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7/06/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立化中学摄影】陈斯珊
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的“2009双文化学习营”,让学生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社会及人文,进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让四校学生互相认识,分享生活经验及思想理念。
6月2日,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立化中学参加的四校“2009双文化学习营”,在新加坡体育学校拉开了序幕。
一年一度双文化学习营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社会及人文,进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让四校学生互相认识,分享生活经验及思想理念。
德明政府中学黄子方老师致开幕词后,学习营便进入了正式程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傅朗先生(美籍)主题演讲“ 网络中国”、早报记者陈能端专题演讲“新汇点——游走伦敦与北京”、Asian Film Archive公司代表专题演讲“电影鉴赏与交流”、漫画《怕输先生》作者刘夏宗先生专题演讲“When Comics Meet Manga”,以及一系列小组活动和游戏。
组织活动的挑战
这项专为四校中三学生们所举办的三天两夜大型活动,向来都由各校轮流主办。为了让学生们得到锻炼机会,会从四校几百名候选的中四学生中挑选出36名学生组成工作组,担任活动的执委和组长,负责全部活动的筹备和开展。
今年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面对三百多人三天两夜的露营活动,对于这些第一次接触组织工作的中四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早在一个月前,工作组的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分组讨论活动的程序与安排,撰写各类游戏和活动的建议书,设计营服,制作及购买道具,安排三餐、茶点、查房、安全等问题。原本素不相识的工作组成员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多少个日日夜夜,不休 不眠,三餐不定,四处奔波。
文娱晚会的高潮
当嘉宾们激情地演讲,当中三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当晚上学生们互动地游戏的时候,工作组成员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忙碌着,一切工作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工作组绞尽脑汁筹备最久的文娱晚会,把学习营带向了高潮,各个学校都进行了表演,过后,三百多位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手牵手绕着场地奔跑,场面非常壮观。
文化营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当营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后,36位工作组成员也互相拍照留念,记录下他们的友谊。对工作组来说,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双文化学习营,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幕后工作的辛苦,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享受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因为他们本着“中西合并,与伴同行”的精神,接受了挑战。
工作组成员陆畅(华侨中学)说:"双文化学习营的讲座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小组里有些原本害羞、不愿说话的组员也开始积极地发言,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与此同时,也让作为组长的我在和组员的接触中,增加了自信,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学会了踏出主动与他人沟通的第一步。
中三营员蔡镇诗(德明政府中学)十分喜欢电影分享讲座,她说:“我以前看电影总是看过且过,从来没有与朋友分享对电影的感受,这次这么多人一起分享,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电影里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
“我们是BSP,我们是双语人才,我们学贯中西,我们天下无敌。”就让我们用这个“2009双文化学习营”口号,展望明年的双文化学习营!
DHS华文部布告栏
17.6.09
13.6.09
好校长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13/06/2009)
【小依集】
小依:
做新闻记者跑教育线超过20年,和我工作最密切的是各校校长,从小学到大学,不少,已经成了好朋友。
华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西方人又说:“要橙和橙比,苹果和苹果比,不能橙和苹果比。”做新加坡人最好,东西文化交融兼备;做记者更好,有无数人可以比,有无数校长可以比。而且,因为长期在教育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看一位校长,凡我认为是好校长的,一般不会看走眼。因为,他们是经过无数比较后,而且是同类比较,被证明是最好的。
去年在“华校校史联合展”的活动“校长论坛”上面演讲的五位校长:圣尼各拉女校前校长李宝丝、华侨中学前校长杜辉生、南洋初级学院院长郭毓川、道南学校校长陈俊敬、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都在我的校长名单,名列前茅。
过去几天,我在为八方文化创作室把五位校长在校长论坛上的讲话,结为一本名为《华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书,做文字润饰和校对工作。他们的讲话,让优秀校长的身影,再一次跳到我的眼前。
其中,杜辉生校长与孙振炜校长的“交锋”,尤其令我难忘。
杜辉生是率领华侨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雨飘摇到九十年代能与莱佛士书院平起平坐的英雄。他对一代华校生把自己不如意的日子,归咎于华文的态度,不敢苟同。他说:“我们要感恩。如果今天办得火火红红的特选学校,没有当年那个局势,那样的处境,如果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没有今天。”他因此对华中的未来有所期待。他公开要求德明政府中学的孙振炜校长“加把劲”,给华中一点压力,“让华中不断提升,创造双赢的局面”。
孙振炜虽然年轻(38岁),面对前辈(70岁)的挑战,极有技巧。
他说:"北京奥运会前,我去中国,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画面是一个非洲籍的短跑选手,上面写着英文标语。我对这个广告标语为什么用英文写,感到奇怪。在中国看到的英文广告,通常错别字蛮多,但是那个没有。那个广告标语说‘The person to beat is not the one in front but the one inside. ’ 要超越的人不在前面,而是在里面。这正是德明办学的理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超越华中,那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不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社会景象,经常让孙振炜感觉“在繁华中感到空虚,在朴实中觉得幸福”。他说:“身为德明校长,我认为学校不需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堂皇,可是必须越办越好,越办越温馨,越办越像一个家。”
他用这样的话,回应杜辉生的期待。什么是好校长?这就是!
【小依集】
小依:
做新闻记者跑教育线超过20年,和我工作最密切的是各校校长,从小学到大学,不少,已经成了好朋友。
华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西方人又说:“要橙和橙比,苹果和苹果比,不能橙和苹果比。”做新加坡人最好,东西文化交融兼备;做记者更好,有无数人可以比,有无数校长可以比。而且,因为长期在教育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看一位校长,凡我认为是好校长的,一般不会看走眼。因为,他们是经过无数比较后,而且是同类比较,被证明是最好的。
去年在“华校校史联合展”的活动“校长论坛”上面演讲的五位校长:圣尼各拉女校前校长李宝丝、华侨中学前校长杜辉生、南洋初级学院院长郭毓川、道南学校校长陈俊敬、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都在我的校长名单,名列前茅。
过去几天,我在为八方文化创作室把五位校长在校长论坛上的讲话,结为一本名为《华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书,做文字润饰和校对工作。他们的讲话,让优秀校长的身影,再一次跳到我的眼前。
其中,杜辉生校长与孙振炜校长的“交锋”,尤其令我难忘。
杜辉生是率领华侨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雨飘摇到九十年代能与莱佛士书院平起平坐的英雄。他对一代华校生把自己不如意的日子,归咎于华文的态度,不敢苟同。他说:“我们要感恩。如果今天办得火火红红的特选学校,没有当年那个局势,那样的处境,如果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没有今天。”他因此对华中的未来有所期待。他公开要求德明政府中学的孙振炜校长“加把劲”,给华中一点压力,“让华中不断提升,创造双赢的局面”。
孙振炜虽然年轻(38岁),面对前辈(70岁)的挑战,极有技巧。
他说:"北京奥运会前,我去中国,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画面是一个非洲籍的短跑选手,上面写着英文标语。我对这个广告标语为什么用英文写,感到奇怪。在中国看到的英文广告,通常错别字蛮多,但是那个没有。那个广告标语说‘The person to beat is not the one in front but the one inside. ’ 要超越的人不在前面,而是在里面。这正是德明办学的理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超越华中,那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不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社会景象,经常让孙振炜感觉“在繁华中感到空虚,在朴实中觉得幸福”。他说:“身为德明校长,我认为学校不需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堂皇,可是必须越办越好,越办越温馨,越办越像一个家。”
他用这样的话,回应杜辉生的期待。什么是好校长?这就是!
5.6.09
德明政府中学包办 全国中学相声赛冠亚军
(《联合早报》,05/06/2009)
由国家初级学院和《联合早报》联办的第24届全国中学相声比赛,上月30日在新达城新加坡会议与博览中心结束。
德明政府中学的张彻与房博识配合明年将在我国举行的青年奥运,以《青奥义工》为主题,夺得冠军。
亚军也由来自德明政府中学黄泊宁与黄俊雄获得,题目为《找搭档》;季军归南华中学程超一与钱卿逸的《七月歌手》,殿军则由华侨中学单路、陈天意、王启宇、何槿阳的《如此师徒》所有。
来自平仪中学的刘博方摘取了最佳逗哏奖,亚军队伍的黄俊雄也捧走最佳捧哏奖。
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及全国职工总会助理秘书长杨莉明为颁奖嘉宾。
主办单位希望国人继续支持这项传统表演艺术,使它发扬光大 。
由国家初级学院和《联合早报》联办的第24届全国中学相声比赛,上月30日在新达城新加坡会议与博览中心结束。
德明政府中学的张彻与房博识配合明年将在我国举行的青年奥运,以《青奥义工》为主题,夺得冠军。
亚军也由来自德明政府中学黄泊宁与黄俊雄获得,题目为《找搭档》;季军归南华中学程超一与钱卿逸的《七月歌手》,殿军则由华侨中学单路、陈天意、王启宇、何槿阳的《如此师徒》所有。
来自平仪中学的刘博方摘取了最佳逗哏奖,亚军队伍的黄俊雄也捧走最佳捧哏奖。
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及全国职工总会助理秘书长杨莉明为颁奖嘉宾。
主办单位希望国人继续支持这项传统表演艺术,使它发扬光大 。
1.6.09
杨莉明下月接任通商中国总裁
(谢燕燕,《联合早报》,01/06/2009)
杨莉明目前是通商中国董事之一,她形容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是“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通商中国新总裁人选已敲定。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将从7月1日起,接替陈振泉出任通商中国新总裁一职。
即将出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贸工部政务次长的陈振泉,卸下总裁职位后将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会成员之一。
通商中国在2007年11月19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启动,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语的平台,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人才。
目前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之一的杨莉明,很清楚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并把它形容为“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杨莉明上星期六受访时,以最初的Motorola手机和今日的iPhone,形象化地做了比喻。她说,最初的手机能让A小姐和B先生沟通,而iPhone同样有电话功能,但内容更丰富,涵盖了各种功能,因此更吸引人。
在出任通商中国总裁职位后,杨莉明将继续保留在全国职工总会的职位。她表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帮助工友渡过经济难关。
不过她表示,通商中国的任务也很重要,因为双语政策曾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大优势,但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保有优势,国人必须从掌握双语提升到掌握双文化。
杨莉明解释说,目前全球有4000万名非华人在学中文,中国汉语办公室估计,到了2010年,学中文的外国人将增加到1亿人。
专门帮助外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汉语办公室,目前已在中国以外成立了256所孔子学院,估计到了2010年,这类学院数量将增加到500所,而首10所孔子学院,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之快 可想而知。
杨莉明指出,除了外国人迎头赶上学华语外,中国人也正积极学英语,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约3亿人)在学英语,当中1亿 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生。专家估计,不出几年时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杨莉明说,基于这样的大趋势,新加坡人的双语能力目前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要继续保有优势,单靠双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双文化水平,才能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枢纽的地位。
要从双语提升到双文化,首先是塑造一个能让国人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持续使用华语的环境,还要一个能加深对中国认识的平台。
杨莉明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国人每天都被英语包围,要鼓励大家使用华语,不能以传教方式进行,必须想出有效而又具吸引力的办法来。要推动双文化须与各团体合作,她也认识到要推动双文化,不能单凭一己力量,必须和本地的 商业、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目的是协助国人从环球宏观角度,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
她希望新加坡所培养的双文化人才,既能谈莎士比亚,又能谈曹雪芹,既熟悉中国文学,又能从外国文学的视窗,看待中国文学,并能在文化、商业等领域,体现双文化的厚度。
杨莉明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可从她15岁随祖母、母亲和婶婶们一起游中国开始。那是1983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她记得第一次走进紫禁城,立刻被宏伟与庄严气氛所震撼。那一天,紫禁城只有他们这个外国团,她几乎可以想象太监在皇宫禁地战战兢兢的走动着。
中学就读于德明政府中学,对她学习华文起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在英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决定以背包旅行方式,从东欧进入莫斯科,再乘西伯利亚列车进入中国。那是她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她发现,九年时间,中国变化非常巨大。在经济发展局工作时,她曾在1996年被派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两年,这段工作经历,再次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识。
杨莉明目前是通商中国董事之一,她形容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是“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通商中国新总裁人选已敲定。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将从7月1日起,接替陈振泉出任通商中国新总裁一职。
即将出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贸工部政务次长的陈振泉,卸下总裁职位后将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会成员之一。
通商中国在2007年11月19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启动,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语的平台,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人才。
目前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之一的杨莉明,很清楚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并把它形容为“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杨莉明上星期六受访时,以最初的Motorola手机和今日的iPhone,形象化地做了比喻。她说,最初的手机能让A小姐和B先生沟通,而iPhone同样有电话功能,但内容更丰富,涵盖了各种功能,因此更吸引人。
在出任通商中国总裁职位后,杨莉明将继续保留在全国职工总会的职位。她表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帮助工友渡过经济难关。
不过她表示,通商中国的任务也很重要,因为双语政策曾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大优势,但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保有优势,国人必须从掌握双语提升到掌握双文化。
杨莉明解释说,目前全球有4000万名非华人在学中文,中国汉语办公室估计,到了2010年,学中文的外国人将增加到1亿人。
专门帮助外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汉语办公室,目前已在中国以外成立了256所孔子学院,估计到了2010年,这类学院数量将增加到500所,而首10所孔子学院,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之快 可想而知。
杨莉明指出,除了外国人迎头赶上学华语外,中国人也正积极学英语,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约3亿人)在学英语,当中1亿 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生。专家估计,不出几年时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杨莉明说,基于这样的大趋势,新加坡人的双语能力目前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要继续保有优势,单靠双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双文化水平,才能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枢纽的地位。
要从双语提升到双文化,首先是塑造一个能让国人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持续使用华语的环境,还要一个能加深对中国认识的平台。
杨莉明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国人每天都被英语包围,要鼓励大家使用华语,不能以传教方式进行,必须想出有效而又具吸引力的办法来。要推动双文化须与各团体合作,她也认识到要推动双文化,不能单凭一己力量,必须和本地的 商业、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目的是协助国人从环球宏观角度,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
她希望新加坡所培养的双文化人才,既能谈莎士比亚,又能谈曹雪芹,既熟悉中国文学,又能从外国文学的视窗,看待中国文学,并能在文化、商业等领域,体现双文化的厚度。
杨莉明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可从她15岁随祖母、母亲和婶婶们一起游中国开始。那是1983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她记得第一次走进紫禁城,立刻被宏伟与庄严气氛所震撼。那一天,紫禁城只有他们这个外国团,她几乎可以想象太监在皇宫禁地战战兢兢的走动着。
中学就读于德明政府中学,对她学习华文起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在英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决定以背包旅行方式,从东欧进入莫斯科,再乘西伯利亚列车进入中国。那是她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她发现,九年时间,中国变化非常巨大。在经济发展局工作时,她曾在1996年被派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两年,这段工作经历,再次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识。
27.5.09
扬起青春的风帆
(《联合早报》,校园,27/05/2009)
【德明政府学生通讯员】陆思婷
“歌舞升平奏响飞扬旋律,喜怒哀乐戏说七彩青春。”这就是德明政府中学孙振炜校长笔下的学校中文学会《青春旋律》演出。
5月9日,中文学会的《青春旋律》,有幸成为第一个在新校舍崭新的艺术中心的演出。筹备期间,教室变成了化妆间,厕所变成了存放道具的储藏室……每一个表演,仿佛整个学校都在为我们忙碌着。入夜的彩排, 老师们精心的指导……一切只为了换来观众的掌声。《青》通过京剧、戏剧、舞蹈和相声等形式,围绕着“青春”这个主题,演出了完美的“乐章”。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京剧花木兰请战;有令人捧腹的相声;有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
在青年节比赛中得到金奖的戏剧《盲点》和舞蹈《敦煌梦幻》,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为《青》添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青春是一首圆舞曲,让我们舞出美丽缤纷的音符;青春是一出京剧,让我们拥有五彩脸谱的回忆;青春是一场戏剧,让我们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青春是一段相声,让我们拥有汗水过后的掌声。”
飞扬的青春旋律是那么动人。在这青春的舞台上,我们将扬起青春的风帆,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
【德明政府学生通讯员】陆思婷
“歌舞升平奏响飞扬旋律,喜怒哀乐戏说七彩青春。”这就是德明政府中学孙振炜校长笔下的学校中文学会《青春旋律》演出。
5月9日,中文学会的《青春旋律》,有幸成为第一个在新校舍崭新的艺术中心的演出。筹备期间,教室变成了化妆间,厕所变成了存放道具的储藏室……每一个表演,仿佛整个学校都在为我们忙碌着。入夜的彩排, 老师们精心的指导……一切只为了换来观众的掌声。《青》通过京剧、戏剧、舞蹈和相声等形式,围绕着“青春”这个主题,演出了完美的“乐章”。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京剧花木兰请战;有令人捧腹的相声;有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
在青年节比赛中得到金奖的戏剧《盲点》和舞蹈《敦煌梦幻》,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为《青》添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青春是一首圆舞曲,让我们舞出美丽缤纷的音符;青春是一出京剧,让我们拥有五彩脸谱的回忆;青春是一场戏剧,让我们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青春是一段相声,让我们拥有汗水过后的掌声。”
飞扬的青春旋律是那么动人。在这青春的舞台上,我们将扬起青春的风帆,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
2.5.09
全国学生书法比赛 吸引900人参加
(宋佳佳,《联合早报》,02/05/2009)
全国学生书法比赛大决赛昨天在新加坡书法中心举行,188名来自各大院校的书法高手各显技艺。小学组的前三甲全都来自南洋小学。
今年已迈入第20个年头的全国学生书法比赛初赛吸引了近900名学生参加,总人数为历届之冠。比赛分为小学、中学和高中/初院三组,由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及《联合早报-逗号》主办,杨启霖书法基金及新加坡华文报业集团赞助。
对于学生们的踊跃参与,评审团成员之一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表示非常高兴。他说:“书法是华族文化的精髓,我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爱好书法,而最令人欣慰的就是学生们的书法水平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小学生的参赛作品在近几年可以看到显著的进步。”
决赛成绩在昨天下午出炉,小学组的前三甲都来自南洋小学,分别是获得第一名的余慧玲(12岁)、第二名的张恩杰(11岁)及第三名的陆妍静(11岁)。
中学组的第一名是励进中学的侯天慧(15岁)、第二名是立化中学的周若澜(17岁)、第三名则是南洋女中的李美娟(16岁)。
高中、初级学院组的第一名是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的柳芸彤(18岁)、第二名华侨中学高中部的吴刘琨(17岁)、第三名是维多利亚初级学院的陈可(19岁)。
除前三名外,每组选出20名优秀奖。此外,为鼓励学校踊跃参与,派出超过20名学生参加每组初赛的学校也获得奖牌一面。颁奖礼将在7月5日上午11时在新加坡书法中心举行。颁奖当天也将展示所有得奖者的佳作。
全国学生书法比赛大决赛昨天在新加坡书法中心举行,188名来自各大院校的书法高手各显技艺。小学组的前三甲全都来自南洋小学。
今年已迈入第20个年头的全国学生书法比赛初赛吸引了近900名学生参加,总人数为历届之冠。比赛分为小学、中学和高中/初院三组,由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及《联合早报-逗号》主办,杨启霖书法基金及新加坡华文报业集团赞助。
对于学生们的踊跃参与,评审团成员之一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表示非常高兴。他说:“书法是华族文化的精髓,我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爱好书法,而最令人欣慰的就是学生们的书法水平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小学生的参赛作品在近几年可以看到显著的进步。”
决赛成绩在昨天下午出炉,小学组的前三甲都来自南洋小学,分别是获得第一名的余慧玲(12岁)、第二名的张恩杰(11岁)及第三名的陆妍静(11岁)。
中学组的第一名是励进中学的侯天慧(15岁)、第二名是立化中学的周若澜(17岁)、第三名则是南洋女中的李美娟(16岁)。
高中、初级学院组的第一名是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的柳芸彤(18岁)、第二名华侨中学高中部的吴刘琨(17岁)、第三名是维多利亚初级学院的陈可(19岁)。
除前三名外,每组选出20名优秀奖。此外,为鼓励学校踊跃参与,派出超过20名学生参加每组初赛的学校也获得奖牌一面。颁奖礼将在7月5日上午11时在新加坡书法中心举行。颁奖当天也将展示所有得奖者的佳作。
16.4.09
公开讲座:电影《赤壁》情节折射出的史实
(黄涓,《联合早报》,16/04/2009)
日期:4月18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3时至5时
地点:德明政府中学(10 Tanjong Rhu Rd)
配合2009年"世界书香日"的举行,如切翰林书会、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新加坡徐霞客学会联合主办公开讲座“电影《赤壁》情节折射出的史实”,主讲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讲师李靓博士。
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影《赤壁》情节与史实的对照”,讨论内容包括孔融之死、周瑜的儒雅和胆略、文武双全的张飞、鲁肃好欺负么?孙尚香其人、草船借箭、火烧战船的始作俑者、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何许人?第二部分则谈到“《赤壁》是对《三国演义》的再演义”。入场免费。
日期:4月18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3时至5时
地点:德明政府中学(10 Tanjong Rhu Rd)
配合2009年"世界书香日"的举行,如切翰林书会、德明政府中学校友会、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新加坡徐霞客学会联合主办公开讲座“电影《赤壁》情节折射出的史实”,主讲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讲师李靓博士。
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影《赤壁》情节与史实的对照”,讨论内容包括孔融之死、周瑜的儒雅和胆略、文武双全的张飞、鲁肃好欺负么?孙尚香其人、草船借箭、火烧战船的始作俑者、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何许人?第二部分则谈到“《赤壁》是对《三国演义》的再演义”。入场免费。
15.4.09
四校同为青奥助威
(《联合早报》,体坛,15/04/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刘昊楠、刘怡丹
随着青年奥运会的脚步慢慢逼近,许多学校也借此机会推广奥运精神。
4月9日下午,德明政府中学、中正中学(总校)、义安中学以及淡马锡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四校运动会。本届运动会深受四所学校的重视,也邀请到了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张思乐做主宾。张次长身着轻便运动装,与四校校长在类似火炬传递的“会旗传递”之后,见证四校运动员宣誓。
张次长在开幕致词中说道:“我很高兴能来参与这次的运动会。四校运动会已经迈入第29个年头,这样的运动会应该继续举办下去。”他也鼓励其他学校同样举办这样的四校联合运动会来弘扬奥运精神。他还开玩笑地说,他为了能准时来参加开幕仪式,特地缩短了上午的会议,还在车上换衣服。他也透露,将在这个星期宣布一个新计划来培养有潜能的运动员们,让他们有机会代表新加坡参加比赛。
各校青奥活动
奥运精神是这次运动会的焦点。今年德明政府中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其中一个分组作业就要求学生以青奥为主题,发挥创意,设计一张海报,推广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等奥运精神。
中正中学(总校)中三吴美玲受访时透露,校方也在周会上以青奥为主题,为同学们做讲解。奥运精神其实已不只关乎体育,它的精神已慢慢步入教育界,就连扩音喇叭也不例外。当赛场上飘起丝丝细雨时,扩音喇叭就穿上用垃圾袋做的“雨衣”,继续服务。这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必备的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对于此次的四校运动会,中正总校中四生白伟杰说:“我觉得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去同别的学校学生建立友谊。”他也表示,同学们在他比赛时喊出的口号让他深受鼓舞,这是一种团结精神的表现。
非运动员也参赛
为了营造青年奥运会的气氛,同时普及运动,这次运动会的20 x 100的接力赛项目就开放给非运动员参加的。获得女子100米短跑冠军的德明政府中学中三学生高诗敏说:“我认为开放接力赛的做法很好,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进来参与,也可以更好地在学生中推广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让更多学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刘昊楠、刘怡丹
随着青年奥运会的脚步慢慢逼近,许多学校也借此机会推广奥运精神。
4月9日下午,德明政府中学、中正中学(总校)、义安中学以及淡马锡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四校运动会。本届运动会深受四所学校的重视,也邀请到了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张思乐做主宾。张次长身着轻便运动装,与四校校长在类似火炬传递的“会旗传递”之后,见证四校运动员宣誓。
张次长在开幕致词中说道:“我很高兴能来参与这次的运动会。四校运动会已经迈入第29个年头,这样的运动会应该继续举办下去。”他也鼓励其他学校同样举办这样的四校联合运动会来弘扬奥运精神。他还开玩笑地说,他为了能准时来参加开幕仪式,特地缩短了上午的会议,还在车上换衣服。他也透露,将在这个星期宣布一个新计划来培养有潜能的运动员们,让他们有机会代表新加坡参加比赛。
各校青奥活动
奥运精神是这次运动会的焦点。今年德明政府中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其中一个分组作业就要求学生以青奥为主题,发挥创意,设计一张海报,推广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等奥运精神。
中正中学(总校)中三吴美玲受访时透露,校方也在周会上以青奥为主题,为同学们做讲解。奥运精神其实已不只关乎体育,它的精神已慢慢步入教育界,就连扩音喇叭也不例外。当赛场上飘起丝丝细雨时,扩音喇叭就穿上用垃圾袋做的“雨衣”,继续服务。这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必备的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对于此次的四校运动会,中正总校中四生白伟杰说:“我觉得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去同别的学校学生建立友谊。”他也表示,同学们在他比赛时喊出的口号让他深受鼓舞,这是一种团结精神的表现。
非运动员也参赛
为了营造青年奥运会的气氛,同时普及运动,这次运动会的20 x 100的接力赛项目就开放给非运动员参加的。获得女子100米短跑冠军的德明政府中学中三学生高诗敏说:“我认为开放接力赛的做法很好,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进来参与,也可以更好地在学生中推广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让更多学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第三届双文化课程研讨会 放眼中国与世界 学生论文分享
(苏致樑、刘雪珺、余婷,《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5/04/2009)
第二代中国新移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有多高?新加坡人在中国的就业机会与前景目前有多乐观?
2009年第三届双文化课程研讨会,于3月19日和21日在立化中学举办。两天的活动包括"中国通识"讲座以及学生论文的分享与评论。
四所参与学校: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和立化中学的学生们一共呈交了40篇论文。论文都是由学校直通车课程的高中部学生所撰写。立化中学也在今年首次参与研讨会。
今年作品被封为“校内最佳论文”的学生分别是来自立化中学的林怡慧、南洋女中的卓佩萤与郑艳欣、德明中学的古桂菊,以及华侨中学的谢清韵与娄宇翔。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通识”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讲的课题是“中国与世界”——以中国与国际的关系演变为中心,为大家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讲座当日吸引了众多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
交流时间,学生们也踊跃地发问。针对每个问题,讲员都侃侃而谈,从容且充分的回答。
半天的讲座,在场的师生都获益不浅,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学生怎么说?
研讨会让我们了解优秀论文的定义,对我们今年必须完成的研习论文非常有帮助。而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林志蒝(华侨中四)
自己本身想更了解中国,而老师们也常鼓励他们多阅读有关书籍。所有双文化奖学金的四年级学生得主都要在今年呈交一篇专题论文。老师会在学生选题之前先叫他们集思广益,想想他们要在哪一方面对中国有进一步的认识。——余某(立化,中四,双文化课程)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推展双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有较深较广的认识。随后而来的便是“中国通识”的一项初级学院新课程。据了解,所有选修双文化课程的优秀新加坡学生都能申请双文化奖学金。奖学金得主必须修读四年的双文化课程,即中三到高二,也将获得每年$1000的津贴,加上到中国或台湾六个月,和到西方国家两个星期浸濡的费用资助,以及四年免交学费。
第二代中国新移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有多高?新加坡人在中国的就业机会与前景目前有多乐观?
2009年第三届双文化课程研讨会,于3月19日和21日在立化中学举办。两天的活动包括"中国通识"讲座以及学生论文的分享与评论。
四所参与学校: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和立化中学的学生们一共呈交了40篇论文。论文都是由学校直通车课程的高中部学生所撰写。立化中学也在今年首次参与研讨会。
今年作品被封为“校内最佳论文”的学生分别是来自立化中学的林怡慧、南洋女中的卓佩萤与郑艳欣、德明中学的古桂菊,以及华侨中学的谢清韵与娄宇翔。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通识”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讲的课题是“中国与世界”——以中国与国际的关系演变为中心,为大家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讲座当日吸引了众多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
交流时间,学生们也踊跃地发问。针对每个问题,讲员都侃侃而谈,从容且充分的回答。
半天的讲座,在场的师生都获益不浅,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学生怎么说?
研讨会让我们了解优秀论文的定义,对我们今年必须完成的研习论文非常有帮助。而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林志蒝(华侨中四)
自己本身想更了解中国,而老师们也常鼓励他们多阅读有关书籍。所有双文化奖学金的四年级学生得主都要在今年呈交一篇专题论文。老师会在学生选题之前先叫他们集思广益,想想他们要在哪一方面对中国有进一步的认识。——余某(立化,中四,双文化课程)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推展双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有较深较广的认识。随后而来的便是“中国通识”的一项初级学院新课程。据了解,所有选修双文化课程的优秀新加坡学生都能申请双文化奖学金。奖学金得主必须修读四年的双文化课程,即中三到高二,也将获得每年$1000的津贴,加上到中国或台湾六个月,和到西方国家两个星期浸濡的费用资助,以及四年免交学费。
乒乓乐
(《联合早报》,校园,15/04/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几个星期前,德明政府中学的食堂内突然多出来几张乒乓球桌子和一台“迷你足球游戏机”。课间休息、放学的铃声一响,总能看到一群学生抢着玩“迷你足球” 和打乒乓球,不时因为进球或输球而发出惊呼声,吸引了周围同学的目光。这样的娱乐方式不仅让帮助同学减压,而且学生理事会也将游戏机所“筹”到的钱(每5粒球5角钱),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几个星期前,德明政府中学的食堂内突然多出来几张乒乓球桌子和一台“迷你足球游戏机”。课间休息、放学的铃声一响,总能看到一群学生抢着玩“迷你足球” 和打乒乓球,不时因为进球或输球而发出惊呼声,吸引了周围同学的目光。这样的娱乐方式不仅让帮助同学减压,而且学生理事会也将游戏机所“筹”到的钱(每5粒球5角钱),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学好华文 须先热爱华文 杨莉明与学生分享学华文经历
(谢婷婷,《联合早报》,15/04/2009)
要学好华文,就必须先热爱华文。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决赛中,对在场的中学生说,本地学生学华文的心态可分为三类:得过且过、不落人后和热爱华文,只有选择热爱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语甚至双文化人才。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的,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她以自身经历加以说明。当年在英国深造后的毕业旅行,她选择从俄罗斯坐六天火车到北京;1996年,在经济发展局任职时,她放弃到欧美的机会,选择到苏州工业园;97年香港回归,她飞到香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的自豪,她认为这是无法从媒体报道中体会的。
除了从文字上获得知识,她更强调实地的观察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跨越课本”。
能说流利中英语的杨莉明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热爱华文。她形容自己小学时是标准的"红毛派",升中学后却在德明政府中学这所传统华校念书。最初一两年,她把学习华文当成苦差,因为中一那年,老师就要他们背一千条成语,而且每个学期都考中华历史,每次她都冒冷汗。但在中学,她领略到华乐的优美,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三那年,杨莉明第一次和家人到中国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到文化震撼。那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少数成功办理签证者获准前去观光。她说:“当门一开,整个故宫只有我们20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气派。”
杨莉明虽然选择热爱华文,但她认为自己还不算精通双语,只能说是通晓双语。她还举例说明学习华文如何让她毕生受益。她说去年到西班牙度假时,因不谙西班牙语,只能在中餐馆与服务生用华语交谈,结果反而通过华人了解西班牙社会和当地移民政策。
要学好华文,就必须先热爱华文。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决赛中,对在场的中学生说,本地学生学华文的心态可分为三类:得过且过、不落人后和热爱华文,只有选择热爱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语甚至双文化人才。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的,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她以自身经历加以说明。当年在英国深造后的毕业旅行,她选择从俄罗斯坐六天火车到北京;1996年,在经济发展局任职时,她放弃到欧美的机会,选择到苏州工业园;97年香港回归,她飞到香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的自豪,她认为这是无法从媒体报道中体会的。
除了从文字上获得知识,她更强调实地的观察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跨越课本”。
能说流利中英语的杨莉明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热爱华文。她形容自己小学时是标准的"红毛派",升中学后却在德明政府中学这所传统华校念书。最初一两年,她把学习华文当成苦差,因为中一那年,老师就要他们背一千条成语,而且每个学期都考中华历史,每次她都冒冷汗。但在中学,她领略到华乐的优美,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三那年,杨莉明第一次和家人到中国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到文化震撼。那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少数成功办理签证者获准前去观光。她说:“当门一开,整个故宫只有我们20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气派。”
杨莉明虽然选择热爱华文,但她认为自己还不算精通双语,只能说是通晓双语。她还举例说明学习华文如何让她毕生受益。她说去年到西班牙度假时,因不谙西班牙语,只能在中餐馆与服务生用华语交谈,结果反而通过华人了解西班牙社会和当地移民政策。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