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

土生文化馆 峇峇少年寻根之行

(谢婷婷,《星期五周报》,02/05/2008)

历史文物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原来可以这么密切!

本地一名中二学生首次到新开张的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边走边给记者介绍里头的陈列品。他如数家珍,一会儿介绍文物,一会儿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人,是他认识的叔叔伯伯或婶婶阿姨。

当我们走到一个转角处,抬头看投影在墙上的录像画面时,他竟然告诉记者,他全家都在画面里。

同学们应该听过峇峇(Baba)或娘惹(Nyonya)的称呼吧!前者指的是男性土生华人,后者是指女性土生华人。

记者与德明政府中学中二学生曾德源(14岁)初次见面时,问他会如何介绍自己。他说:“我是峇峇,也是华人。”

土生文化馆开张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记者和这名峇峇少年一起参观文化馆。德源显得有些腼腆,但他对土生华人文化习俗的补充,让记者大开眼界。

绚丽精巧的文化

德源最喜欢的是介绍饮食文化的展厅。一到峇峇的厨房,他就指着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篮说,以前土生华人为了防止食物被老鼠吃掉,都会把食物放在食物篮里,悬挂在天花板上。

看到琳琅满目的峇峇碗碟瓷器,德源一会儿指这边说,这些他在马六甲的博物馆看过,一会儿又告诉我们,他家里有一套类似的蓝绿色瓷器,是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不用它们了,因为太贵重了。”现在这些绘满彩饰的瓷器都放在家里的橱柜当摆设,有时他们父子俩会拿出来把玩观赏。

从他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土生华人文化里,含许多华人的传统,例如:喜庆时偏爱穿红色衣服、清明节扫墓祭祖等。

走到服装的部分,看到一套红彤彤的传统刺绣新娘服,德源想起,他出席过一场婚礼,新娘除了穿现代的白色婚纱装之外,也有换上了这类传统的娘惹结婚礼服。

过去,土生华人认为,新娘亲手缝制的衣服和珠绣鞋越多,就表示新娘越贤慧和有家教,所以以前的娘惹很会做针线活儿。她们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缝在布上,做成珠绣鞋、丝巾、腰带,还用金银线制成结婚冠服等。在文化馆里展示的一块绣满珠子的古董桌布,估计缀有上百万颗珠子!

至于珠秀鞋,在加东(Katong)一带的店铺现在还可以买到。德源指着展厅里的古董珠秀鞋,殷勤地介绍说,在峇峇话里珠秀鞋叫作“kasut maneke” ,意思是“甜鞋”。

不忘祖不忘宗

问德源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腼腆地回答道,很多知识是父亲告诉他的。他曾两次随父亲到马六甲游玩,参观那里的土生华人博物馆,看过类似文物。父亲有空时也会教他一些峇峇话。

早期的峇峇信奉道教和佛教,后来随着生活的西化,逐渐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传统祭祖堂,德源说,他们一家虽已改信天主教,每逢清明节,他们还是会去扫墓,祭拜曾祖父以及高祖父(great-greatgrandfather)。他们也会给祖先上香,表示尊敬。

在宗教信仰展厅放映的影片中,有德源、他的父母、哥哥,还有他熟悉的神父、众多叔叔伯伯和婶婶阿姨等。原来,那是去年,他们在教堂做一年一次的峇峇式子夜弥撒迎接新年时拍摄的。

感叹传统的流失

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一款过去土生华人在办婚礼时用来装食物的篮子,德源说,奶奶告诉他以前他们家里也有一个祖传的榭篮,可惜在搬家时卖给收旧货的了。“如果留下来还可以捐给博物馆,这些古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祖先过去的生活。”

在二战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习俗等已经日趋淡化。除了在特别的节庆场合,否则看不到峇峇的民族色彩,许多祖传的物品也逐渐被淘汰。

德源说:“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政府设立这所博物馆,显示了对土生文化的一种肯定,它也能让更多公众认识峇峇的文化传统。”

1200件精彩文物带出活的文化

土生文化馆里共有十个展览厅,介绍土生华人的婚礼习俗、娘惹服饰、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里头有12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颜色鲜艳,而且制作得很精细。

过去富裕的土生华人喜欢自己订做瓷器和首饰,他们把不同的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上,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特色。一些图腾,例如:陶瓷和首饰上的龙凤花纹,像是中国传统的图样,但是仔细一看又不像。

土生文化馆里设有20个互动式多媒体站,一些地方钻有洞口,可以让参观者伸手触摸文物的盒子。

文化馆多处放映着影片,穿插过去和现代土生华人的生活片段。多个角落也布置成土生华人的住家,包括:富裕家庭的饭厅、客厅、主人房、厨房等,让人犹如置身其中。

土生华人的历史

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是指早期中国华人移民到东南亚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后生下的后代。他们承袭了中国福建传统文化习俗,结合当地马来人、印度人、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后来也受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影响而变得洋化。

峇峇话是由福建话和马来话混合而成的,但以马来话为主。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已逐渐淡化。

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社会400多年前形成,住在槟城、马六甲等地,也叫海峡侨生(The Straitsborn Chinese)。当时,殖民地政府发奖学金给年轻的土生华人,造就了一大批海峡侨生人才和领袖人物。本地土生华人大约有150年的历史。今日新加坡的峇峇有很多是住在加东、实乞纳、如切和巴西班让一带。

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中,有很多是Baba,例如:陈笃生、陈金声、林文庆等。我国总理李显龙也是一名土生华人。上个月底,他在土生文化馆的开幕仪式上,宣称自己也是峇峇,获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土生文化馆

地址:亚美尼亚街39号(Armenian St)从政府大厦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收费:每人$6 (学生和乐龄人士半价)

开放时间:
星期一:下午1点到晚上7点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点到晚上7点(星期五延长至晚上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