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9

中国通还不够

(李慧玲,《联合早报》,今日观点,02/08/09)

刚落幕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莉、财政部长盖特纳,演讲中都要引用中国名句成语。电视机前听到时,倒没有为美国领袖也说点中文或引中国的经、据中国的典而在文化上感觉膨胀。只是这些日子以来世界慢慢变样,美国因为有利益关系,对中国的身段放软,不得不让人思考的是这个变化作为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对岛国的意涵是什么。

我又再往更早一两周想,当时也是电视机前看到的台上讲话。那是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做的演讲。因为这次长沙的论坛是从深化与推进两岸教育与文化合作交流切入,他的讲话自然在“文化”的议题上多做发挥,强调了两岸文化上的“近”,甚至“同”。当中说了自己专程到岳阳楼去,为体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意境,并特别引了那一段念中国古文必会接触过的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吴伯雄试图说的是一种共同的情怀,而不只是 “秀”几句古文而已。两岸在文化尽管渐行渐远,但文化中的“同”是存在于深层的,现在正有动力把他们再拉在一起。我随即思索,这个发展,对岛国的意涵又是什么。

最自然的反应,或许是岛国应该认识到中国的位置,积极培养能够与中国对得上话,干得了事的新一代。因为中国庞大,并距离岛国更近,交往层面更广,两边所需要的人员将不会是小数目。人数之外,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岛国这五六年来的思路,基本上照顾的就是最顶尖的一层,也就是精英阶层。事实上,真正工作层面接触的,应该是中间那一群,人数也较多的。岛国这一层人员是否有足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意识去与中国同一层的人员交往,是一个较少受到关注的问题。但即便只论最高的一层,岛国所需要培养的,到底又是怎样的一群? “中国通”到底有多“通”,有待考察。而就算是真“通”,那是不是也走向去突出与中国的“同”?

能够有共同的语言、对对方有所认识,实际上应该只是双方交往时基本的要求。但因为过去岛国在这方面所做甚少,因而现在追补一些基础工作时,反而像是很大的跨越。我更关心的,是再往下二十年,中国的整体实力又有所提升时,面对种种客观局限的岛国与崛起的中国的交往当中,单是有“同”其实是不足够的。岛国要能够交往,但是要拿什么去交往,需要存在什么价值与优势?未来与中国交往的岛国官员、商人、学者等等,应当是怎样的一群?

早几年提出的“双文化”教育,区隔了语言的掌握和文化的认识,打破了接受双语教育者乃连文带语皆通的迷思,对于岛国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别,是个重要的进展。培养具有双文化视野和胸襟者,对于岛国迎接未来挑战不可或缺。这里强调的应是“双”和“文化”两个元素。学生在对双文化都有基础的认识后,进而能够辨识从不同文化出发的观点,以两种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将他们置放在与中国交往的语境里,这群人在既与交往者有“同”之际,也较可能具备了有价值和优势的“异”。

不过,学校实行“双文化”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中国文化、时事方面的着力,恶补之前留存的空虚。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的盲点,往往是误以为我们早懂得这“双”当中,中国文化以外的部分。我们一直没有回答的是:“双文化”中非中国的“西方”部分,是欧洲或美国的?两者之间差距不小。再者,我们不能假设在华文之外,其他门课的媒介语都是英文,就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事实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包括对历史、制度的了解,少之又少。尽管选修“双文化”的学生也有机会到西方浸濡,但目前在课程安排中,如何让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要比如何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更有系统。“双文化”的侧重点,实际是中国文化,而还没有到“成双”的阶段。

长久以来,岛国主要培养的精英与西方世界求“同”,这个“同”,自然的成为与中国交往的“异”。这个“异”往往没有“同”的前提。而现在因为意识到世界重心转移,从务实的角度调整自己,培养的精英也要与中国建立“同”,因此岛国投入大量资源,把人从小派到中国学习、浸濡,邀请中国大家到来演讲,进而大学也到中国留学等等。但是应对未来的世界,岛国的价值与优势不仅在突出“同”,还在于能够存“异”,特别是同时具备英语世界的视野和维持与他们的关系。因此只忙着恶补中国文化课,怕是急功近利的体现。理想的状态,是这顶尖的一群,不应当只是“中国通”,而是真正能够在东西间游刃有余者,两者都不能偏废。

(作者是早报高级执行编辑)

1.8.09

讲座:一个人的疆界

  • 主讲人:邹璐
  • 日期:8月6日(星期四)
  • 时间:3pm
  • 地点:LT 4

30.7.09

第一届德明复旦合作计划录取成果

今年共8位德明的学生成功被复旦大学录取(其中一位须服兵役后才能赴复旦学习),录取名单如以下:

1、蔡安婷(免试+奖学金)中文系

2、杨逸贤(免试+奖学金)(MBBS医科)

3、何勤雅(免试+奖学金)(法律)

4、熊 敏(免试)传播系

5、汤敬挥(免试)心理学

6、陈淑贤(免试)(MBBS医科)

7、黎彦希(免试)(MBBS医科)

8、林思伶(免试)中文系


我校去年5月与复旦签备忘录敲定每年颁发1-2份奖学金,但是面试之后,复旦大学的老师觉得我校学生素质很好,故将其他学校与国家的奖学金名额转移到德明学生名下,颁发了5份奖学金,但后来有两位同学因决定接受教育部奖学金而无法接受,因此我们今年共有3位奖学金得主。

谨此恭贺这些同学和培育他们成才的老师们。

27.7.09

公务员队伍需要更多“中国通”

(《联合早报》,社论,27/07/2009)

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遴选出84名学生,为他们提供海外优异奖学金和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其中,有10名学生将前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成为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计划下,前往中国留学的首批奖学金得主。

在前天举行的奖学金颁发仪式上,李显龙总理对即将前往中国的奖学金得主们表现出了欣慰之情。他说,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都已经成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强,对新加坡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学生到中国深造。

李总理强调,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很好,新加坡有很多企业在中国各城市、各领域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很多深刻了解中国的人才,与中国进行互惠双赢的交往与合作。他宣布,为了培养更多能够与中国打交道的公务员,政府将设立“海外发展计划”,为有此志向的大学毕业生和在职青年提供相关培训,最后把他们纳入到公务员队伍中,使他们成为与中国进行交往的储备人才。

在新加坡,对当代中国有深刻了解者其实并不缺乏,与中国社会保持密切交往的“中国通”也不乏其人。但是,在公务员系统中,特别是在前台与中国政商界进行直接交往的公务员中,真正的行家里手或者游刃有余者当属稀有人才。十多年之前,这种“人才荒”显得还不那么突出,但现在却已经变成不可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其他一些国家,情形也大致如此。面对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还是个人,人们都不得不重新变换看待中国的视角,重新思考与中国的相处之道 。而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所有人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更多地寻求与中国合作。在本质上,这和喜欢或不喜欢、认同或不认同中国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与中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追求利益。在政府层面,追求的是国家利益,企业层面是商业利益,个人层面则是人生规划。

当然,新加坡与其他国家毕竟不同,它有更好的条件从中国崛起的现实中寻找机会发展自己。首先,新加坡政府高层与中国政府高层之间的接触非常密切,对中国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其他一些国家领导人所不能相比的,因此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都与中国发展的步伐比较相适应;其次,新加坡毕竟是以华人为主的东方社会,中华文化在民间的根基较深,只要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就能源源不断地为政府和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国通”。

这方面值得提及的是,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当局密切配合政府的发展战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激发学生们对当代中国的兴趣,诸如“双文化”和“中国通识”等选修课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未来“中国通”的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可以说,要培养更多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才,就必须继续从青少年做起,从校园开始做起。

以新加坡当前的整体教育模式和“中国通”的培训途径来看,未来与中国打交道的人才将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再加上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凡是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才,其视野也会广阔,潜能也很大,足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因此,新加坡培养的“中国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通”。

26.7.09

Wanted: China-savvy civil servants

By Goh Chin Lian, The Straits Times, Jul 26, 2009

Miss Tan Bao Jia has stayed with a family in Nanjing and sat for a language examination in Sichuan.

She tasted these intimate slices of life in China as a student in Dunman High's bicultural programme.

For the next four years, Miss Tan, 19, will experience vastly mor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at Peking University.

Yesterday, the young Singaporean was one of 10 winners of the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s (PSC) new China scholarship.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said at the PSC scholarship awards ceremony that Singapore must send more scholars to China who can the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world.

He also announced a new overseas development programme to nurture China-savvy public servants.

This allows fresh school leavers and mid-career professionals to work for three to nine months in Singapore government offices in China or companies there.

They will return to do China-related work in the public service.

The focus on China is a recognition of it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nd its relevance to Singapore,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Bilateral ties are strong. Many Singapore companies operate all over the country.

Mr Lee said: "We need people who can understand the Chinese...be comfortable in their milieu, be able to read how they think, how they act."

These public servants should know some people in China personally and tap these ties for "mutual benefit", he added.

While the PSC has sent scholars to China since 1993, the numbers have been small.

But the effort to build bicultural and bilingual tal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en successful, noted Mr Lee.

Eight of the 10 China scholars rose from these programmes.

The 10 will spend four years as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then pursue a master's degree anywhere in the world for two years.

Mr Lee gave out PSC scholarships to a record 87 students.

Of these, 38 will pursue their studies in Britain, and 24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t will study in China, Japan and Singapore.

In his speech at the Shangri-La Hotel, Mr Lee reminded the young people of Singapore's early scho-lars, who contributed vitally to the growth of the fledgling nation.

They transformed the economy, housed the nation, integrated the races, and more.

The new scholarship holders, too, can play a big part in totally transforming Singapore, he indicated.

So he urged them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 be it bonding with classmates from other nations or interning at firms during vacations.

They will ga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fresh ideas to make Singapore better, he said.

Ms Tan, meanwhile, said she hoped to gain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ways, which include the use of guanxi or personal connections.

Singapore's links to China were also on the mind of China-born scholar Cao Lei, 21, who left Xian for Singapore 10 years ago.

She will study natural science at Brita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At her PSC scholarship interview in May, she told the panel that both China and Singapore are home to her.

"I believe both sides can benefit each other," said Ms Cao, who became a Singapore citizen last month and wants to be a new bridge.

25.7.09

《中国通识》研讨会

  • 主 题:中美关系
  • 主讲人:杜平(《联合早报》评论员)
  • 日 期:2009年8月1日
  • 时 间:0830—1200
  • 地 点:学校大讲堂(auditorium)

22.7.09

与“努力”画上等号的球员——德明政府中学篮球员许光华

(《联合早报》,体育,22/07/09)

【德明政府中学体育通讯员】叶祖祥

今年的全国中学校际男乙篮球赛中,有数位年轻球员在各自的领域与位置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德明政府中学的当家球员、身穿15号球衣的许光华,便是一名能与“努力”画上等号的球员。

许光华身高1米87,体重约68公斤,是一名典型的中锋。他能果断地在对手还没回过神来时便突破得分,或者在紧要关头利用隔离战略,一对一地单挑对手,并成功取分;又或是运用自己身材在篮底下的优势,与强大对手推挤时抢得篮板球。他是一名锋卫,这个位置在新加坡实属罕见。

为何称许光华为锋卫?“锋”给人的印象是攻击力很强的球员;“卫”则是讲究防守的球员,许光华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当你越过他的队友时,认为你快攻得手时,他已马上回防,还可能冷不防地给你盖帽;他也利用优越的身体条件切入双人防守。如果他发现对手的防守都集中于他身上,他就会竭尽所能地跑位,然后在外围投射三分球。只要是在三分线外的一段距离,他的攻击力就相当有侵略性。

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他成为如此优秀的球员?他笑答:“努力!”简单的回答,只是人们现在似乎都想跨过整个过程,一步登天。

这使得许多人在无法打好篮球后,都抱怨自己天资不如人。许光华从没在练球时故意缺席,而且会很认真地完成教练所制定的训练,基本动作总是重复地做,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基本功更上一层楼。他说:“只有练好基本功,你才能要求自己练习难度更高的动作。”

许光华有一项基本体能操叫作“Suicide”,意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趟的折返跑,达到犹如自杀程度为止。

平时训练结束后,他还会到家里附近的民众俱乐部练习投篮,有时还与较年长的篮球好手切磋球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许光华磨练自己的球艺时,别人可能在打电动游戏。在他吃苦时,别人可能在享受。长年累月,他的球艺也会比同龄人纯熟许多,毕竟他走的路长多了。

拥有过人球艺的他,依然谦虚地说,自己还不够好,还有进步的空间。目前全国校际篮球赛已告一段落,练球时间也因为课业的增加相对减少,但他并没有松懈下来,反而设下一个为期15周的体能锻炼,志在强化肌肉,以备战明年的校际赛。

他的队友包佳勋说:“许光华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可能是太过谦虚了,反而造成他有时在场上发挥出的水平,还不如平时训练的一半。如果可以更相信自己,他一定会带领球队走得更远。”

17.6.09

中西合璧 文化交流——记“2009双文化学习营”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17/06/2009)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陆思婷
【立化中学摄影】陈斯珊

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的“2009双文化学习营”,让学生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社会及人文,进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让四校学生互相认识,分享生活经验及思想理念。

6月2日,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立化中学参加的四校“2009双文化学习营”,在新加坡体育学校拉开了序幕。

一年一度双文化学习营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社会及人文,进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让四校学生互相认识,分享生活经验及思想理念。

德明政府中学黄子方老师致开幕词后,学习营便进入了正式程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傅朗先生(美籍)主题演讲“ 网络中国”、早报记者陈能端专题演讲“新汇点——游走伦敦与北京”、Asian Film Archive公司代表专题演讲“电影鉴赏与交流”、漫画《怕输先生》作者刘夏宗先生专题演讲“When Comics Meet Manga”,以及一系列小组活动和游戏。

组织活动的挑战

这项专为四校中三学生们所举办的三天两夜大型活动,向来都由各校轮流主办。为了让学生们得到锻炼机会,会从四校几百名候选的中四学生中挑选出36名学生组成工作组,担任活动的执委和组长,负责全部活动的筹备和开展。

今年由德明政府中学主办,面对三百多人三天两夜的露营活动,对于这些第一次接触组织工作的中四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早在一个月前,工作组的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分组讨论活动的程序与安排,撰写各类游戏和活动的建议书,设计营服,制作及购买道具,安排三餐、茶点、查房、安全等问题。原本素不相识的工作组成员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多少个日日夜夜,不休 不眠,三餐不定,四处奔波。

文娱晚会的高潮

当嘉宾们激情地演讲,当中三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当晚上学生们互动地游戏的时候,工作组成员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忙碌着,一切工作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工作组绞尽脑汁筹备最久的文娱晚会,把学习营带向了高潮,各个学校都进行了表演,过后,三百多位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手牵手绕着场地奔跑,场面非常壮观。

文化营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当营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后,36位工作组成员也互相拍照留念,记录下他们的友谊。对工作组来说,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双文化学习营,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幕后工作的辛苦,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享受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因为他们本着“中西合并,与伴同行”的精神,接受了挑战。

工作组成员陆畅(华侨中学)说:"双文化学习营的讲座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小组里有些原本害羞、不愿说话的组员也开始积极地发言,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与此同时,也让作为组长的我在和组员的接触中,增加了自信,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学会了踏出主动与他人沟通的第一步。

中三营员蔡镇诗(德明政府中学)十分喜欢电影分享讲座,她说:“我以前看电影总是看过且过,从来没有与朋友分享对电影的感受,这次这么多人一起分享,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电影里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

“我们是BSP,我们是双语人才,我们学贯中西,我们天下无敌。”就让我们用这个“2009双文化学习营”口号,展望明年的双文化学习营!

13.6.09

好校长

(潘星华,《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13/06/2009)

【小依集】

小依:

做新闻记者跑教育线超过20年,和我工作最密切的是各校校长,从小学到大学,不少,已经成了好朋友。

华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西方人又说:“要橙和橙比,苹果和苹果比,不能橙和苹果比。”做新加坡人最好,东西文化交融兼备;做记者更好,有无数人可以比,有无数校长可以比。而且,因为长期在教育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看一位校长,凡我认为是好校长的,一般不会看走眼。因为,他们是经过无数比较后,而且是同类比较,被证明是最好的。

去年在“华校校史联合展”的活动“校长论坛”上面演讲的五位校长:圣尼各拉女校前校长李宝丝、华侨中学前校长杜辉生、南洋初级学院院长郭毓川、道南学校校长陈俊敬、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都在我的校长名单,名列前茅。

过去几天,我在为八方文化创作室把五位校长在校长论坛上的讲话,结为一本名为《华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书,做文字润饰和校对工作。他们的讲话,让优秀校长的身影,再一次跳到我的眼前。

其中,杜辉生校长与孙振炜校长的“交锋”,尤其令我难忘。

杜辉生是率领华侨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雨飘摇到九十年代能与莱佛士书院平起平坐的英雄。他对一代华校生把自己不如意的日子,归咎于华文的态度,不敢苟同。他说:“我们要感恩。如果今天办得火火红红的特选学校,没有当年那个局势,那样的处境,如果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没有今天。”他因此对华中的未来有所期待。他公开要求德明政府中学的孙振炜校长“加把劲”,给华中一点压力,“让华中不断提升,创造双赢的局面”。

孙振炜虽然年轻(38岁),面对前辈(70岁)的挑战,极有技巧。

他说:"北京奥运会前,我去中国,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画面是一个非洲籍的短跑选手,上面写着英文标语。我对这个广告标语为什么用英文写,感到奇怪。在中国看到的英文广告,通常错别字蛮多,但是那个没有。那个广告标语说‘The person to beat is not the one in front but the one inside. ’ 要超越的人不在前面,而是在里面。这正是德明办学的理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超越华中,那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不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社会景象,经常让孙振炜感觉“在繁华中感到空虚,在朴实中觉得幸福”。他说:“身为德明校长,我认为学校不需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堂皇,可是必须越办越好,越办越温馨,越办越像一个家。”

他用这样的话,回应杜辉生的期待。什么是好校长?这就是!

5.6.09

德明政府中学包办 全国中学相声赛冠亚军

(《联合早报》,05/06/2009)

由国家初级学院和《联合早报》联办的第24届全国中学相声比赛,上月30日在新达城新加坡会议与博览中心结束。

德明政府中学的张彻与房博识配合明年将在我国举行的青年奥运,以《青奥义工》为主题,夺得冠军。

亚军也由来自德明政府中学黄泊宁与黄俊雄获得,题目为《找搭档》;季军归南华中学程超一与钱卿逸的《七月歌手》,殿军则由华侨中学单路、陈天意、王启宇、何槿阳的《如此师徒》所有。

来自平仪中学的刘博方摘取了最佳逗哏奖,亚军队伍的黄俊雄也捧走最佳捧哏奖。

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及全国职工总会助理秘书长杨莉明为颁奖嘉宾。

主办单位希望国人继续支持这项传统表演艺术,使它发扬光大 。

1.6.09

杨莉明下月接任通商中国总裁

(谢燕燕,《联合早报》,01/06/2009)

杨莉明目前是通商中国董事之一,她形容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是“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通商中国新总裁人选已敲定。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将从7月1日起,接替陈振泉出任通商中国新总裁一职。

即将出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贸工部政务次长的陈振泉,卸下总裁职位后将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会成员之一。

通商中国在2007年11月19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启动,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语的平台,造就一批双语双文化人才。


目前担任通商中国董事之一的杨莉明,很清楚通商中国下来的愿景,并把它形容为“软件的提升”,也就是从双语走向双文化。

杨莉明上星期六受访时,以最初的Motorola手机和今日的iPhone,形象化地做了比喻。她说,最初的手机能让A小姐和B先生沟通,而iPhone同样有电话功能,但内容更丰富,涵盖了各种功能,因此更吸引人。

在出任通商中国总裁职位后,杨莉明将继续保留在全国职工总会的职位。她表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帮助工友渡过经济难关。
不过她表示,通商中国的任务也很重要,因为双语政策曾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大优势,但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保有优势,国人必须从掌握双语提升到掌握双文化。

杨莉明解释说,目前全球有4000万名非华人在学中文,中国汉语办公室估计,到了2010年,学中文的外国人将增加到1亿人。

专门帮助外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汉语办公室,目前已在中国以外成立了256所孔子学院,估计到了2010年,这类学院数量将增加到500所,而首10所孔子学院,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之快 可想而知。

杨莉明指出,除了外国人迎头赶上学华语外,中国人也正积极学英语,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约3亿人)在学英语,当中1亿 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生。专家估计,不出几年时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杨莉明说,基于这样的大趋势,新加坡人的双语能力目前虽还有一点优势,未来要继续保有优势,单靠双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双文化水平,才能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枢纽的地位。

要从双语提升到双文化,首先是塑造一个能让国人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能持续使用华语的环境,还要一个能加深对中国认识的平台。

杨莉明指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国人每天都被英语包围,要鼓励大家使用华语,不能以传教方式进行,必须想出有效而又具吸引力的办法来。要推动双文化须与各团体合作,她也认识到要推动双文化,不能单凭一己力量,必须和本地的 商业、文化和社区团体合作,形成伙伴关系,目的是协助国人从环球宏观角度,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

她希望新加坡所培养的双文化人才,既能谈莎士比亚,又能谈曹雪芹,既熟悉中国文学,又能从外国文学的视窗,看待中国文学,并能在文化、商业等领域,体现双文化的厚度。

杨莉明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可从她15岁随祖母、母亲和婶婶们一起游中国开始。那是1983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她记得第一次走进紫禁城,立刻被宏伟与庄严气氛所震撼。那一天,紫禁城只有他们这个外国团,她几乎可以想象太监在皇宫禁地战战兢兢的走动着。

中学就读于德明政府中学,对她学习华文起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在英国念完硕士学位后,决定以背包旅行方式,从东欧进入莫斯科,再乘西伯利亚列车进入中国。那是她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她发现,九年时间,中国变化非常巨大。在经济发展局工作时,她曾在1996年被派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两年,这段工作经历,再次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