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9

公开讲座:电影《赤壁》情节折射出的史实

(黄涓,《联合早报》,16/04/2009)

日期:4月18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3时至5时
地点:德明政府中学(10 Tanjong Rhu Rd)

配合2009年"世界书香日"的举行,如切翰林书会、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新加坡徐霞客学会联合主办公开讲座“电影《赤壁》情节折射出的史实”,主讲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讲师李靓博士。

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影《赤壁》情节与史实的对照”,讨论内容包括孔融之死、周瑜的儒雅和胆略、文武双全的张飞、鲁肃好欺负么?孙尚香其人、草船借箭、火烧战船的始作俑者、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何许人?第二部分则谈到“《赤壁》是对《三国演义》的再演义”。入场免费。

15.4.09

四校同为青奥助威

(《联合早报》,体坛,15/04/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刘昊楠、刘怡丹

随着青年奥运会的脚步慢慢逼近,许多学校也借此机会推广奥运精神。

4月9日下午,德明政府中学、中正中学(总校)、义安中学以及淡马锡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四校运动会。本届运动会深受四所学校的重视,也邀请到了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张思乐做主宾。张次长身着轻便运动装,与四校校长在类似火炬传递的“会旗传递”之后,见证四校运动员宣誓。

张次长在开幕致词中说道:“我很高兴能来参与这次的运动会。四校运动会已经迈入第29个年头,这样的运动会应该继续举办下去。”他也鼓励其他学校同样举办这样的四校联合运动会来弘扬奥运精神。他还开玩笑地说,他为了能准时来参加开幕仪式,特地缩短了上午的会议,还在车上换衣服。他也透露,将在这个星期宣布一个新计划来培养有潜能的运动员们,让他们有机会代表新加坡参加比赛。

各校青奥活动

奥运精神是这次运动会的焦点。今年德明政府中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其中一个分组作业就要求学生以青奥为主题,发挥创意,设计一张海报,推广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等奥运精神。

中正中学(总校)中三吴美玲受访时透露,校方也在周会上以青奥为主题,为同学们做讲解。奥运精神其实已不只关乎体育,它的精神已慢慢步入教育界,就连扩音喇叭也不例外。当赛场上飘起丝丝细雨时,扩音喇叭就穿上用垃圾袋做的“雨衣”,继续服务。这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必备的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对于此次的四校运动会,中正总校中四生白伟杰说:“我觉得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去同别的学校学生建立友谊。”他也表示,同学们在他比赛时喊出的口号让他深受鼓舞,这是一种团结精神的表现。

非运动员也参赛

为了营造青年奥运会的气氛,同时普及运动,这次运动会的20 x 100的接力赛项目就开放给非运动员参加的。获得女子100米短跑冠军的德明政府中学中三学生高诗敏说:“我认为开放接力赛的做法很好,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进来参与,也可以更好地在学生中推广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让更多学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第三届双文化课程研讨会 放眼中国与世界 学生论文分享

(苏致樑、刘雪珺、余婷,《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5/04/2009)

第二代中国新移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有多高?新加坡人在中国的就业机会与前景目前有多乐观? 

2009年第三届双文化课程研讨会,于3月19日和21日在立化中学举办。两天的活动包括"中国通识"讲座以及学生论文的分享与评论。 

四所参与学校: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和立化中学的学生们一共呈交了40篇论文。论文都是由学校直通车课程的高中部学生所撰写。立化中学也在今年首次参与研讨会。 

今年作品被封为“校内最佳论文”的学生分别是来自立化中学的林怡慧、南洋女中的卓佩萤与郑艳欣、德明中学的古桂菊,以及华侨中学的谢清韵与娄宇翔。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通识”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讲的课题是“中国与世界”——以中国与国际的关系演变为中心,为大家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讲座当日吸引了众多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 

交流时间,学生们也踊跃地发问。针对每个问题,讲员都侃侃而谈,从容且充分的回答。

半天的讲座,在场的师生都获益不浅,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学生怎么说?

研讨会让我们了解优秀论文的定义,对我们今年必须完成的研习论文非常有帮助。而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林志蒝(华侨中四)  

自己本身想更了解中国,而老师们也常鼓励他们多阅读有关书籍。所有双文化奖学金的四年级学生得主都要在今年呈交一篇专题论文。老师会在学生选题之前先叫他们集思广益,想想他们要在哪一方面对中国有进一步的认识。——余某(立化,中四,双文化课程)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推展双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有较深较广的认识。随后而来的便是“中国通识”的一项初级学院新课程。据了解,所有选修双文化课程的优秀新加坡学生都能申请双文化奖学金。奖学金得主必须修读四年的双文化课程,即中三到高二,也将获得每年$1000的津贴,加上到中国或台湾六个月,和到西方国家两个星期浸濡的费用资助,以及四年免交学费。

乒乓乐

(《联合早报》,校园,15/04/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几个星期前,德明政府中学的食堂内突然多出来几张乒乓球桌子和一台“迷你足球游戏机”。课间休息、放学的铃声一响,总能看到一群学生抢着玩“迷你足球” 和打乒乓球,不时因为进球或输球而发出惊呼声,吸引了周围同学的目光。这样的娱乐方式不仅让帮助同学减压,而且学生理事会也将游戏机所“筹”到的钱(每5粒球5角钱),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学好华文 须先热爱华文 杨莉明与学生分享学华文经历

(谢婷婷,《联合早报》,15/04/2009)

要学好华文,就必须先热爱华文。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决赛中,对在场的中学生说,本地学生学华文的心态可分为三类:得过且过、不落人后和热爱华文,只有选择热爱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语甚至双文化人才。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的,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她以自身经历加以说明。当年在英国深造后的毕业旅行,她选择从俄罗斯坐六天火车到北京;1996年,在经济发展局任职时,她放弃到欧美的机会,选择到苏州工业园;97年香港回归,她飞到香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的自豪,她认为这是无法从媒体报道中体会的。

除了从文字上获得知识,她更强调实地的观察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跨越课本”。

能说流利中英语的杨莉明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热爱华文。她形容自己小学时是标准的"红毛派",升中学后却在德明政府中学这所传统华校念书。最初一两年,她把学习华文当成苦差,因为中一那年,老师就要他们背一千条成语,而且每个学期都考中华历史,每次她都冒冷汗。但在中学,她领略到华乐的优美,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三那年,杨莉明第一次和家人到中国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到文化震撼。那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少数成功办理签证者获准前去观光。她说:“当门一开,整个故宫只有我们20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气派。”

杨莉明虽然选择热爱华文,但她认为自己还不算精通双语,只能说是通晓双语。她还举例说明学习华文如何让她毕生受益。她说去年到西班牙度假时,因不谙西班牙语,只能在中餐馆与服务生用华语交谈,结果反而通过华人了解西班牙社会和当地移民政策。

11.2.09

德明学生谈校规

(黄亿敏、陈明财,《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1/02/2009)

【青春开讲】

现在才刚开学不到两个月,和校规有关的新闻已见报不少。例如有学校规定学生只能戴黑框眼镜上学,另有学校不准学生穿校服到购物中心去。

这期omy “青春开讲”到德明政府中学去问学生对校规的看法。学生觉得哪条校规不合理?如果他们是校长,有权力改校规,他们会怎么做呢?

张家奇(15岁)对发禁有意见,他认为学生努力读书最重要,有时候头发稍微长一点无所谓。此外,他也觉得校鞋的规则也太严,如果学生的鞋子不合格就得重买一双。他说:“现在的鞋子不便宜,孩子校鞋不合格,家长又要花钱了。”

想知道其它学生的看法吗?上http://yzone.omy.sg/ytalk点击Vodcast看。

想参与"青春开讲"活动,可拨电联络黄亿敏:6319-1048。

3.2.09

吴悦娟 本地最牛的剧场演员

(周文龙,《联合早报》,现在,艺苑,03/02/2009)

她说她的英文不好,却是当前最受英语剧场欢迎的女演员。

她自认个性懒惰,非常被动,至今却演了70多部舞台剧。

她个性随和,随和中又有坚持,包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演了20多年仍不断学习。

48岁的她生肖属牛,星座是金牛,她说她的性格就像牛,只懂得老老实实做事,同时又有牛一般的固执脾气和韧性。

牛年刚刚到来,为你介绍一个很"牛"的本地舞台演员——吴悦娟。

■谁是吴悦娟

48岁,本地舞台剧演员,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实践剧场)为全职演员。目前是儿童演艺班教师。

参与本地许多重要剧目演出,代表作有《妈妈的箱子》、《钓鹰 》、《家》、《骨骨》、《极乐世界》等。

近年来参与了许多英语剧场演出,包括《启示录》、《没有》、《 火光》、《殿堂》。

2006年凭《翻心》获得“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

走进吴悦娟的家时,她正忙着送手提电脑去修理,原来她这几天用电脑追看飞轮海的连续剧《霹雳MIT》,不知怎么把电脑也搞坏了。

“我是很Auntie的,没事就呆在家看偶像剧和港剧,像《霹雳MIT》、《溏心风暴》这些啦,不然就翻翻不同年代的金庸连续剧,看刘德华、黄晓明、苏有朋这些人的表演。”吴悦娟笑说。

独自住在金文泰三房式组屋里,吴悦娟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几个好朋友的聚会外,她平时都爱窝在家里看DVD和连续剧,不然就关起门来高唱陈奕迅歌曲。有时还会独自到卡拉OK唱歌。

她说:“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无聊,没有大起大落,不知你有什么好写的。”

其实,吴悦娟能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单是她在舞台上的多变形象,就足够写一篇故事了。

吴悦娟是本地出色的华语剧场演员,1986年加入实践话剧团(现在的实践剧场)成为专业演员以来,过去23年来给本地戏剧留下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且每次都给你惊艳的突破。

她是《妈妈的箱子》里的潮州妇女,《骨骨》里内裤外穿的神经质演员,《夕阳无限》的孤独老人,《灵戏》里被日军强暴的姑娘,《火光》里赌瘾奇重的妈妈,《没有》里性压抑的美术老师,《殿堂》里与马来老公朗诵唐诗的疯女子,《极乐世界》里色诱男学生的老师……

很多人爱看吴悦娟演戏,因为她的每出戏总有一个经典场面或经典台词。她得过“生活!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奖,表演是圈内人公认的好,必要剧场编剧哈里斯更说:“吴悦娟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新加坡演员!”

不过对于这些赞誉和成就,吴悦娟却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常好奇为什么我可以演戏,而且能演到现在?因为我书读不多,英文不好,又不是最用功、最聪明的演员。”

她惟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她肯做。

做人就应吃苦

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的吴悦娟说:“的性格像个傻大姐,有人叫我做我就做,有人给我机会我就试。”

所以学生时代有朋友叫她去参加春雷文艺研究会,她就懵懵懂懂跟着参加,和大伙儿一起过着唱艺术歌曲,演话剧的团体生活。后来又有朋友叫她上郭宝崑的课,于是她通过郭宝崑慢慢走入现代戏剧世界。

吴悦娟是家中大姐,家境并不富裕,加上艺术团体式的成长环境,使她的生活忍受力和包容力对比较强,甚至会刻意选择吃苦的道路。1986年,她加入实践话剧团,成为本地第一个专业华语舞台剧演员。

未加入实践话剧团前,吴悦娟是珊顿道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私人助理,收入不错。她知道当舞台剧演员,特别是跟郭宝崑做事,一定有压力,要肯吃苦。不过衡量之后,吴悦娟还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我选择继续当助理,也许能轻松生活不用吃苦,但我又觉得:这不对啊,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本来就应该吃苦,才能学到东西,世上哪有不吃苦就能享受这回事呢?”

她觉得选择有时很简单的,人生复杂的事,想不通的话都能用减法一一去除,剩下生命中最最重要,无法减去的东西,就是正确的选择了。28岁还只去过云顶  吴悦娟只有中学学历,又没上过正规戏剧学院,因此开始当演员时,她有许多自卑意识。

她说,当时实践话剧团的许多团员如林仁余、王德亮、洪艺冰等,学历比她高,语言能力比她强,而且后来都到外国进修学习,自己羡慕之余,心情也有点沮丧。

“我28岁以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云顶,人生世界也围绕着实践话剧团。我想改变,却不知道要怎么变;想出走,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真的会演戏吗。”

1989年,吴悦娟在郭宝崑推荐下,终于出了一次远门,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那次出走,不但让她大开眼界,也让她发现自己跟郭宝崑所学的东西原来都是宝,自己的身体原来就是宝藏。

“那些年在实践,我通过郭宝崑接触了许多,从布莱希特、葛罗托夫斯基、刘静敏、赖声川、余秋雨到北京人艺……这些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经验,而我一个中学学历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却有这样的机会。郭宝崑其实已为我铺了一条扎实、实用,而且非常准确的表演之路。”

1992年,吴悦娟演出独脚戏《妈妈的箱子》一鸣惊人,表演真正开窍,演技从此获得肯定。

生活经历出现在舞台剧中

吴悦娟的父亲是一名小商人,有两个老婆,吴悦娟妈妈是小的那个,童年时期父亲大老婆家人的歧视、排挤和钱财纠纷,令吴悦娟与父亲关系恶劣,也让她对感情、婚姻存有阴影。

“我走过的几个男朋友,都会怕我,也许就是父亲事情的影响。”吴悦娟说。

有一天,薄情的父亲,跟老婆分开,拿了钱独自回乡,从此与家人关系更加疏离,直到几年后吴悦娟才听到她父亲已在中国逝世的消息。

吴悦娟的妈妈是家庭主妇,由于家用不多,便拿了家用背着孩子去赌博,结果欠了大耳窿的钱。后来,妈妈又跟其他大耳窿借钱还利息,借这里还那里,10年后债务越欠越多,妈妈无法偿还,留下遗书要跳楼自杀。

吴悦娟说起往事,心情激动起来地说:“那一天,我回家时忽然发现妈妈不在,桌上只留下她的一封遗书,慌了起来,马上跑出家门找妈妈,结果却看到妈妈在楼梯走廊走了回来。原来她正要跳楼时,恍惚间好像看到一群小孩招手叫她别跳,忽然清醒过来想到我和弟弟。我当场抱着妈妈痛哭,两人拉着手哭着回家。”

吴悦娟的这些经历,后来都出现在舞台剧中,像《寻找小猫的妈妈》留下遗书的妈妈,以及《火光》中把一生都赌输的妈妈。

妈妈欠赌债的事,曾令吴悦娟苦恼,有一度她还想过下海当舞女去还债。但性格被动的她,最后还是选择有一天过一天的,让命运拉着她走。

而生命,也充满令人感慨的曲折变化。跳楼一事发生不久后,吴悦娟妈妈忽然中了大彩,把10年来欠下的赌债一笔还清。可是,当家人以为有好日子过时,她妈妈又中风,瘫痪在床上,八年后逝世。

吴悦娟妈妈的多变人生,让吴悦娟对人生的宿命深有感触。她无奈地说:“生命就是这样的,你想太多也没用,不如开开心心照着生命的流程走,豁达地面对人生。”

这几年来,吴悦娟越来越懂得放开自己,让自己开心生活,对于金钱、地位或角色得失,她都看得很淡。也因为她的随性,使她在表演上不断突破,什么都能演,也什么都演得好。

也许对吴悦娟来说,演戏和对待生命都是一样的,一个好演员必须信任导演,尽其所能地演好自己角色,感受自己的角色。

她说,自己是典型的金牛座——简单、踏实。“就像余秋雨所说的,有些东西不要想得这样复杂,你只要专心做自己的东西就行了,慢慢地,你就懂了。”

表演和人心都难分析

吴悦娟虽是出色的演员,具有丰富舞台经验,可说到表演秘诀,她却说:“有时演戏就像角色上身,不管你如何分析,掌握什么表演技巧,你最终只能在演出时,让角色神秘地在你身体里活起来。这种很直觉、现场性的感受,是无法言喻的。”

表演是难以分析的,人心又何尝不是呢。

感受力很强,喜欢研究人类心理的吴悦娟,对心理分析颇有心得,是《我报》特约的心理分析高手,经常通过“人在雨中”的画,为读者窥探他的内心世界。

可要分析自己的心理,她却觉得自己是个很复杂奇怪的人,常会做出自己也不了解的事。比如表面上无情、不细心,从不记得朋友生日,可对朋友的心理却又了解透彻,是朋友抒发心事的良伴。她怕应酬,不喜欢跟人说话,有时会刻意避开跟人一起搭车;可是遇到更不爱说话的朋友,她又会让自己变得多话。

吴悦娟曾跟几个男生交往过,最终却没有结果。她以为自己个性随和,常听取男友意见,后来才发现自己性格固执,在听取意见时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吴悦娟说,感情的事一部分是缘分,无法勉强,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父母的婚姻对她成年后的性格,造成了影响。

21.1.09

德明回家了!迎接新设施,保留文化精髓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1/01/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刘昊楠

今年一月,德明政府中学从临时校舍搬回了位于丹戎禺路的翻新校舍。

经过了两年的校园扩建工程,新校舍较之前的校舍大了近一倍,占地七公顷。为配合六年的直通车课程,德明政府中学于2006年起开始为丹戎禺路的校舍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校园一跃成为目前新加坡最大规模的政府中学。

新校园设施齐全,有室内体育馆、屋顶网球场、能容纳1800人的多功能礼堂及健身房等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包括5个能容纳1100人的讲堂、能容纳850人的大会堂、两层楼的图书馆、生物及纳米科学实验室等。校内还设有两层楼的音乐厅和练习室、艺术厅和舞蹈教室等多项课程辅助活动设施。

保留原建筑名称

新校舍在增添新设施之余,还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名称,例如:正心楼、格致楼、涵美楼等。建筑大多以《礼记·大学》的八个条目命名,围绕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内胜、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实验室所在的建筑命名为格致楼,取自“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这非常符合实验室的功能。

全校保留最完整的建筑——正心楼,是现在的行政大楼,含义是:“正直、不偏不倚的思想、意念及感情。”这也正是对学校领导者的期望。建筑名称和校训相符,充分体现出德明的办学理念。

保留木麻黄文化

木麻黄是丹戎加东一带,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据德明资深教师邱新华说,当德明还在德明路时,学生们就和木麻黄结下了很深的渊源。由于德明路一带有很多木麻黄,学校里也栽种了很多。木麻黄便成了同学们课余的“娱乐项目”。邱老师说:“木麻黄有很多种玩法,除了爬木麻黄树以外,还可以丢木麻黄那似小榴梿般的种子。木麻黄有着针状、一节节的叶子,许多同学喜欢把叶子拉开,取下一节,再把它放回去,互相猜测哪一节被截取了。木麻黄落叶时,许多同学们也喜欢坐在木麻黄树叶上休息,那也是非常舒适的。”木麻黄也常常出现在德明学生和老师的作品中。许多学生在学校留影时,照片中也往往会有木麻黄的踪影。因此,木麻黄也渐渐的 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

丹戎禺(Tangjong Rhu)路中的禺(Rhu),在马来文中就是指木麻黄。这一带的木麻黄在城市发展中渐渐都被砍伐,木麻黄渐渐的从校园里消失。这次扩建计划中,学校礼堂的外墙设计了木麻黄的图案,学校也以盆栽方式在校园里种植木麻黄,让木麻黄文化重返校园。

开放操场和跑道

和其他新建的学校一样,德明政府中学将配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实施的计划,在周末开放操场和跑道给公众使用,让附近的居民享用更多体育设施。德明的操场将于今年四月完工,到时将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多一个运动场地。

16.1.09

鼓励双文化及多才华优秀学生 总理捐薪50万设2教育奖

(邓莉蓉,《联合早报》,焦点新闻,16/01/2009)

李显龙总理决定再捐出50万元给他去年设立的捐赠基金,让教育部从明年起颁发两份新的教育奖项,以鼓励优秀的双文化课程学生及在课业以外有多方面才华的优秀学生。

这是他连续第二年把部分加薪捐出来设立教育奖项,另半数约50万元加薪则捐赠给多个社区、基层、艺术及福利团体。

李总理去年捐出30万元成立捐赠基金,其余约20万元加薪则捐赠给社区团体。教育部当时宣布将从今年起颁发“李显龙特别成就奖”给进入工艺教育学院的北烁学校与圣升明径学校的特出学生。“李显龙普通课程创新奖”则颁给采用创新方法提升对普通课程学生教学质量的学校。这两项奖项的得奖者将在今年底宣布。

教育部昨天在文告中说,李总理新设立的两项教育奖项是“李显龙多才能杰出成就奖”(Lee Hsien Loong Award for Outstanding All-Round Achievement)及“李显龙杰出双文化学生奖”(Lee Hsien Loong Award for Outstanding Bicultural Students)。

从明年起,初级学院或励仁高级中学、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自治大学每年将各有一名学生获颁“李显龙多才能杰出成就奖”。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以外,得奖学生在课外也要有杰出表现,特别是对社区作出特殊贡献,并且体现创新和进取精神。他们将各获得600元奖金。

我国越来越重视双文化人才,因此“李显龙杰出双文化学生奖”将特别表扬精通华文或马来文,能够同中国、本区域国家以及西方国家打交道的优秀生。每年将有两名成绩最优异的华英双文化课程(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nese)学生和一名成绩最优异的区域学习课程(Regional Studies Programme)学生获奖,每人各得500元。区域学习课程是教育部为栽培能够以马来语或印尼语沟通,并且了解本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学生而设。

这两项教育奖项的奖金都将来自以李总理的捐款成立的捐赠基金的利息收入。

李总理昨天在声明中说,他是在同教育部讨论之后,决定增设两项新的教育奖项,并决定把另外50万元捐给他去年捐款设立的捐赠基金,以使这个基金能够赚取足够的回报来资助所有四项奖项。他还表示打算在今后几年继续捐款,以让这个捐赠基金能逐年累积更多的金额。

他说:“在新加坡,教育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它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技能和增长知识,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希望这些奖项能鼓励学生竭尽所能求上进,同时有助建立一个包容的教育制度,以孕育具有各种才华及能力的学生。”

李总理前年四月在国会上总结对部长及公务员薪金调整的辩论时指出,由于部长加薪的关键决定权是在他手上,为了让人民明白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不是要让自己加薪而作出这个决定,他因此决定把个人五年的加薪悉数捐出。他去年所得到的加薪是104万元。

这是总理连续第二年把部分加薪捐出来设立教育奖项,另半数约50万元加薪则捐赠给多个社区、基层、艺术及福利团体。

教育部昨天在文告中说,李总理新设立的两项教育奖项是“李显龙多才能杰出成就奖”(Lee Hsien Loong Award for Outstanding All-Round Achievement)及“李显龙杰出双文化学生奖”(Lee Hsien Loong Award for Outstanding Bicultural Students)。

15.1.09

留学中国将掀新热潮

(《联合早报》,社论,15/01/2009)

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简称PSC)去年11月设立了一项到中国顶尖大学留学的奖学金。当局透露,这项奖学金推出两个月以来,至今已接获了30人的申请。PSC秘书处更指出,尽管当前经济不景气,政府并不打算对所发出的奖学金数目设限。换句话说,政府鼓励本地更多优秀生到中国留学,多多益善。

这应该是PSC在1961年开始颁发政府奖学金以来,本地学子对于到中国留学的奖学金反应最为踊跃的一次。这从初步的热烈反应来看,PSC中国奖学金很可能将会推动一股留学中国的热潮。

这个过去未曾有过的好现象,显然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出现欣欣向荣,国力蒸蒸日上的势头有关。这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也改变了对中国的观念与看法,否则,留华奖学金就不会如此“抢手”。

PSC设立奖学金将近半个世纪,最早期的热门留学地点是澳洲,接下来新加坡人的条件提升,英国和美国就成为留学的上选了。与此同时,由于欧美的顶尖大学纷纷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奖学金配套,而本地生自费留学的能力也逐步提高,这给政府奖学金的召唤带来了竞争和挑战。

无论如何,PSC向来是“精英”奖学金大受欢迎,而这轮颁发的“精华”奖学金也得到热烈反应,显示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政治人文局面的改变等等趋势。PSC在奖学金申请通告中强调,到中国留学的奖学金得主,日后也有机会到世界任何一所大学进修硕士学位。这是一种前途的保证,告诉申请者,好好把握机会,一定能够学贯中西。

留华奖学金,毕业后服务契约为期五年。本星期六(17日)上午九时,PSC将在公共服务学院(Civil Service College)礼堂举行讲座,为公众提供奖学金详情。

从国家层面来说,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员担当高层公职,的确是一项当务之急。2007年11月,内阁资政李光耀和正在新加坡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一起,共同出席了加强新中交流的建构“通商中国”的启动典礼,并且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目前,新中两国不只商机处处,在资源、环保、工程、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关系也密切频繁。

近年来,教育部对各所学校华文华语的传习,采取了“松动”的政策。两年前,初级学院开始推出“中国通识”的新课程,涵盖 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各个范畴,让学生能深入探讨现代中国新貌,都是一些新气象。不过,我国新生代到中国留学,增加对中国的认识,仍是有所必要的。据2005年的统计,到新加坡来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约有3万人,到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有五六千人,而同年获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的新加坡学生,只有14人。

显然,新加坡人到中国留学是否能成为热潮,同时代背景也很有关系。本报昨天刊登了对两名曾经领取政府奖学金到北大留学的“过来人”的访问特写,其中,目前在新加坡驻中国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的王宗翰(31岁),忆述1996年初到北京时,宿舍比兵营还要简陋。当时,大学里面也找不到先他而来的新加坡学长。

但是王宗翰认为,把握那样的时机很重要。因为到中国留学,让他近距离观察中国,了解中国,即使毕业离开了也能紧扣中国起伏发展的脉搏。他认为,今天的北京同世界任何一个国际化都市并无两样。

此外,他与另一名“北大人”王学慧都异口同声,指出那些认为留华学生回国后遭受冷遇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新加坡的公务员晋升制度是“能者居之”,一个在新加坡打好基础的“双文化人”,到中国留学熟悉当地的人情事态,毕业后到相关的部门供职,那是如鱼得水。两名过来人如今在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的确为PSC的中国奖学金打响了品牌,相信这项奖学金将会越来越受欢 迎,并为我国造就越来越多国家所需的“精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