我当场抱着妈妈痛哭,两人拉着手哭着回家。”
吴悦娟的这些经历,后来都出现在舞台剧中,像《寻找小猫的妈妈》留下遗书的妈妈,以及《火光》中把一生都赌输的妈妈。
妈妈欠赌债的事,曾令吴悦娟苦恼,有一度她还想过下海当舞女去还债。但性格被动的她,最后还是选择有一天过一天的,让命运拉着她走。
而生命,也充满令人感慨的曲折变化。跳楼一事发生不久后,吴悦娟妈妈忽然中了大彩,把10年来欠下的赌债一笔还清。可是,当家人以为有好日子过时,她妈妈又中风,瘫痪在床上,八年后逝世。
吴悦娟妈妈的多变人生,让吴悦娟对人生的宿命深有感触。她无奈地说:“生命就是这样的,你想太多也没用,不如开开心心照着生命的流程走,豁达地面对人生。”
这几年来,吴悦娟越来越懂得放开自己,让自己开心生活,对于金钱、地位或角色得失,她都看得很淡。也因为她的随性,使她在表演上不断突破,什么都能演,也什么都演得好。
也许对吴悦娟来说,演戏和对待生命都是一样的,一个好演员必须信任导演,尽其所能地演好自己角色,感受自己的角色。
她说,自己是典型的金牛座——简单、踏实。“就像余秋雨所说的,有些东西不要想得这样复杂,你只要专心做自己的东西就行了,慢慢地,你就懂了。”
表演和人心都难分析
吴悦娟虽是出色的演员,具有丰富舞台经验,可说到表演秘诀,她却说:“有时演戏就像角色上身,不管你如何分析,掌握什么表演技巧,你最终只能在演出时,让角色神秘地在你身体里活起来。这种很直觉、现场性的感受,是无法言喻的。”
表演是难以分析的,人心又何尝不是呢。
感受力很强,喜欢研究人类心理的吴悦娟,对心理分析颇有心得,是《我报》特约的心理分析高手,经常通过“人在雨中”的画,为读者窥探他的内心世界。
可要分析自己的心理,她却觉得自己是个很复杂奇怪的人,常会做出自己也不了解的事。比如表面上无情、不细心,从不记得朋友生日,可对朋友的心理却又了解透彻,是朋友抒发心事的良伴。她怕应酬,不喜欢跟人说话,有时会刻意避开跟人一起搭车;可是遇到更不爱说话的朋友,她又会让自己变得多话。
吴悦娟曾跟几个男生交往过,最终却没有结果。她以为自己个性随和,常听取男友意见,后来才发现自己性格固执,在听取意见时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吴悦娟说,感情的事一部分是缘分,无法勉强,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父母的婚姻对她成年后的性格,造成了影响。
她说她的英文不好,却是当前最受英语剧场欢迎的女演员。
她自认个性懒惰,非常被动,至今却演了70多部舞台剧。
她个性随和,随和中又有坚持,包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演了20多年仍不断学习。
48岁的她生肖属牛,星座是金牛,她说她的性格就像牛,只懂得老老实实做事,同时又有牛一般的固执脾气和韧性。
牛年刚刚到来,为你介绍一个很"牛"的本地舞台演员——吴悦娟。
■谁是吴悦娟
48岁,本地舞台剧演员,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实践剧场)为全职演员。目前是儿童演艺班教师。
参与本地许多重要剧目演出,代表作有《妈妈的箱子》、《钓鹰 》、《家》、《骨骨》、《极乐世界》等。
近年来参与了许多英语剧场演出,包括《启示录》、《没有》、《 火光》、《殿堂》。
2006年凭《翻心》获得“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
走进吴悦娟的家时,她正忙着送手提电脑去修理,原来她这几天用电脑追看飞轮海的连续剧《霹雳MIT》,不知怎么把电脑也搞坏了。
“我是很Auntie的,没事就呆在家看偶像剧和港剧,像《霹雳MIT》、《溏心风暴》这些啦,不然就翻翻不同年代的金庸连续剧,看刘德华、黄晓明、苏有朋这些人的表演。”吴悦娟笑说。
独自住在金文泰三房式组屋里,吴悦娟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几个好朋友的聚会外,她平时都爱窝在家里看DVD和连续剧,不然就关起门来高唱陈奕迅歌曲。有时还会独自到卡拉OK唱歌。
她说:“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无聊,没有大起大落,不知你有什么好写的。”
其实,吴悦娟能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单是她在舞台上的多变形象,就足够写一篇故事了。
吴悦娟是本地出色的华语剧场演员,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在的实践剧场)成为专业演员以来,过去23年来给本地戏剧留下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且每次都给你惊艳的突破。
她是《妈妈的箱子》里的潮州妇女,《骨骨》里内裤外穿的神经质演员,《夕阳无限》的孤独老人,《灵戏》里被日军强暴的姑娘,《火光》里赌瘾奇重的妈妈,《没有》里性压抑的美术老师,《殿堂》里与马来老公朗诵唐诗的疯女子,《极乐世界》里色诱男学生的老师……
很多人爱看吴悦娟演戏,因为她的每出戏总有一个经典场面或经典台词。她得过“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表演是圈内人公认的好,必要剧场编剧哈里斯更说:“吴悦娟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新加坡演员!”
不过对于这些赞誉和成就,吴悦娟却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常好奇为什么我可以演戏,而且能演到现在?因为我书读不多,英文不好,又不是最用功、最聪明的演员。”
她惟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她肯做。
做人就应吃苦
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的吴悦娟说:“的性格像个傻大姐,有人叫我做我就做,有人给我机会我就试。”
所以学生时代有朋友叫她去参加春雷文艺研究会,她就懵懵懂懂跟着参加,和大伙儿一起过着唱艺术歌曲,演话剧的团体生活。后来又有朋友叫她上郭宝崑的课,于是她通过郭宝崑慢慢走入现代戏剧世界。
吴悦娟是家中大姐,家境并不富裕,加上艺术团体式的成长环境,使她的生活忍受力和包容力对比较强,甚至会刻意选择吃苦的道路。1986年,她加入实践话剧团,成为本地第一个专业华语舞台剧演员。
未加入实践话剧团前,吴悦娟是珊顿道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私人助理,收入不错。她知道当舞台剧演员,特别是跟郭宝崑做事,一定有压力,要肯吃苦。不过衡量之后,吴悦娟还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我选择继续当助理,也许能轻松生活不用吃苦,但我又觉得:这不对啊,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本来就应该吃苦,才能学到东西,世上哪有不吃苦就能享受这回事呢?”
她觉得选择有时很简单的,人生复杂的事,想不通的话都能用减法一一去除,剩下生命中最最重要,无法减去的东西,就是正确的选择了。28岁还只去过云顶 吴悦娟只有中学学历,又没上过正规戏剧学院,因此开始当演员时,她有许多自卑意识。
她说,当时实践话剧团的许多团员如林仁余、王德亮、洪艺冰等,学历比她高,语言能力比她强,而且后来都到外国进修学习,自己羡慕之余,心情也有点沮丧。
“我28岁以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云顶,人生世界也围绕着实践话剧团。我想改变,却不知道要怎么变;想出走,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真的会演戏吗。”
1989年,吴悦娟在郭宝崑推荐下,终于出了一次远门,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那次出走,不但让她大开眼界,也让她发现自己跟郭宝崑所学的东西原来都是宝,自己的身体原来就是宝藏。
“那些年在实践,我通过郭宝崑接触了许多,从布莱希特、葛罗托夫斯基、刘静敏、赖声川、余秋雨到北京人艺……这些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经验,而我一个中学学历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却有这样的机会。郭宝崑其实已为我铺了一条扎实、实用,而且非常准确的表演之路。”
1992年,吴悦娟演出独脚戏《妈妈的箱子》一鸣惊人,表演真正开窍,演技从此获得肯定。
生活经历出现在舞台剧中
吴悦娟的父亲是一名小商人,有两个老婆,吴悦娟妈妈是小的那个,童年时期父亲大老婆家人的歧视、排挤和钱财纠纷,令吴悦娟与父亲关系恶劣,也让她对感情、婚姻存有阴影。
“我走过的几个男朋友,都会怕我,也许就是父亲事情的影响。”吴悦娟说。
有一天,薄情的父亲,跟老婆分开,拿了钱独自回乡,从此与家人关系更加疏离,直到几年后吴悦娟才听到她父亲已在中国逝世的消息。
吴悦娟的妈妈是家庭主妇,由于家用不多,便拿了家用背着孩子去赌博,结果欠了大耳窿的钱。后来,妈妈又跟其他大耳窿借钱还利息,借这里还那里,10年后债务越欠越多,妈妈无法偿还,留下遗书要跳楼自杀。
吴悦娟说起往事,心情激动起来地说:“那一天,我回家时忽然发现妈妈不在,桌上只留下她的一封遗书,慌了起来,马上跑出家门找妈妈,结果却看到妈妈在楼梯走廊走了回来。原来她正要跳楼时,恍惚间好像看到一群小孩招手叫她别跳,忽然清醒过来想到我和弟弟。我当场抱着妈妈痛哭,两人拉着手哭着回家。”
吴悦娟的这些经历,后来都出现在舞台剧中,像《寻找小猫的妈妈》留下遗书的妈妈,以及《火光》中把一生都赌输的妈妈。
妈妈欠赌债的事,曾令吴悦娟苦恼,有一度她还想过下海当舞女去还债。但性格被动的她,最后还是选择有一天过一天的,让命运拉着她走。
而生命,也充满令人感慨的曲折变化。跳楼一事发生不久后,吴悦娟妈妈忽然中了大彩,把10年来欠下的赌债一笔还清。可是,当家人以为有好日子过时,她妈妈又中风,瘫痪在床上,八年后逝世。
吴悦娟妈妈的多变人生,让吴悦娟对人生的宿命深有感触。她无奈地说:“生命就是这样的,你想太多也没用,不如开开心心照着生命的流程走,豁达地面对人生。”
这几年来,吴悦娟越来越懂得放开自己,让自己开心生活,对于金钱、地位或角色得失,她都看得很淡。也因为她的随性,使她在表演上不断突破,什么都能演,也什么都演得好。
也许对吴悦娟来说,演戏和对待生命都是一样的,一个好演员必须信任导演,尽其所能地演好自己角色,感受自己的角色。
她说,自己是典型的金牛座——简单、踏实。“就像余秋雨所说的,有些东西不要想得这样复杂,你只要专心做自己的东西就行了,慢慢地,你就懂了。”
表演和人心都难分析
吴悦娟虽是出色的演员,具有丰富舞台经验,可说到表演秘诀,她却说:“有时演戏就像角色上身,不管你如何分析,掌握什么表演技巧,你最终只能在演出时,让角色神秘地在你身体里活起来。这种很直觉、现场性的感受,是无法言喻的。”
表演是难以分析的,人心又何尝不是呢。
感受力很强,喜欢研究人类心理的吴悦娟,对心理分析颇有心得,是《我报》特约的心理分析高手,经常通过“人在雨中”的画,为读者窥探他的内心世界。
可要分析自己的心理,她却觉得自己是个很复杂奇怪的人,常会做出自己也不了解的事。比如表面上无情、不细心,从不记得朋友生日,可对朋友的心理却又了解透彻,是朋友抒发心事的良伴。她怕应酬,不喜欢跟人说话,有时会刻意避开跟人一起搭车;可是遇到更不爱说话的朋友,她又会让自己变得多话。
吴悦娟曾跟几个男生交往过,最终却没有结果。她以为自己个性随和,常听取男友意见,后来才发现自己性格固执,在听取意见时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吴悦娟说,感情的事一部分是缘分,无法勉强,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父母的婚姻对她成年后的性格,造成了影响。
28.9.08
一个华文老师的 幸福感言
(邹璐,《联合早报》,周刊专题,28/09/2008)
江凌安静地坐在咖啡座的窗边用手提电脑处理文件。她优雅端庄,亲切随和,尤其是她的说话,语速及声调都控制得很好,看来训练有素,让我想起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年都要写的一篇记叙文《记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
我们的谈话从2000年新加坡教育部联合中国“汉办”面向中国各省市公开招募华文老师谈起。那一年,江凌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新方录取,并被派往德明政府中学。
事实上,过关斩将的考试只是阻力的部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坚持,她可能永远来不了新加坡,她受到更大阻力,不仅来自任职的学校,还有她的家庭。
江凌毕业于中国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江苏盐城中学负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这是全中国重点模范高中。母校给她很好的专业训练和发展机会,她也因表现优秀连续六年获得年轻教师的最高奖励。所以,当她提出要应聘新加坡华文教师工作时,校长非常舍不得,迟迟不予批复。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城市工作的先生听说她的决定,连夜赶回来召开家庭会议。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孩子尚小,却要放弃一切远走他乡,没有人理解她,更没人支持她,甚至连她自己也犹豫,为什么来新加坡,来新加坡会怎样?对于未来没人可以预见,也没人可以给出肯定回答。
独自生活两年半
江凌不是那种很会钻营、找机会表现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描述的,“当机会出现我还是会去把握和好好珍惜的。”最终,她的坚持得到大家的理解。
说到此,江凌表示,非常感谢母校曾经给予的,这是她事业的基础。那些严格的专业要求和训练,令她至今受益无穷。
德明政府中学是本地知名特选中学,有着悠久历史,很好的师资配备。当她八年前首次踏足新加坡,正是学校假期,校园里显出难得的清静空旷,老教师们热情接待她,这是她首次出国,尤其感觉“古道热肠”“他乡故知”的温暖,至今想起来还是心存感激。这里是她事业的新起点,不断付出,不断收获,还有源源不断的感激和激励。
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江凌独自生活在新加坡,如她所说,每星期从周一到周六的上午,觉得自己像上满发条似的,忙得既充实又愉快。可是从星期六的下午开始和整个一个星期天,她就和她自己在一起,真正体会到背井离乡,寂寞孤独的滋味。
冷暖自知,没有人知道她的这一面,所以,她想起学生的作文写道,因为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很少在家,以致于回到家常常是冷冷清清,独自一人,“我家连广寒宫都不如,因为广寒宫至少还有小兔子陪嫦娥。”
因为这样的缘故,她非常感谢学生们。比较而言,新加坡的学生更为亲切,他们一方面尊重老师,另一方面更愿意把老师当朋友相待,所以较容易和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中国,一贯以来的尊师重教长幼有序的教育,使学生更尊敬服从老师,和老师有距离感。江凌说,低年级的同学可爱,高年级的学生比较成熟,可以谈心做朋友。她的所有学生都知道她的电话和电邮。在那段独在异乡的经历中,她感谢学生们给予她的温暖,以及那些活动,那些相聚。江凌说:“学生给我感动,一定程度上也坚定我能够长居本地,并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硕士课程,积极融入本地源流,提升自己。”
丈夫女儿不适应
两年多后,分散两地的小家庭终于团聚,江凌的丈夫辞去在中国政府部门的优越工作,带着年幼的女儿来新加坡。可是刚刚来到新的环境,丈夫和女儿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也因此有很多矛盾和抱怨。
她的丈夫在中国工作稳定地位优越,忽然来到本地要适应新环境,要重新找工作,找工作有诸多局限和挫折,转而报读ACCA课程,可是课程全部使用英文,令英语还不太灵光的他顿感压力沮丧。
女儿刚刚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夫妇俩都很忙,把孩子送去早七点晚七点的托管中心,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英文一句也不会说,半句也听不懂,“i” 和“l” 分不清,也认不得,每天和妈妈分手,一张小脸一脸委屈,万般不情愿。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要承担压力,江凌心里感到极大的痛苦烦恼,她深刻自责,觉得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让家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现在虽然一家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可是各自的生活状态、生活感受等是多么不一样。所以她由衷感激家人在那段最初移民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这个必经过程在经过最初这段艰难的适应期之后,她的丈夫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成为合格会计师,在一家知名大公司工作。女儿今年已经11岁,就读本地名校的高才班。江凌坦言,身为一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很有限,唯一坚持的就是,每个月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还书,督促孩子至少要借一两本华文书。现在,他们的家庭中一个新的小宝宝即将加入,说到怀孕,江凌老师居然有些害羞。
一段段的感谢辞
转眼江凌来新加坡已经八年,听江凌好听的声音细说从头,发现竟是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感谢辞,感谢原先母校,感谢德明的校长们,感谢学校的老师们,感谢朝夕相处的一届一届的同学们,感谢所有认识的人给予的帮助,感谢理解自己的家人,感谢丈夫,感谢慢慢成长的女儿。
在我的面前是一叠叠学生们写给江凌老师的感谢卡,那些真诚的话语顿时让我感动,摘录两段作为结束吧。
“……跟您学华文是开心的,当初我的华文总平均才59分,今年的许多测试也都不满意,但我最终在年底考试成功了,得到A2,72分,使我高兴得自己坐在椅上傻笑,你教了我怎样坚持,而我也向自己证明了我的能力。”
“……7月23日我将重新踏入教育学院,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尽心尽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您一样,成为大家尊敬的好老师。”
江凌安静地坐在咖啡座的窗边用手提电脑处理文件。她优雅端庄,亲切随和,尤其是她的说话,语速及声调都控制得很好,看来训练有素,让我想起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年都要写的一篇记叙文《记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
我们的谈话从2000年新加坡教育部联合中国“汉办”面向中国各省市公开招募华文老师谈起。那一年,江凌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新方录取,并被派往德明政府中学。
事实上,过关斩将的考试只是阻力的部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坚持,她可能永远来不了新加坡,她受到更大阻力,不仅来自任职的学校,还有她的家庭。
江凌毕业于中国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江苏盐城中学负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这是全中国重点模范高中。母校给她很好的专业训练和发展机会,她也因表现优秀连续六年获得年轻教师的最高奖励。所以,当她提出要应聘新加坡华文教师工作时,校长非常舍不得,迟迟不予批复。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城市工作的先生听说她的决定,连夜赶回来召开家庭会议。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孩子尚小,却要放弃一切远走他乡,没有人理解她,更没人支持她,甚至连她自己也犹豫,为什么来新加坡,来新加坡会怎样?对于未来没人可以预见,也没人可以给出肯定回答。
独自生活两年半
江凌不是那种很会钻营、找机会表现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描述的,“当机会出现我还是会去把握和好好珍惜的。”最终,她的坚持得到大家的理解。
说到此,江凌表示,非常感谢母校曾经给予的,这是她事业的基础。那些严格的专业要求和训练,令她至今受益无穷。
德明政府中学是本地知名特选中学,有着悠久历史,很好的师资配备。当她八年前首次踏足新加坡,正是学校假期,校园里显出难得的清静空旷,老教师们热情接待她,这是她首次出国,尤其感觉“古道热肠”“他乡故知”的温暖,至今想起来还是心存感激。这里是她事业的新起点,不断付出,不断收获,还有源源不断的感激和激励。
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江凌独自生活在新加坡,如她所说,每星期从周一到周六的上午,觉得自己像上满发条似的,忙得既充实又愉快。可是从星期六的下午开始和整个一个星期天,她就和她自己在一起,真正体会到背井离乡,寂寞孤独的滋味。
冷暖自知,没有人知道她的这一面,所以,她想起学生的作文写道,因为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很少在家,以致于回到家常常是冷冷清清,独自一人,“我家连广寒宫都不如,因为广寒宫至少还有小兔子陪嫦娥。”
因为这样的缘故,她非常感谢学生们。比较而言,新加坡的学生更为亲切,他们一方面尊重老师,另一方面更愿意把老师当朋友相待,所以较容易和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中国,一贯以来的尊师重教长幼有序的教育,使学生更尊敬服从老师,和老师有距离感。江凌说,低年级的同学可爱,高年级的学生比较成熟,可以谈心做朋友。她的所有学生都知道她的电话和电邮。在那段独在异乡的经历中,她感谢学生们给予她的温暖,以及那些活动,那些相聚。江凌说:“学生给我感动,一定程度上也坚定我能够长居本地,并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硕士课程,积极融入本地源流,提升自己。”
丈夫女儿不适应
两年多后,分散两地的小家庭终于团聚,江凌的丈夫辞去在中国政府部门的优越工作,带着年幼的女儿来新加坡。可是刚刚来到新的环境,丈夫和女儿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也因此有很多矛盾和抱怨。
她的丈夫在中国工作稳定地位优越,忽然来到本地要适应新环境,要重新找工作,找工作有诸多局限和挫折,转而报读ACCA课程,可是课程全部使用英文,令英语还不太灵光的他顿感压力沮丧。
女儿刚刚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夫妇俩都很忙,把孩子送去早七点晚七点的托管中心,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英文一句也不会说,半句也听不懂,“i” 和“l” 分不清,也认不得,每天和妈妈分手,一张小脸一脸委屈,万般不情愿。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要承担压力,江凌心里感到极大的痛苦烦恼,她深刻自责,觉得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让家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现在虽然一家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可是各自的生活状态、生活感受等是多么不一样。所以她由衷感激家人在那段最初移民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这个必经过程在经过最初这段艰难的适应期之后,她的丈夫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成为合格会计师,在一家知名大公司工作。女儿今年已经11岁,就读本地名校的高才班。江凌坦言,身为一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很有限,唯一坚持的就是,每个月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还书,督促孩子至少要借一两本华文书。现在,他们的家庭中一个新的小宝宝即将加入,说到怀孕,江凌老师居然有些害羞。
一段段的感谢辞
转眼江凌来新加坡已经八年,听江凌好听的声音细说从头,发现竟是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感谢辞,感谢原先母校,感谢德明的校长们,感谢学校的老师们,感谢朝夕相处的一届一届的同学们,感谢所有认识的人给予的帮助,感谢理解自己的家人,感谢丈夫,感谢慢慢成长的女儿。
在我的面前是一叠叠学生们写给江凌老师的感谢卡,那些真诚的话语顿时让我感动,摘录两段作为结束吧。
“……跟您学华文是开心的,当初我的华文总平均才59分,今年的许多测试也都不满意,但我最终在年底考试成功了,得到A2,72分,使我高兴得自己坐在椅上傻笑,你教了我怎样坚持,而我也向自己证明了我的能力。”
“……7月23日我将重新踏入教育学院,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尽心尽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您一样,成为大家尊敬的好老师。”
8.8.08
北京奥运夜 她等了五年
(韩惠晶,《星期五周报》,08/08/2008)
08年8月8日,北京亮丽出击,奥运光芒将照耀各个角落。对本地16岁女生朱家燕来说,这一天的“美丽巧遇”将令她毕生难忘。
她没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开幕盛况,但家中酝酿长达五年的愉快氛围还是让她感到幸福。因为这天正是她的生日。
8月8日晚上8时
全球人们的目光几乎都将聚焦北京的奥运开幕现场,奥运的热情在那一刻将升华到极点。德明政府中学中四生朱家燕五年来也一直期盼望这一天的到来。这一天,正好是她的16岁生日!
当家燕知道《周报》要找她访问时,兴奋答应。她形容:“谈到这次的奥运,我就会格外兴奋,因为奥运开幕那天就是我的生日!”
2001年7月13日晚上,当家燕从电视新闻获知北京奥运将在7年后点燃战火时,心中就有无限期待。2003年,当她进一步获知开幕式将在自己16岁生日当天举行,竟然“吓”了一跳。这是巧合带给她的兴奋。之后,当周围朋友提到北京奥运时,她经常也会暗示一下。她欣喜地说:“这可以说是一生一次的自豪,感觉好像是全球都在为我庆祝。这次奥运在北京举行,情感上也比较能够联系一块。”
家燕选择以四人聚餐方式迎接奥运和庆生。“我只希望和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在家,边庆祝,边看奥运开幕礼”。
为奥运有备而来
其实,家燕家原本没有电缆电视装置,为了这么“特殊”的季节 ,她要求父母在奥运期间申请电缆电视配套,让她可以为奥运“疯狂”。她说:“四年前的奥运,我其实并没追看,这次就比较期待。”
家燕在学校的课程辅助活动就是羽毛球,还当了四年的小队长呢。“其实,我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爱上羽毛球。起初,老爸见我老是在家里嘣嘣跳跳的,很吵闹,所以决定教我打羽毛球,让我的活力都耗在运动里,希望我会因此静下来。哪知道,我越打越上瘾。算起来,我和羽毛球已经做了8年的好友。”
奥运期待什么
家燕平常都会留意羽毛球方面的新闻,6月间在新加坡举行的Aviva公开赛,她就一连五天到场观赛,还因此看到了心仪偶像,包括我国奥运代表邢爱英、印尼好手道菲(Taufik)和夺冠的马来西亚球员李宗伟等。她还同偶像合照,并索取签名呢!
奥运会上,家燕非常期待看到中国球员林丹同丹麦老将盖德·克里斯琴森(Peter Gade)的决战。她认为,后者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是拼劲和实力都不一定会输给年轻对手。本地19岁小将邢爱英也是她追捧的对象。
“除了羽毛球,我也喜欢打排球,虽然技术说不上很好,但我还是很喜欢。我5月间到中国山东参加了一项双文化活动,在那里偶然间看到一部中国女排的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排队员的努力,我也因此更爱排球。学校下课后,我一有空也就会约几个好友一起打排球。”
下个月,家燕将到中国南京浸濡,她希望届时能进一步了解奥运文化。
对新加坡有期待
奥运圣火4月间传到马来西亚后并没南下到新加坡,家燕觉得非常可惜。虽然同“奥运”擦身而过,但家燕还是希望有机会同国人分享新加坡摘奖牌的喜悦。她说:“我期待新加坡能摘得至少两面奖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努力争取。”
家燕现在也很期待青年奥运会的到来。“我到时应该已经超龄,所以希望能以义工或羽毛球裁判的身份参与。我也希望我的学妹们有机会圆这个奥运梦。”
原来,家燕为了实现自己的当裁判的理想,还上过基本的裁判研习班。
08年8月8日,北京亮丽出击,奥运光芒将照耀各个角落。对本地16岁女生朱家燕来说,这一天的“美丽巧遇”将令她毕生难忘。
她没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开幕盛况,但家中酝酿长达五年的愉快氛围还是让她感到幸福。因为这天正是她的生日。
8月8日晚上8时
全球人们的目光几乎都将聚焦北京的奥运开幕现场,奥运的热情在那一刻将升华到极点。德明政府中学中四生朱家燕五年来也一直期盼望这一天的到来。这一天,正好是她的16岁生日!
当家燕知道《周报》要找她访问时,兴奋答应。她形容:“谈到这次的奥运,我就会格外兴奋,因为奥运开幕那天就是我的生日!”
2001年7月13日晚上,当家燕从电视新闻获知北京奥运将在7年后点燃战火时,心中就有无限期待。2003年,当她进一步获知开幕式将在自己16岁生日当天举行,竟然“吓”了一跳。这是巧合带给她的兴奋。之后,当周围朋友提到北京奥运时,她经常也会暗示一下。她欣喜地说:“这可以说是一生一次的自豪,感觉好像是全球都在为我庆祝。这次奥运在北京举行,情感上也比较能够联系一块。”
家燕选择以四人聚餐方式迎接奥运和庆生。“我只希望和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在家,边庆祝,边看奥运开幕礼”。
为奥运有备而来
其实,家燕家原本没有电缆电视装置,为了这么“特殊”的季节 ,她要求父母在奥运期间申请电缆电视配套,让她可以为奥运“疯狂”。她说:“四年前的奥运,我其实并没追看,这次就比较期待。”
家燕在学校的课程辅助活动就是羽毛球,还当了四年的小队长呢。“其实,我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爱上羽毛球。起初,老爸见我老是在家里嘣嘣跳跳的,很吵闹,所以决定教我打羽毛球,让我的活力都耗在运动里,希望我会因此静下来。哪知道,我越打越上瘾。算起来,我和羽毛球已经做了8年的好友。”
奥运期待什么
家燕平常都会留意羽毛球方面的新闻,6月间在新加坡举行的Aviva公开赛,她就一连五天到场观赛,还因此看到了心仪偶像,包括我国奥运代表邢爱英、印尼好手道菲(Taufik)和夺冠的马来西亚球员李宗伟等。她还同偶像合照,并索取签名呢!
奥运会上,家燕非常期待看到中国球员林丹同丹麦老将盖德·克里斯琴森(Peter Gade)的决战。她认为,后者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是拼劲和实力都不一定会输给年轻对手。本地19岁小将邢爱英也是她追捧的对象。
“除了羽毛球,我也喜欢打排球,虽然技术说不上很好,但我还是很喜欢。我5月间到中国山东参加了一项双文化活动,在那里偶然间看到一部中国女排的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排队员的努力,我也因此更爱排球。学校下课后,我一有空也就会约几个好友一起打排球。”
下个月,家燕将到中国南京浸濡,她希望届时能进一步了解奥运文化。
对新加坡有期待
奥运圣火4月间传到马来西亚后并没南下到新加坡,家燕觉得非常可惜。虽然同“奥运”擦身而过,但家燕还是希望有机会同国人分享新加坡摘奖牌的喜悦。她说:“我期待新加坡能摘得至少两面奖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努力争取。”
家燕现在也很期待青年奥运会的到来。“我到时应该已经超龄,所以希望能以义工或羽毛球裁判的身份参与。我也希望我的学妹们有机会圆这个奥运梦。”
原来,家燕为了实现自己的当裁判的理想,还上过基本的裁判研习班。
25.6.08
校长室里的“秘密武器”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5/06/2008)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穎
德明政府中学的校长孙振炜平日和蔼可亲,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被视为“禁区”的校长室,大家是既好奇,却又敬而远之。今天,就让我代大家突击孙校长的办公室,看能发掘什么“宝”!
走入孙校长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一尘不染,井井有条。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仔细“搜寻”之后,发现了几样有趣的物品。
①地震仪模型/旧德明校舍图画
德明政府中学以前的教师所留下的一个地震仪模型,如今落户孙校长的办公室。此外,校长室也摆放了许多历任校长所保留下来的物品,所以看着它们,仿佛在看着德明历史的缩影。
在他办公室的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幅画。询问之下,原来是一名校友的作品。画里是校友印象中的旧德明校舍。透过校友的作品,让我再次目睹了德明的历史。
②家人照片和纪念品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则是孙校长办公桌上的三个"长方形"——三个放了妻子和孩子照片的相框!从这里可看出他是个十分顾家的人。此外,孙校长也将多年来收到的贺卡、纪念品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孙校长也收藏着一张特别的纪念卡。那是去年教师节,同学们为云南发起的筹款活动所拍的一系列教师纪念卡片。孙校长的纪念卡充分地反映了他活泼、开朗的一面。
离开孙校长的办公室之前,我发现他的椅背上挂着我们高二的集体外套。身为高二生,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荣幸。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穎
德明政府中学的校长孙振炜平日和蔼可亲,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被视为“禁区”的校长室,大家是既好奇,却又敬而远之。今天,就让我代大家突击孙校长的办公室,看能发掘什么“宝”!
走入孙校长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一尘不染,井井有条。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仔细“搜寻”之后,发现了几样有趣的物品。
①地震仪模型/旧德明校舍图画
德明政府中学以前的教师所留下的一个地震仪模型,如今落户孙校长的办公室。此外,校长室也摆放了许多历任校长所保留下来的物品,所以看着它们,仿佛在看着德明历史的缩影。
在他办公室的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幅画。询问之下,原来是一名校友的作品。画里是校友印象中的旧德明校舍。透过校友的作品,让我再次目睹了德明的历史。
②家人照片和纪念品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则是孙校长办公桌上的三个"长方形"——三个放了妻子和孩子照片的相框!从这里可看出他是个十分顾家的人。此外,孙校长也将多年来收到的贺卡、纪念品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孙校长也收藏着一张特别的纪念卡。那是去年教师节,同学们为云南发起的筹款活动所拍的一系列教师纪念卡片。孙校长的纪念卡充分地反映了他活泼、开朗的一面。
离开孙校长的办公室之前,我发现他的椅背上挂着我们高二的集体外套。身为高二生,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荣幸。
2.5.08
土生文化馆 峇峇少年寻根之行
(谢婷婷,《星期五周报》,02/05/2008)
历史文物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原来可以这么密切!
本地一名中二学生首次到新开张的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边走边给记者介绍里头的陈列品。他如数家珍,一会儿介绍文物,一会儿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人,是他认识的叔叔伯伯或婶婶阿姨。
当我们走到一个转角处,抬头看投影在墙上的录像画面时,他竟然告诉记者,他全家都在画面里。
同学们应该听过峇峇(Baba)或娘惹(Nyonya)的称呼吧!前者指的是男性土生华人,后者是指女性土生华人。
记者与德明政府中学中二学生曾德源(14岁)初次见面时,问他会如何介绍自己。他说:“我是峇峇,也是华人。”
土生文化馆开张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记者和这名峇峇少年一起参观文化馆。德源显得有些腼腆,但他对土生华人文化习俗的补充,让记者大开眼界。
绚丽精巧的文化
德源最喜欢的是介绍饮食文化的展厅。一到峇峇的厨房,他就指着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篮说,以前土生华人为了防止食物被老鼠吃掉,都会把食物放在食物篮里,悬挂在天花板上。
看到琳琅满目的峇峇碗碟瓷器,德源一会儿指这边说,这些他在马六甲的博物馆看过,一会儿又告诉我们,他家里有一套类似的蓝绿色瓷器,是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不用它们了,因为太贵重了。”现在这些绘满彩饰的瓷器都放在家里的橱柜当摆设,有时他们父子俩会拿出来把玩观赏。
从他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土生华人文化里,含许多华人的传统,例如:喜庆时偏爱穿红色衣服、清明节扫墓祭祖等。
走到服装的部分,看到一套红彤彤的传统刺绣新娘服,德源想起,他出席过一场婚礼,新娘除了穿现代的白色婚纱装之外,也有换上了这类传统的娘惹结婚礼服。
过去,土生华人认为,新娘亲手缝制的衣服和珠绣鞋越多,就表示新娘越贤慧和有家教,所以以前的娘惹很会做针线活儿。她们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缝在布上,做成珠绣鞋、丝巾、腰带,还用金银线制成结婚冠服等。在文化馆里展示的一块绣满珠子的古董桌布,估计缀有上百万颗珠子!
至于珠秀鞋,在加东(Katong)一带的店铺现在还可以买到。德源指着展厅里的古董珠秀鞋,殷勤地介绍说,在峇峇话里珠秀鞋叫作“kasut maneke” ,意思是“甜鞋”。
不忘祖不忘宗
问德源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腼腆地回答道,很多知识是父亲告诉他的。他曾两次随父亲到马六甲游玩,参观那里的土生华人博物馆,看过类似文物。父亲有空时也会教他一些峇峇话。
早期的峇峇信奉道教和佛教,后来随着生活的西化,逐渐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传统祭祖堂,德源说,他们一家虽已改信天主教,每逢清明节,他们还是会去扫墓,祭拜曾祖父以及高祖父(great-greatgrandfather)。他们也会给祖先上香,表示尊敬。
在宗教信仰展厅放映的影片中,有德源、他的父母、哥哥,还有他熟悉的神父、众多叔叔伯伯和婶婶阿姨等。原来,那是去年,他们在教堂做一年一次的峇峇式子夜弥撒迎接新年时拍摄的。
感叹传统的流失
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一款过去土生华人在办婚礼时用来装食物的篮子,德源说,奶奶告诉他以前他们家里也有一个祖传的榭篮,可惜在搬家时卖给收旧货的了。“如果留下来还可以捐给博物馆,这些古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祖先过去的生活。”
在二战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习俗等已经日趋淡化。除了在特别的节庆场合,否则看不到峇峇的民族色彩,许多祖传的物品也逐渐被淘汰。
德源说:“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政府设立这所博物馆,显示了对土生文化的一种肯定,它也能让更多公众认识峇峇的文化传统。”
1200件精彩文物带出活的文化
土生文化馆里共有十个展览厅,介绍土生华人的婚礼习俗、娘惹服饰、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里头有12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颜色鲜艳,而且制作得很精细。
过去富裕的土生华人喜欢自己订做瓷器和首饰,他们把不同的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上,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特色。一些图腾,例如:陶瓷和首饰上的龙凤花纹,像是中国传统的图样,但是仔细一看又不像。
土生文化馆里设有20个互动式多媒体站,一些地方钻有洞口,可以让参观者伸手触摸文物的盒子。
文化馆多处放映着影片,穿插过去和现代土生华人的生活片段。多个角落也布置成土生华人的住家,包括:富裕家庭的饭厅、客厅、主人房、厨房等,让人犹如置身其中。
土生华人的历史
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是指早期中国华人移民到东南亚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后生下的后代。他们承袭了中国福建传统文化习俗,结合当地马来人、印度人、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后来也受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影响而变得洋化。
峇峇话是由福建话和马来话混合而成的,但以马来话为主。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已逐渐淡化。
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社会400多年前形成,住在槟城、马六甲等地,也叫海峡侨生(The Straitsborn Chinese)。当时,殖民地政府发奖学金给年轻的土生华人,造就了一大批海峡侨生人才和领袖人物。本地土生华人大约有150年的历史。今日新加坡的峇峇有很多是住在加东、实乞纳、如切和巴西班让一带。
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中,有很多是Baba,例如:陈笃生、陈金声、林文庆等。我国总理李显龙也是一名土生华人。上个月底,他在土生文化馆的开幕仪式上,宣称自己也是峇峇,获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土生文化馆
地址:亚美尼亚街39号(Armenian St)从政府大厦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收费:每人$6 (学生和乐龄人士半价)
开放时间:
星期一:下午1点到晚上7点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点到晚上7点(星期五延长至晚上9点)
历史文物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原来可以这么密切!
本地一名中二学生首次到新开张的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边走边给记者介绍里头的陈列品。他如数家珍,一会儿介绍文物,一会儿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人,是他认识的叔叔伯伯或婶婶阿姨。
当我们走到一个转角处,抬头看投影在墙上的录像画面时,他竟然告诉记者,他全家都在画面里。
同学们应该听过峇峇(Baba)或娘惹(Nyonya)的称呼吧!前者指的是男性土生华人,后者是指女性土生华人。
记者与德明政府中学中二学生曾德源(14岁)初次见面时,问他会如何介绍自己。他说:“我是峇峇,也是华人。”
土生文化馆开张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记者和这名峇峇少年一起参观文化馆。德源显得有些腼腆,但他对土生华人文化习俗的补充,让记者大开眼界。
绚丽精巧的文化
德源最喜欢的是介绍饮食文化的展厅。一到峇峇的厨房,他就指着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篮说,以前土生华人为了防止食物被老鼠吃掉,都会把食物放在食物篮里,悬挂在天花板上。
看到琳琅满目的峇峇碗碟瓷器,德源一会儿指这边说,这些他在马六甲的博物馆看过,一会儿又告诉我们,他家里有一套类似的蓝绿色瓷器,是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不用它们了,因为太贵重了。”现在这些绘满彩饰的瓷器都放在家里的橱柜当摆设,有时他们父子俩会拿出来把玩观赏。
从他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土生华人文化里,含许多华人的传统,例如:喜庆时偏爱穿红色衣服、清明节扫墓祭祖等。
走到服装的部分,看到一套红彤彤的传统刺绣新娘服,德源想起,他出席过一场婚礼,新娘除了穿现代的白色婚纱装之外,也有换上了这类传统的娘惹结婚礼服。
过去,土生华人认为,新娘亲手缝制的衣服和珠绣鞋越多,就表示新娘越贤慧和有家教,所以以前的娘惹很会做针线活儿。她们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缝在布上,做成珠绣鞋、丝巾、腰带,还用金银线制成结婚冠服等。在文化馆里展示的一块绣满珠子的古董桌布,估计缀有上百万颗珠子!
至于珠秀鞋,在加东(Katong)一带的店铺现在还可以买到。德源指着展厅里的古董珠秀鞋,殷勤地介绍说,在峇峇话里珠秀鞋叫作“kasut maneke” ,意思是“甜鞋”。
不忘祖不忘宗
问德源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腼腆地回答道,很多知识是父亲告诉他的。他曾两次随父亲到马六甲游玩,参观那里的土生华人博物馆,看过类似文物。父亲有空时也会教他一些峇峇话。
早期的峇峇信奉道教和佛教,后来随着生活的西化,逐渐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传统祭祖堂,德源说,他们一家虽已改信天主教,每逢清明节,他们还是会去扫墓,祭拜曾祖父以及高祖父(great-greatgrandfather)。他们也会给祖先上香,表示尊敬。
在宗教信仰展厅放映的影片中,有德源、他的父母、哥哥,还有他熟悉的神父、众多叔叔伯伯和婶婶阿姨等。原来,那是去年,他们在教堂做一年一次的峇峇式子夜弥撒迎接新年时拍摄的。
感叹传统的流失
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一款过去土生华人在办婚礼时用来装食物的篮子,德源说,奶奶告诉他以前他们家里也有一个祖传的榭篮,可惜在搬家时卖给收旧货的了。“如果留下来还可以捐给博物馆,这些古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祖先过去的生活。”
在二战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习俗等已经日趋淡化。除了在特别的节庆场合,否则看不到峇峇的民族色彩,许多祖传的物品也逐渐被淘汰。
德源说:“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政府设立这所博物馆,显示了对土生文化的一种肯定,它也能让更多公众认识峇峇的文化传统。”
1200件精彩文物带出活的文化
土生文化馆里共有十个展览厅,介绍土生华人的婚礼习俗、娘惹服饰、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里头有12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颜色鲜艳,而且制作得很精细。
过去富裕的土生华人喜欢自己订做瓷器和首饰,他们把不同的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上,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特色。一些图腾,例如:陶瓷和首饰上的龙凤花纹,像是中国传统的图样,但是仔细一看又不像。
土生文化馆里设有20个互动式多媒体站,一些地方钻有洞口,可以让参观者伸手触摸文物的盒子。
文化馆多处放映着影片,穿插过去和现代土生华人的生活片段。多个角落也布置成土生华人的住家,包括:富裕家庭的饭厅、客厅、主人房、厨房等,让人犹如置身其中。
土生华人的历史
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是指早期中国华人移民到东南亚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后生下的后代。他们承袭了中国福建传统文化习俗,结合当地马来人、印度人、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后来也受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影响而变得洋化。
峇峇话是由福建话和马来话混合而成的,但以马来话为主。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已逐渐淡化。
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社会400多年前形成,住在槟城、马六甲等地,也叫海峡侨生(The Straitsborn Chinese)。当时,殖民地政府发奖学金给年轻的土生华人,造就了一大批海峡侨生人才和领袖人物。本地土生华人大约有150年的历史。今日新加坡的峇峇有很多是住在加东、实乞纳、如切和巴西班让一带。
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中,有很多是Baba,例如:陈笃生、陈金声、林文庆等。我国总理李显龙也是一名土生华人。上个月底,他在土生文化馆的开幕仪式上,宣称自己也是峇峇,获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土生文化馆
地址:亚美尼亚街39号(Armenian St)从政府大厦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收费:每人$6 (学生和乐龄人士半价)
开放时间:
星期一:下午1点到晚上7点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点到晚上7点(星期五延长至晚上9点)
11.3.08
郑朝吉有一双 会说话的手
(胡文雁,《联合早报》,现在,艺苑,11/03/2008)
我所知道的郑朝吉,是个极端执著的人,生活如此,艺术上尤其。30多年来,他一头钻进浩瀚的华乐世界里,从来不知疲倦为何物。3年前,他以58岁的“高龄”考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音乐学,去年考获硕士学位,3万多字的论文,题目为《论述民族管弦乐团指挥艺术》,根据他数十年的华乐指挥经验及教学实践,对指挥双手艺术进行研究。他说:“我还想再继续深造,进一步把指挥艺术理论化。”
郑朝吉是本地著名华乐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和目前唯一受邀到中国指挥专业民族乐团的新加坡人。1985年11月6日,在两百多位中国音乐界与文化界名人面前,他站上上海民族乐团的指挥台,演出引起很大回响。这些年来,郑朝吉陆续受邀指挥天津、山西、山东等专业和音乐院校乐团,也经常到中国担任华乐比赛评委。去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民族器乐大赛,郑朝吉就以新加坡著名指挥家身份坐上了评委台。
没“真正”学过指挥
郑朝吉的指挥以严谨、准确、热情见长,但他从没“真正”学过指挥,唯一“学历”是1999年到上海拜指挥家曹鹏教授为师,但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可以这么说,他是自学成才的指挥家。
生在全无音乐背景的家庭,郑朝吉小时在偶然机会下学会弹奏曼陀林(Mandolin)。中学就读中正总校时他被招进华乐队,弹的是大阮,因为有曼陀林的基础,很快上手。负责老师见他聪颖机灵,不久把他调去弹三弦。
俗话有说:“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三弦因为没有品柱,比起其他弦乐器要难学。郑朝吉说:“那时本地根本没有懂得弹三弦的人,我如同瞎子摸象,靠自己摸索。”
初生之犊不怕虎,郑朝吉为了弹好三弦,在既没人教又没书本参考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找来唱片,又因为家里穷,没有唱机,只好把唱片拿到同学家听,一点一滴地模仿学习。
“当年三弦的独奏曲目仅有两首:《大浪淘沙》和《十八板》,我把唱片听了又听,硬把这两首经典曲目学下来。忘了哪一年,大概是中三中四的时候,我就上台独奏《十八板》了。”
学习三弦的过程,激发了郑朝吉对华乐的浓厚兴趣,那时他又被选为学校华乐队队长,对华乐的喜爱更是进入痴迷状态。
受邀组织华乐团
在中正总校念完高中后,郑朝吉考上南洋大学,但为了要尽早出来工作养家,他放弃了读大学,转读师资训练学院。同一时候,蒙巴登联络所邀他组织华乐团,不久泉声音乐社也请他成立一支民间乐队。
郑朝吉在“泉声”工作非常起劲,乐社原来只要他一星期去两晚,他却去足7晚,所得酬劳自己一分不收,全用来为乐队添购乐器。他原来学的是弹拨乐,但为组织乐队,什么乐器都自己研究学习一番,边学边教,也因此开始指挥乐队。
郑朝吉把泉声华乐队搞得有声有色,一次参加电台音乐会,给当时电台华文节目组主任吴佳璧留下深刻印象,就邀请他组建电台华乐团。
1973年,电台华乐团成立,后来改名为新加坡广播局华乐团,由郑朝吉出任常任指挥。他一方面百里挑一吸收好乐手,一方面开始培养一些华乐尖兵。如今仍活跃华乐界的郑顺发、田春成、黄锦富、黄文财、吴国闻等人,都是从新广华乐团出来的。
新广华乐团与人民协会华乐团当年双足鼎立,是本地最具实力的华乐团,为华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郑朝吉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
1980年,郑朝吉又接手训练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使之发展为本地最具实力的学校华乐团。28年后的今天,他仍是这个乐团的灵魂人物。
郑朝吉说:“当时我被派到德明中学教华文,不到几天,就被德明政府中学校长林乃燕调过去,要我接手训练学校华乐团。”
不管是新广华乐团或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郑朝吉都是一手抓,训练严谨。他对自己也要求甚高,老觉得有所不足,渴望能到中国跟名家学习。
1982年,郑朝吉跟旅行团到了上海,名为旅游,实为寻访名师。他找到景仰已久的三弦宗师李乙,跟他学习音乐理论,并在他的安排和引荐下,拜见中国多位音乐家,如李民雄、陆春龄、刘德海、贺绿汀等,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音乐素养的提高。
历史性的演出
回到新加坡后郑朝吉更加投入华乐工作,之后不久,他就被邀请到上海指挥上海民族乐团。那是一次历史性的演出,郑朝吉说:“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前去,很庆幸没有丢新加坡人的脸。”
1992年,郑朝吉再次到中国演出,同样引起很大回响。这次,他带领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到北京和上海巡演,在北京演出后,中国音乐权威杂志《人民音乐》(第九期)发表了题为《华乐之声,余音萦怀》的文章称赞郑朝吉指挥“自如潇洒、落落大方,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修养,能准确把握乐曲的不同风格,深刻揭示乐曲的内涵……其指挥艺术水准及训练乐队的才能令人折服!”,还引述中国民乐界权威人士的话,认为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是“中国国内所见的青少年民乐团中水平最高的”。
当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还召开“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访华演出座谈会”,出席者有刘文金、秦鹏章、朴东生等中国华乐界具影响力人物,对新加坡在华乐普及和教育工作上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提出讨论、反省和思考。
郑朝吉组建乐团发展的丰富经验,以及策划音乐会的能力,通过此次演出再获肯定。1993年,他以推动本地华乐发展的杰出成就获颁新加坡文化奖,同年,新广华乐团易名狮城华乐团,隶属南洋艺术学院,由郑朝吉出任音乐总监。
一辈子搞华乐教育
这几十年来,郑朝吉指挥狮城华乐团和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先后出访泰国、香港、台北、香港、高雄、马来西亚、文莱、北京、上海、天津、桂林、深圳、南京、苏州、郑州、沈阳、长春等城市,呈献了形式丰富的华乐专场。在他3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华乐演奏家。目前在新加坡华乐团任助理指挥的郭令强和二胡副首席的林傅强,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
郑朝吉一辈子做着华乐教育工作,2000年,他卸下教务,出任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音乐总监,在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发展基础上,把影响力扩散到东区校群,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和系统化培训,提高东区学校华乐团的演奏水平,等于为国家培养未来具专业能力的华乐人才。
今年61岁的郑朝吉其实早可退休,他的两名儿子都非常优秀,大儿子是中国百事可乐的营运总监,小儿子是政府投资公司的金融分析员,但自认自己对华乐有种深刻的使命感,郑朝吉到今天还坚守岗位。狮城华乐团一年至少4场音乐会,加上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演出,还有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的一系列计划和活动,郑朝吉的工作量大得惊人。“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敢说有什么贡献,一切只能由历史来评断。”
指挥很容易,但一辈子也学不会
从我认识郑朝吉到今天,他性情始终如一,拘谨木讷,不善言辞,更不喜交际,总是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能不曝光就尽量不曝光,最大“缺点”就是比较真,而且极为“顽固”,对一些事情,轻易不肯妥协。
跟他聊天,最好是趁他有几杯酒下肚的时候,那时他比较放松,讲话也比较随性,“不小心”会泄漏一点他的内心世界。
他是真爱华乐的,而且有远大理想,可惜就是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非专业指挥科班出身,也没上过什么音乐学院,但很有驾驭乐队的能力,指挥既细致又有气势,感情澎湃,一双会说话的手,充满魅力。
他说:“指挥很容易,但是一辈子也学不会的。如果只用拍子形式带动乐队,这没什么难,很多人都可以站在指挥台上,可指挥不光是打拍子,他需通过眼神、表情和手上的语言去激发演奏员,让大家的感情凝聚起来,然后在同一时刻有所爆发。”
指挥不能光有音乐,而需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对每一个音符都要倾注真挚的感情,对乐队的控制也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滞。郑朝吉说,这是他一辈子在苦苦追求的境界。
我所知道的郑朝吉,是个极端执著的人,生活如此,艺术上尤其。30多年来,他一头钻进浩瀚的华乐世界里,从来不知疲倦为何物。3年前,他以58岁的“高龄”考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音乐学,去年考获硕士学位,3万多字的论文,题目为《论述民族管弦乐团指挥艺术》,根据他数十年的华乐指挥经验及教学实践,对指挥双手艺术进行研究。他说:“我还想再继续深造,进一步把指挥艺术理论化。”
郑朝吉是本地著名华乐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和目前唯一受邀到中国指挥专业民族乐团的新加坡人。1985年11月6日,在两百多位中国音乐界与文化界名人面前,他站上上海民族乐团的指挥台,演出引起很大回响。这些年来,郑朝吉陆续受邀指挥天津、山西、山东等专业和音乐院校乐团,也经常到中国担任华乐比赛评委。去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民族器乐大赛,郑朝吉就以新加坡著名指挥家身份坐上了评委台。
没“真正”学过指挥
郑朝吉的指挥以严谨、准确、热情见长,但他从没“真正”学过指挥,唯一“学历”是1999年到上海拜指挥家曹鹏教授为师,但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可以这么说,他是自学成才的指挥家。
生在全无音乐背景的家庭,郑朝吉小时在偶然机会下学会弹奏曼陀林(Mandolin)。中学就读中正总校时他被招进华乐队,弹的是大阮,因为有曼陀林的基础,很快上手。负责老师见他聪颖机灵,不久把他调去弹三弦。
俗话有说:“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三弦因为没有品柱,比起其他弦乐器要难学。郑朝吉说:“那时本地根本没有懂得弹三弦的人,我如同瞎子摸象,靠自己摸索。”
初生之犊不怕虎,郑朝吉为了弹好三弦,在既没人教又没书本参考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找来唱片,又因为家里穷,没有唱机,只好把唱片拿到同学家听,一点一滴地模仿学习。
“当年三弦的独奏曲目仅有两首:《大浪淘沙》和《十八板》,我把唱片听了又听,硬把这两首经典曲目学下来。忘了哪一年,大概是中三中四的时候,我就上台独奏《十八板》了。”
学习三弦的过程,激发了郑朝吉对华乐的浓厚兴趣,那时他又被选为学校华乐队队长,对华乐的喜爱更是进入痴迷状态。
受邀组织华乐团
在中正总校念完高中后,郑朝吉考上南洋大学,但为了要尽早出来工作养家,他放弃了读大学,转读师资训练学院。同一时候,蒙巴登联络所邀他组织华乐团,不久泉声音乐社也请他成立一支民间乐队。
郑朝吉在“泉声”工作非常起劲,乐社原来只要他一星期去两晚,他却去足7晚,所得酬劳自己一分不收,全用来为乐队添购乐器。他原来学的是弹拨乐,但为组织乐队,什么乐器都自己研究学习一番,边学边教,也因此开始指挥乐队。
郑朝吉把泉声华乐队搞得有声有色,一次参加电台音乐会,给当时电台华文节目组主任吴佳璧留下深刻印象,就邀请他组建电台华乐团。
1973年,电台华乐团成立,后来改名为新加坡广播局华乐团,由郑朝吉出任常任指挥。他一方面百里挑一吸收好乐手,一方面开始培养一些华乐尖兵。如今仍活跃华乐界的郑顺发、田春成、黄锦富、黄文财、吴国闻等人,都是从新广华乐团出来的。
新广华乐团与人民协会华乐团当年双足鼎立,是本地最具实力的华乐团,为华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郑朝吉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
1980年,郑朝吉又接手训练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使之发展为本地最具实力的学校华乐团。28年后的今天,他仍是这个乐团的灵魂人物。
郑朝吉说:“当时我被派到德明中学教华文,不到几天,就被德明政府中学校长林乃燕调过去,要我接手训练学校华乐团。”
不管是新广华乐团或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郑朝吉都是一手抓,训练严谨。他对自己也要求甚高,老觉得有所不足,渴望能到中国跟名家学习。
1982年,郑朝吉跟旅行团到了上海,名为旅游,实为寻访名师。他找到景仰已久的三弦宗师李乙,跟他学习音乐理论,并在他的安排和引荐下,拜见中国多位音乐家,如李民雄、陆春龄、刘德海、贺绿汀等,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音乐素养的提高。
历史性的演出
回到新加坡后郑朝吉更加投入华乐工作,之后不久,他就被邀请到上海指挥上海民族乐团。那是一次历史性的演出,郑朝吉说:“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前去,很庆幸没有丢新加坡人的脸。”
1992年,郑朝吉再次到中国演出,同样引起很大回响。这次,他带领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到北京和上海巡演,在北京演出后,中国音乐权威杂志《人民音乐》(第九期)发表了题为《华乐之声,余音萦怀》的文章称赞郑朝吉指挥“自如潇洒、落落大方,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修养,能准确把握乐曲的不同风格,深刻揭示乐曲的内涵……其指挥艺术水准及训练乐队的才能令人折服!”,还引述中国民乐界权威人士的话,认为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是“中国国内所见的青少年民乐团中水平最高的”。
当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还召开“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访华演出座谈会”,出席者有刘文金、秦鹏章、朴东生等中国华乐界具影响力人物,对新加坡在华乐普及和教育工作上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提出讨论、反省和思考。
郑朝吉组建乐团发展的丰富经验,以及策划音乐会的能力,通过此次演出再获肯定。1993年,他以推动本地华乐发展的杰出成就获颁新加坡文化奖,同年,新广华乐团易名狮城华乐团,隶属南洋艺术学院,由郑朝吉出任音乐总监。
一辈子搞华乐教育
这几十年来,郑朝吉指挥狮城华乐团和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先后出访泰国、香港、台北、香港、高雄、马来西亚、文莱、北京、上海、天津、桂林、深圳、南京、苏州、郑州、沈阳、长春等城市,呈献了形式丰富的华乐专场。在他3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华乐演奏家。目前在新加坡华乐团任助理指挥的郭令强和二胡副首席的林傅强,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学生。
郑朝吉一辈子做着华乐教育工作,2000年,他卸下教务,出任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音乐总监,在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发展基础上,把影响力扩散到东区校群,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和系统化培训,提高东区学校华乐团的演奏水平,等于为国家培养未来具专业能力的华乐人才。
今年61岁的郑朝吉其实早可退休,他的两名儿子都非常优秀,大儿子是中国百事可乐的营运总监,小儿子是政府投资公司的金融分析员,但自认自己对华乐有种深刻的使命感,郑朝吉到今天还坚守岗位。狮城华乐团一年至少4场音乐会,加上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的演出,还有东区学校华乐发展中心的一系列计划和活动,郑朝吉的工作量大得惊人。“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敢说有什么贡献,一切只能由历史来评断。”
指挥很容易,但一辈子也学不会
从我认识郑朝吉到今天,他性情始终如一,拘谨木讷,不善言辞,更不喜交际,总是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能不曝光就尽量不曝光,最大“缺点”就是比较真,而且极为“顽固”,对一些事情,轻易不肯妥协。
跟他聊天,最好是趁他有几杯酒下肚的时候,那时他比较放松,讲话也比较随性,“不小心”会泄漏一点他的内心世界。
他是真爱华乐的,而且有远大理想,可惜就是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非专业指挥科班出身,也没上过什么音乐学院,但很有驾驭乐队的能力,指挥既细致又有气势,感情澎湃,一双会说话的手,充满魅力。
他说:“指挥很容易,但是一辈子也学不会的。如果只用拍子形式带动乐队,这没什么难,很多人都可以站在指挥台上,可指挥不光是打拍子,他需通过眼神、表情和手上的语言去激发演奏员,让大家的感情凝聚起来,然后在同一时刻有所爆发。”
指挥不能光有音乐,而需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对每一个音符都要倾注真挚的感情,对乐队的控制也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滞。郑朝吉说,这是他一辈子在苦苦追求的境界。
12.12.07
剑桥不是只有徐志摩
(徐益芳,《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2/12/2007)
因为诗人徐志摩,我们对剑桥大学有了浪漫的幻想——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撑篙高歌……毕业自剑桥大学的孙振炜校长带大家走一回昔日母校,看看徐志摩以外的剑桥。
登场老师:孙振炜(德明政府中学校长)
母校:剑桥大学
风景宜人,如诗如画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一个让中国诗人徐志摩魂牵梦萦的地方。曾在德明政府中学当物理老师,目前为该校校长的孙振炜对剑桥也有深厚的情感。
哈利波特式长袍赴宴
孙校长是总统奖学金前得主,他在1990年至1993年在剑桥大学修读机械工程系。剑桥大学实施学院制,校内31所学院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他说:“虽然我的学院——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规模较小,但大家都认识彼此,感觉很温暖。”
学院定期举行的传统晚宴(Formal Hall)令孙校长至今难忘。晚宴场面就像哈利波特电影里的画面般,学生全穿上黑色长袍在长桌前一起用餐。
孙校长说,除了自己的学院,他们也会买票到不同的学院去体验他们的传统晚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不同(但美酒不可少),票价和规矩也不同。因此,一顿晚宴,在品尝美食、美酒之余,还可以体验个别学院的传统文化及剑桥几百年的独特传统。
孙校长对某一次Formal Hall Dinner的体验仍历历在目,当时,他和同伴们必须轮流将一杯红酒喝下:“红酒是盛在类似奖杯的大杯子里,又出奇的多,必须用双手捧着。大家传着喝,虽然有点不卫生,但这样的经历很难忘。”
同学在考试中睡觉
初次出国留学,让孙校长感受到不少文化震荡。例如有同学竟然在考试时睡着了,品学兼优的他对此不禁咋舌。此外,对于超市收银员的亲切问候与攀谈,也让他感受颇深。
孙校长说:“这样一来,等候的时间长了,但这样的服务态度会让你感到舒服。在校园里,陌生人也会主动向你问好。”
孙校长回忆说:“刚抵达剑桥,人生地不熟,幸好剑桥马新协会 (Cambridge University Malaysia and Singapore Association,简称CUMSA)的学兄学姐们都很热心地帮助我们这批新生融入当地生活,例如如何申请证件、办银行户头、购买日常用品和脚踏车等等,所以我们并不会感到茫然,在饮食起居方面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平日有空时,他也会与其他新加坡同学一起聚餐,下厨烹饪本地美食,一解乡愁。
和牛顿“擦肩而过”
孙校长坦言,到剑桥求学是一段相当快乐的经验。“剑桥的风景的确名不虚传,建筑物散发着迷人的典雅气息。课余时候,我会跟朋友一起去游山玩水,谈人生,享受生活。科学家牛顿曾在这里求学。踏着他曾走过的路,做过的实验,感觉就像与他擦肩而过,虽然隔着几个世纪,但想到牛顿曾经走过这片土地,心里还是会产生很微妙的感觉。”
剑桥的学术气息很浓厚,在他留学期间,看到了不少名人到剑桥演讲,如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著名天文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能够亲眼见到他们,且有近距离接触,这些都是很难得的经验。
在徐志摩的心中,剑桥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而对孙校长而言,剑桥让他在年少时期,深深地体会到追求知识的幸福和当一名学生的快乐。
不曾撑篙,枉为剑桥人
到了剑桥大学,怎能错过在康河(River Cam)上撑船畅游(punting)?Punting 是不用浆的,而是将一根长篙插入河底用力向前推动船身。但是,大家可别被电影中浪漫的撑船画面给骗了,其实,长篙极重,控制船行的方向也绝非易事。不过,沿途的参天古木、 古典建筑等动人景观却绝对“值回票价”。
剑桥知多少?
拥有将近800年历史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英国的顶尖大学,今年英国《泰晤士报》2007年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剑桥排名第二。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据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剑桥大学有31所高度自治的学院,负责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福利及教学安排,也任命自己的研究员或教授,大学本身主要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最出名的学院为徐志摩的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及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剑桥大学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科学家牛顿、我国内阁资政李光耀及总理李显龙等。
因为诗人徐志摩,我们对剑桥大学有了浪漫的幻想——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撑篙高歌……毕业自剑桥大学的孙振炜校长带大家走一回昔日母校,看看徐志摩以外的剑桥。
登场老师:孙振炜(德明政府中学校长)
母校:剑桥大学
风景宜人,如诗如画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一个让中国诗人徐志摩魂牵梦萦的地方。曾在德明政府中学当物理老师,目前为该校校长的孙振炜对剑桥也有深厚的情感。
哈利波特式长袍赴宴
孙校长是总统奖学金前得主,他在1990年至1993年在剑桥大学修读机械工程系。剑桥大学实施学院制,校内31所学院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他说:“虽然我的学院——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规模较小,但大家都认识彼此,感觉很温暖。”
学院定期举行的传统晚宴(Formal Hall)令孙校长至今难忘。晚宴场面就像哈利波特电影里的画面般,学生全穿上黑色长袍在长桌前一起用餐。
孙校长说,除了自己的学院,他们也会买票到不同的学院去体验他们的传统晚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不同(但美酒不可少),票价和规矩也不同。因此,一顿晚宴,在品尝美食、美酒之余,还可以体验个别学院的传统文化及剑桥几百年的独特传统。
孙校长对某一次Formal Hall Dinner的体验仍历历在目,当时,他和同伴们必须轮流将一杯红酒喝下:“红酒是盛在类似奖杯的大杯子里,又出奇的多,必须用双手捧着。大家传着喝,虽然有点不卫生,但这样的经历很难忘。”
同学在考试中睡觉
初次出国留学,让孙校长感受到不少文化震荡。例如有同学竟然在考试时睡着了,品学兼优的他对此不禁咋舌。此外,对于超市收银员的亲切问候与攀谈,也让他感受颇深。
孙校长说:“这样一来,等候的时间长了,但这样的服务态度会让你感到舒服。在校园里,陌生人也会主动向你问好。”
孙校长回忆说:“刚抵达剑桥,人生地不熟,幸好剑桥马新协会 (Cambridge University Malaysia and Singapore Association,简称CUMSA)的学兄学姐们都很热心地帮助我们这批新生融入当地生活,例如如何申请证件、办银行户头、购买日常用品和脚踏车等等,所以我们并不会感到茫然,在饮食起居方面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平日有空时,他也会与其他新加坡同学一起聚餐,下厨烹饪本地美食,一解乡愁。
和牛顿“擦肩而过”
孙校长坦言,到剑桥求学是一段相当快乐的经验。“剑桥的风景的确名不虚传,建筑物散发着迷人的典雅气息。课余时候,我会跟朋友一起去游山玩水,谈人生,享受生活。科学家牛顿曾在这里求学。踏着他曾走过的路,做过的实验,感觉就像与他擦肩而过,虽然隔着几个世纪,但想到牛顿曾经走过这片土地,心里还是会产生很微妙的感觉。”
剑桥的学术气息很浓厚,在他留学期间,看到了不少名人到剑桥演讲,如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著名天文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能够亲眼见到他们,且有近距离接触,这些都是很难得的经验。
在徐志摩的心中,剑桥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而对孙校长而言,剑桥让他在年少时期,深深地体会到追求知识的幸福和当一名学生的快乐。
不曾撑篙,枉为剑桥人
到了剑桥大学,怎能错过在康河(River Cam)上撑船畅游(punting)?Punting 是不用浆的,而是将一根长篙插入河底用力向前推动船身。但是,大家可别被电影中浪漫的撑船画面给骗了,其实,长篙极重,控制船行的方向也绝非易事。不过,沿途的参天古木、 古典建筑等动人景观却绝对“值回票价”。
剑桥知多少?
拥有将近800年历史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英国的顶尖大学,今年英国《泰晤士报》2007年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剑桥排名第二。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据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剑桥大学有31所高度自治的学院,负责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福利及教学安排,也任命自己的研究员或教授,大学本身主要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最出名的学院为徐志摩的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及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剑桥大学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科学家牛顿、我国内阁资政李光耀及总理李显龙等。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