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07

德明政府中学 校友会为母校建设胡姬花园

(潘星华,《联合早报》,27/08/2007)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去年在母校庆祝建校50周年,捐款5000元,请专人培育了一株名为“德明政府中学”的蝴蝶兰“校花”,并在英国胡姬花协会注册,送给母校。今年校友会庆祝成立20周年,决定向母校再次承诺在重建的新校舍建设胡姬花园,一切费用由校友会承担。

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会长张克荣(55岁)说:“德明校友会成立的目的,除了要联系校友感情,最重要是饮水思源,全力支援母校各项建设。去年我们把‘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送给母校。明年底母校搬进新校舍后,在校园里开辟胡姬花园,让全校学生培育'德明政府中学'蝴蝶兰的行动,将能让学生深切体会‘树木、树人’的意义 。”

他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德明政府中学一批60年代毕业的热心校友,已经酝酿组织校友会,可惜当时大气候不适合,他们没想到竟然需要18年的努力,才在1985年获得批准,1987年正式成立。筹建校友会的艰辛,使校友会同人益发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组织,一起“同心为母校”而努力。

为母校送“校花”的建议,是德明政府中学教师陈瑞如和刘聚洪前副校长两位爱花人提出的。陈瑞如说,2008年底学校搬回丹戎禺新校园,校园里将有一条黑盖走廊,用来种“校花”,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园艺的兴趣。他说:“胡姬花比较容易照顾。”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也是校友,他非常感谢校友会的热忱。他说:“重建后的校园占地7公顷,比从前大一倍,校友会的胡姬花园一定能让校园缤纷多彩。我们每年还可以举办‘校花’竞赛,看哪班学生把花照顾得最好,这是非常温馨可喜的。”

为了庆祝成立20周年,校友会还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以《德明人 集思情》为名的纪念特刊。特刊内访问了19位杰出校友,包括议员王世丰、杨莉明,校长林靖东、孙振炜,文化工作者许仁好、林安娜、张泛、吴英成,邱少华,企业家蔡天宝、何天、魏成辉、何侨生、蔡其生、符标雄、杨华舟、范文瑂、洪素梅、吴雪妮等。

校友会庆祝20周年晚宴则订于9月1日(星期六)晚上7时正,在福满楼(1 Expo Drive #02-01)举行,每人60元。报名可与校友会秘书处联系。电话:6344-1311,电邮
dhsalumni@pacific.net.sg.

25.8.07

获国防优异奖学金 女生将赴北大深造

(杨雪慧,《联合早报》,25/08/2007)

19岁的刘子瑄在A水准会考成绩出炉前虽已被5所英国大学录取,不过最终仍选择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她是今年国防优异奖学金(Defence Merit Scholarship)得主之一,也是首名到中国留学的国防优异奖学金得主。

她说:“我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不过政治体系与我们完全不同。我想亲身体验,了解中国怎么看世界。”

刘子瑄毕业自华侨中学(高中部)与德明政府中学,在中学与初院分别修读高级华文与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她表示,自小在家便是以华语沟通,学校则为她提供了使用华文、华语的环境,使她对母语不会感到生疏。

语文特选课程让她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学、文化。她在高一时也到中国浸濡,参观北大校园便是其中一项活动。

“许多在那里念书的学长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觉得北京是个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北大有蛮多新加坡学生,会让我较容易适应那里的环境。”

她说,希望借这四年认识其他国家的学生,了解各国民情,并且学习日、韩、俄语等。她也向往到西藏、新疆等地背包旅行,开拓视野。“我希望完成学业后能够参与国际国防方面的工作,为国家作出贡献。”

奖学金颁发仪式前天于淡马锡俱乐部举行,刘子瑄与另四名国防优异奖学金得主从国防部长张志贤准将手中接过奖状。其他奖学金得主都选择到英国与美国深造。

另外,有10名军官和见习军官获颁武装部队优异奖学金(SAF Merit Scholarship),当中有一半是女性。

海军见习军官陈信憓(19岁)便是其中一名得主。她说同学知道她加入海军,都非常惊讶。“尤其是男同学,他们都说能希望能快点出来(完成服役),问我怎么会选择进去?”

她在中学是学生警察,在初院便担任学警警长。她表示,自己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认为在海军部队有机会尝试不同性质的工作、扮演不同角色,如领导或发挥团队精神当一名队员,非常有挑战性。毕业自华侨中学(高中部)与圣尼各拉女中的她将前往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修读生物医学。

武装部队优异奖学金得主当中,有一名从警察部队“转投”武装部队陆军的“怀抱”。20岁的张智¤去年获颁警察部队奖学金,不过经过1年半国民服役后,他改变主意,在毕业后加入陆军。

他表示军官训练课程对自己人格发展影响深远,之后领导同僚的经验也让他学了不少。毕业自维多利亚初院与德明政府中学的他将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化学工程。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22.8.07

德明政府中学 “星”光照耀的欢庆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2/08/2007)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8月8日,国庆日前夕的早上,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礼堂进行升旗礼,当天大家穿着红白相间的衣服,气氛比往常更庄重。

马上要迎接新加坡42岁的生日,学校不仅请来曾在德明就读的“校园Superstar” 诗凯,还请来上一届“Singapore Idol” 的参赛选手Nurul Maideen来为国庆“唱翻天”。两个明星来到礼堂,同学都激动欢呼。他们演唱中英文版的《我的家》,让我们感觉到新加坡这个大家庭的温馨。高中部的吉他团落力为他们伴奏,同学都和着歌声不停鼓掌,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

突然,一大群同学和老师从后台推出大蛋糕,上面写着“Happy Birthday——新加坡42岁生日快乐”,孙振炜校长为蛋糕点上蜡烛,点燃的42支蜡烛象征着新加坡42年来的光辉灿烂。现场歌声又响起,同学们在心里默默祝福:新加坡,生日快乐!

10.7.07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学生赴华进行浸濡教育

(郑伊绫,《联合早报》,2007/07/10)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07年六月的学校假期,当多数高中一年级学生都在为应付年中考试而埋头苦读时,德明政府中学的26名双文化课程学生却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上课,成为到那里浸濡的第一批本地高中生。

在人大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的协调下,18名教授、讲师受邀以德明的课程要求,以及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备课。值得一提的是,每名教授都负责讲12至18小时的课,所以与学生的互动是有连续性的。

这批参加浸濡的学生透露,跟他们上次到南京当地高中班旁听相比,这次到人大上正课的压力比较大,还好在本地学习“中国通识”课所取得的知识,使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上课的形式。

通过如“经济改革与发展”这些和中国通识息息相关的课程,学生领悟到如何从中国的立场看世界,更“全面、客观了解”现代中国面貌,毕竟新加坡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要结合新鲜的观点,才能让思维取得平衡。

此外,学生还必须根据中国通识的四大范畴,即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以及中国与世界,自拟题目,在浸濡期间完成论文,作为学习的总结。

教授:学生水平好得出乎意料

据德明政府中学中国通识老师王燕春透露,人大的教授对德明学生的评价都颇高,除了认为他们在运用术语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之外,教授对他们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之好,感到“出乎意料”。

以培养双文化精英为出发点,双文化直通车学生必须在中三至高二之间到东、西方国家浸濡半年;而德明的首批双文化课程学生日前已先后到旧金山、洛杉机,南京和苏州。

到了中国两趟,德明学生这次更懂得观察周围的环境,如流动人口等,看政策怎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现中国人一般都对国情了如指掌,对任何课题都很有主见。可惜的是,他们因为还未完全掌握中国的局势,他们在那里只有听,而没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针对这点,参与浸濡课程学生曾歆颖告诉记者:“对中国国情有所了解确实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日后我们才能很好地和他们交流。”

德明政府中学双文化课程院系主任王俊义指出,虽短短一个月的浸濡课程无法提供学生百分百的大学生活体验,但人大的高度配合,无论是在为学生办学生证及图书证方面,或在规划课程方面,都已让学生非常贴近地感受当当地本科生的滋味、了解当地大学的文化。况且,人大的社会科学系非常优秀,这一切实地考察经验都有助于让学生决定将来是否会到中国升学。

此外,他认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中新教育关系。的确,在浸濡课程结业仪式上,人大副校长冯俊甚至还做了招生简介,欢迎这些学生前往人大深造。

考虑到中国念大学

好几位学生都坦言,相当喜欢当地文化,觉得融入其中一点也没问题,所以会考虑到中国念大学。

亲自带队的德明政府中学副校长黄文杰受访时说:“这次的浸濡可说是给学生开阔了眼界,让他们在教授指导下,更切实、更全面地了解、掌握现代中国。”

他希望德明的学生将来除了能继续到人大学习中国通识方面的知识,也有机会体验用华文进行其他领域,如数理科目的课程或学术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驾驭能力。

这些双文化课程学生今年年底也将赴上海复旦大学一个月,进行类似浸濡。

29.4.07

华中南中及德明 明年开办双文化课程

(《联合早报》,2004-09-04)

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和德明政府中学将在明年1月开办双文化课程,培育既了解中国,又能同西方联系的精英。

这个课程为期四年,学生在中三参加,一直到初院二年级。他们在中三、中四时,除了念高级华文,也可以选修中华历史和哲学。

到了初级学院,选修科是华文与文学,还有将在3年后推出的中国通识科。

首批参加计划的学生预计约200名。

其中约100名能力特出的本地学生也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奖学金。

奖学金得主不只每年可得1000元,也可豁免缴交学费。目前华中学费每月200元、南中130元、德明政府22元。

此外,奖学金得主参加双文化课程的4年里,可领取津贴到中国浸濡长达6个月,并在一个欧美国家浸濡2个星期。

条件是,他们在初院必须修读华文与文学和中国通识。其他双文化课程的学生到了初院,不一定要选修这两科。

教育部昨天召开记者会公布双文化课程详情时说,它鼓励参加课程的学生在初院也以英文修读一个人文科目。

此外,让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文化的中国通识科,有可能以英文和华文教导。

教育部将为参加课程的学生主办一系列活动如学习营和研讨会,丰富他们的双文化体验与知识。
常任秘书林泉宝说,由于华中、南中和德明政府都是直通车学校,学生不必花时间应付O水准会考,因此三校可利用腾出来的时间给双文化课程学生参加强化活动,比如让他们在中三、中四时到中国长时间浸濡。

华中、南中已推展直通车计划,德明政府明年起实行。

遴选学生参加双文化课程的标准,将由华中、南中和德明政府各自制订。

教育部说,这三所特选学校将录取额外的中三学生,因此有兴趣在明年参加双文化课程的学生,可在下个月直接向学校提出申请。

课程若受欢迎 可能扩大到其他学校

如果课程深受欢迎,教育部会考虑扩大到其他学校。

特别辅助计划奖学金的遴选标准是:小六会考成绩最佳10%,华文考到A*或高级华文有优秀表现(merit),英文至少有A。

双文化课程将增补现有的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特别辅助计划和高级华文班。这三种计划和课程都是为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修读华文。

目前有3所初院开办语文特选课程。问到语文特选课程为何不会被取代时,主持记者会的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解释:“这两个课程很不同。”

他说:“语文特选课程旨在培育一批本地华文工作者,比如记者、写作人、教师等等,以维持新加坡的华文华语环境。

“双文化课程则是为了培育一批精英,他们有朝一日在中国办事的话,会感到得心应手。”

曾士生说,语文特选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准,而双文化课程要培育的,是熟悉中国又有世界观的人,这样“我们对中国才有帮助。”

教育部还在同三校讨论双文化课程的详情,预计两个星期后公布。


【早报中英对照】

双文化课程: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nese)
中国通识科:China Studies
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奖学金:SAP Scholarship


推行双文化课程学校 中国文化教学将更深入

推行双文化课程的学校将在原有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发展更广泛和深入的中国文化教学。

华侨中学副校长陈鹏仲受访时说,华侨中学一向很注重培养学生精通双语和双文化的能力,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接触中华文化,培养未来各领域的双文化领导者。因此,学校办双文化课程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与加强有关的教学。

他指出,在华中所推行的综合课程,学生用华文修读中国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和美育,营造双文化的环境。推出双文化课程后,相信学校会继续朝这个方向进一步扩展课程的内容。

自1995年起,该校每年举办浸濡活动,带学生到中国各地学习和参观。他们除了和当地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还到乡下体验田园生活。

陈鹏仲说,学校从这些交流活动及与中国学府建立的密切联系,将有助于他们推展双文化课程的浸濡计划。

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学生 有机会获选参加双文化课程

在德明政府中学,直通车学生将有机会获选参加双文化课程。据知,双文化课程将同明年推展的综合课程相近。课程以中文为主,加强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

华中计划在明年开办三、四班的双文化课程。该校现在的中二生将成为这个新课程的第一批新生。一些学生在受访时都表示很有兴趣参加课程,希望借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华中中二生骆亮勋(14岁)在念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到过中国北京。他说自己对中国很有兴趣,希望能再到中国求学,了解那里的文化。

他说:“我的愿望是到中国创业,因此如果能够修读双文化课程,将有助于让我了解中国的习俗、语言、沟通方式和市场,对我将来建立人脉是很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