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8

德明电台广播让校园High起来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04/06/2008)

【德明政府中学通讯员】朱家燕

清晨时分,睡眼惺忪的学生踏入德明政府中学校园时,很快就被两把洪亮有力的声音感染,而精神抖擞起来!

原来,这是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的电台广播组带给同学生们的“新服务”。

广播电台名为“High! 3101,学生有话说”,广播组组长许燕说:“3101是德明政府中学的学校代码;High既代表Dunman High,也是我们对校园广播走向成功的期盼,所以就取了这个名称。” 

每天早晨7点15分开始,长达40分钟的广播节目除了为大家送上好歌和资讯外,制作单位也在每天原有的节目基础上,不断推出新节目,通过无线电波与听众进行交流,同时力争将High! 3101打造成校内的宣传媒介。

今年年头刚推出的新单元“小故事大道理”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单元。主持人通过身边小事感悟处事哲学,与听众分享人生点滴,以小见大,同学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中四生林敏(16岁)是这单元的“粉丝”。她说:“我听了那些小故事后,感触良多,会花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它们背后蕴含的意义。”

28.5.08

走进多变的媒体世界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8/05/2008)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颖、郑诗苓

16所初级学院的近300名师生,4月19日上午在德明政府中学济济一堂,参加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明政府中学联办的《时代的脉搏、都市的指南—媒体传承与变迁》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了4名资深的专业人士与同学们分享心得。本地知名电视新闻主播黄秀玲与同学分享了新闻制作背后的一些趣事;《联合早报》高级执行编辑吴新迪分享了在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下,报纸所面对的挑战;特级华文教师林季华与同学们分享报刊在华文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并选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大拇指》、《星期5周报》等学生报,说明报刊对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国大中文系的德国学者傅朗博士探讨了中国的《冰点》报刊为何会一度被封杀,让同学们从中了解到新闻的平衡点不易找到,更加感受到新闻角度的敏感性。

在主讲人生动的带领下,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多变且复杂的媒体世界,不仅认识到媒体的力量,更了解到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艰巨挑战,也学习如何看待媒体报道的角度,以及在新媒体浪潮中怎样不迷失自己。

27.5.08

筹款赈灾简讯

(新加坡新闻,《联合早报》,27/05/2008)

三机构联手 为缅甸四川灾民筹款

我国丽晶酒店连同扶轮家庭服务中心,以及校园设在国家图书馆大楼的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大学合作,从即日起至6月8日,在这三个地点为缅甸风灾和四川地震的灾民筹款,以购买“避难箱”(ShelterBox)救济灾民。

每个“避难箱”配有十人帐篷、毛毯、多燃料炉具、净水锭,工具和其它生活必需品。

到目前为止,已有900个“避难箱”被送往缅甸和中国,为灾民提供住宿、食物和食水。

捐款超过300元的公众,将能追踪“避难箱”的行踪。

新加坡创价学会为缅甸四川筹近20万元

Singapore Soka Association会员在两个星期内为缅甸风灾和四川地震一共筹得了19万5346元。这比款项已在星期天交给了本地人道援助组织慈援(Mercy Relief)。学会也曾为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筹得了超过40万元。

汉语文中心为四川筹1万元

本地教育机构汉语文中心发动该中心校群,为四川赈灾筹得了1 万540元。汉语文中心在各个中心设立捐款箱,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乐捐。款项已在5月21日由校长韩永元送到中国大使馆。

德明政府中学宿舍筹3600元

德明政府中学宿舍为四川赈灾筹得的3600元已经在5月23日交到中国大使馆,其中除了2666.65新元,也有人捐人民币、港元和令吉。老师、学生和餐厅工作人员都参与了这次“震动我心”的筹款活动。

9.5.08

德明A水准优秀生 明年可直通复旦大学

(杨雪慧,《联合早报》,焦点新闻,09/05/2008)

从明年起,成绩优秀的德明政府中学高中毕业生,将可直接凭A 水准成绩,报读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免考大学入学考试,而且还有机会获得本科生奖学金。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昨天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与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慧贞,签署免试进入复旦大学深造的合作备忘录。这也是我国直通车学校首次与中国顶尖大学,达成这类合作协议。

一般上,申请进入复旦的外国本科生,都必须花上两天的时间,通过以华文进行的汉语、数学、英文与理科或文科综合科的统一考试。

根据这份刚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德明政府中学每年将向复旦大学推荐免试入学的优秀毕业生,学生的A水准考试成绩若达到两校所同意的标准(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同类科系的录取标准为基础),就可获得保送资格,免试进入复旦大学。

德明政府中学也是本地第一所参与“复旦大学二十一世纪海外精英人才本科留学项目”的学府。

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慧贞说,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海外顶尖高中优秀毕业生到复旦大学学习。校方今年将到五六个国家的高中学府进行宣传。校方之前已经到过马来西亚,与沙巴的一所高中学府签署备忘录,在新加坡期间,也将到访莱佛士初院、立化中学、南洋初院、先驱初院等学校。

外国学生有机会获得每年5000新元本科生奖学金

她说,到复旦深造的外国学生,将有机会获得每年价值至少5000 新元的本科生奖学金,无需支付学费。校方今年共颁发了20份奖学金。

复旦大学目前有3000名来自90个国家的留学生,当中有150名来自新加坡,本科生占58名,而中文系与新闻系最受我国学生欢迎。

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孙振炜说,学校有37名修读双文化课程的高一生,在去年12月到复旦大学浸濡四个星期,他们都对复旦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设施,留下深刻印象。回新后,就有近半数学生表示,往后会考虑到复旦深造。另外,双文化课程学生也曾到北京人民大学浸濡四个星期。学生纷纷表示这些浸濡行程让他们接触中国的优秀大学,让他们在选择出国深造时,不光是考虑欧美的大学。



德明高二生刘振扬(18岁)是双文化课程学生,参与了复旦大学与北京人民大学的浸濡课程。他说:“我本来以为中国大学的教授讲课时会很沉闷,不过他们 很亲切,没有给我们压力,改变了我之前的印象。”

他也说,浸濡课程是由德明的教师与大学教授一同设计,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外交、政治等。他们在交流期间,还必须完成一篇短论文,交给复旦的教授批改。能够与教授进行看法与观点的交流,令他获益不浅。

学生考虑去中国念本科 欧美念硕士

他想修读国际关系,除了欧美大学外,也考虑到复旦大学深造。

他说:“我喜欢上海,觉得复旦蛮适合我。免考入学试更方便,对我相当有吸引力。”

另一名参与浸濡的双文化课程学生陈葆佳(18岁)也想在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她表示会考虑到中国大学念本科,过后再到欧美大学念硕士,以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

她说:“要准备入学考试相当麻烦,免试入学能够省下一些时间。”

8.5.08

凭波浪形车底设计 德明高二生夺科研局才华奖冠军

(林佩碧,《联合早报》,08/05/2008)

善加运用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的原理,不必改装引擎,只靠改良车子底部的外形,便能使它行驶得更快,还能节省10至20%汽油!

从小就特别喜爱跑车的德明政府中学高二学生蔡明轩(18岁),发现许多跑车都装有的扰流板(spoiler)固然有其减少空气阻力和平衡的功能,但它同时也给汽车带来额外重量,增加了油耗。

蔡明轩说:“我原本打算改善车顶,可却发现工程师和设计师已经把它的线条改得非常流畅,很难再做什么调整,于是我便选择从底部着手。”

经过约七个月的研究,他发现如果把车子底部从现有的扁平形状改为波浪形,即使不装置扰流板,也能大大减少空气阻力。车子的重量减轻许多,油耗量也随着减少。

根据蔡明轩以电脑方程式的模拟计算,若采用波浪形车底,耗油量比一般车底少了10至20%。

蔡明轩的这项研究,使他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举办的“才华奖”(Talent Search)比赛中脱颖而出,击败其他79名决赛对手,成为本届冠军,夺得总值5000元的现金奖和获赞助出席一项海外会议的机会。

科研局才华奖是由科学馆和科研局联合颁发,今年迈入第三个年头。奖项主要针对年龄介于15到18岁,对数学、科学、工程和科技方面有特殊兴趣和才华的学生。

主办机构希望通过奖项培养未来科研人才,应付科研项目的需求。

今年共有372项科学和数学研究报告参与比赛。经过多轮淘汰和甄选后,80个参赛学生的作品进入决赛。除了蔡明轩的研究结果获得肯定外,亚军和季军得主分别来自国大附中数理中学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另有五名学生获得表扬。

除了奖状和奖杯外,他们各获得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奖金。部分获奖作品也有机会代表新加坡参加本月于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因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展(ISEF)。

2.5.08

土生文化馆 峇峇少年寻根之行

(谢婷婷,《星期五周报》,02/05/2008)

历史文物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原来可以这么密切!

本地一名中二学生首次到新开张的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边走边给记者介绍里头的陈列品。他如数家珍,一会儿介绍文物,一会儿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人,是他认识的叔叔伯伯或婶婶阿姨。

当我们走到一个转角处,抬头看投影在墙上的录像画面时,他竟然告诉记者,他全家都在画面里。

同学们应该听过峇峇(Baba)或娘惹(Nyonya)的称呼吧!前者指的是男性土生华人,后者是指女性土生华人。

记者与德明政府中学中二学生曾德源(14岁)初次见面时,问他会如何介绍自己。他说:“我是峇峇,也是华人。”

土生文化馆开张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记者和这名峇峇少年一起参观文化馆。德源显得有些腼腆,但他对土生华人文化习俗的补充,让记者大开眼界。

绚丽精巧的文化

德源最喜欢的是介绍饮食文化的展厅。一到峇峇的厨房,他就指着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篮说,以前土生华人为了防止食物被老鼠吃掉,都会把食物放在食物篮里,悬挂在天花板上。

看到琳琅满目的峇峇碗碟瓷器,德源一会儿指这边说,这些他在马六甲的博物馆看过,一会儿又告诉我们,他家里有一套类似的蓝绿色瓷器,是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不用它们了,因为太贵重了。”现在这些绘满彩饰的瓷器都放在家里的橱柜当摆设,有时他们父子俩会拿出来把玩观赏。

从他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土生华人文化里,含许多华人的传统,例如:喜庆时偏爱穿红色衣服、清明节扫墓祭祖等。

走到服装的部分,看到一套红彤彤的传统刺绣新娘服,德源想起,他出席过一场婚礼,新娘除了穿现代的白色婚纱装之外,也有换上了这类传统的娘惹结婚礼服。

过去,土生华人认为,新娘亲手缝制的衣服和珠绣鞋越多,就表示新娘越贤慧和有家教,所以以前的娘惹很会做针线活儿。她们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缝在布上,做成珠绣鞋、丝巾、腰带,还用金银线制成结婚冠服等。在文化馆里展示的一块绣满珠子的古董桌布,估计缀有上百万颗珠子!

至于珠秀鞋,在加东(Katong)一带的店铺现在还可以买到。德源指着展厅里的古董珠秀鞋,殷勤地介绍说,在峇峇话里珠秀鞋叫作“kasut maneke” ,意思是“甜鞋”。

不忘祖不忘宗

问德源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腼腆地回答道,很多知识是父亲告诉他的。他曾两次随父亲到马六甲游玩,参观那里的土生华人博物馆,看过类似文物。父亲有空时也会教他一些峇峇话。

早期的峇峇信奉道教和佛教,后来随着生活的西化,逐渐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传统祭祖堂,德源说,他们一家虽已改信天主教,每逢清明节,他们还是会去扫墓,祭拜曾祖父以及高祖父(great-greatgrandfather)。他们也会给祖先上香,表示尊敬。

在宗教信仰展厅放映的影片中,有德源、他的父母、哥哥,还有他熟悉的神父、众多叔叔伯伯和婶婶阿姨等。原来,那是去年,他们在教堂做一年一次的峇峇式子夜弥撒迎接新年时拍摄的。

感叹传统的流失

看到文化馆里展示的一款过去土生华人在办婚礼时用来装食物的篮子,德源说,奶奶告诉他以前他们家里也有一个祖传的榭篮,可惜在搬家时卖给收旧货的了。“如果留下来还可以捐给博物馆,这些古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祖先过去的生活。”

在二战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习俗等已经日趋淡化。除了在特别的节庆场合,否则看不到峇峇的民族色彩,许多祖传的物品也逐渐被淘汰。

德源说:“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政府设立这所博物馆,显示了对土生文化的一种肯定,它也能让更多公众认识峇峇的文化传统。”

1200件精彩文物带出活的文化

土生文化馆里共有十个展览厅,介绍土生华人的婚礼习俗、娘惹服饰、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里头有12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颜色鲜艳,而且制作得很精细。

过去富裕的土生华人喜欢自己订做瓷器和首饰,他们把不同的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上,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特色。一些图腾,例如:陶瓷和首饰上的龙凤花纹,像是中国传统的图样,但是仔细一看又不像。

土生文化馆里设有20个互动式多媒体站,一些地方钻有洞口,可以让参观者伸手触摸文物的盒子。

文化馆多处放映着影片,穿插过去和现代土生华人的生活片段。多个角落也布置成土生华人的住家,包括:富裕家庭的饭厅、客厅、主人房、厨房等,让人犹如置身其中。

土生华人的历史

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是指早期中国华人移民到东南亚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后生下的后代。他们承袭了中国福建传统文化习俗,结合当地马来人、印度人、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后来也受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影响而变得洋化。

峇峇话是由福建话和马来话混合而成的,但以马来话为主。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峇峇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已逐渐淡化。

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社会400多年前形成,住在槟城、马六甲等地,也叫海峡侨生(The Straitsborn Chinese)。当时,殖民地政府发奖学金给年轻的土生华人,造就了一大批海峡侨生人才和领袖人物。本地土生华人大约有150年的历史。今日新加坡的峇峇有很多是住在加东、实乞纳、如切和巴西班让一带。

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中,有很多是Baba,例如:陈笃生、陈金声、林文庆等。我国总理李显龙也是一名土生华人。上个月底,他在土生文化馆的开幕仪式上,宣称自己也是峇峇,获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土生文化馆

地址:亚美尼亚街39号(Armenian St)从政府大厦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收费:每人$6 (学生和乐龄人士半价)

开放时间:
星期一:下午1点到晚上7点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点到晚上7点(星期五延长至晚上9点)

30.4.08

运动会新项目——舞蹈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30/04/2008)

【德明政府中学】李韫祈、刘昊煵、【中正总校】吴美玲

运动会不再只是田径、赛跑,上个月28日,由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学、义安中学及淡马锡中学联办的四校联办运动会上,全场气氛就被充满动感的现代舞表演带动而沸腾起来!

一年一度的四校联合运动会举办至今已是第28届了。这届运动会赛事多,除了传统的田径赛以外,还添加了一些特别的活动,鼓励师生踊跃参与。而运动会上的“热点”就是四校的舞蹈表演。今年首创的运动会舞蹈表演,无疑把整场的气氛炒热。节奏感强的现代舞引来学生尖叫欢呼。

观众都觉得中场舞蹈的点子非常好,不仅能减轻运动员比赛的压力,还能与现场互动。中正中学舞蹈团的编舞负责人,中三生从玉婷说:“我们花了三个星期排练,希望能为健儿们加油打气。今年舞蹈颇受好评,希望以后也能继续表演。”

另外,校际啦啦队比赛也很受学生欢迎。中正中学为啦啦队比赛作了一番筹备工作,每名同学用旧报纸做成纸球,用来为参赛选手打气。德明政府中学学生理事会还为每名学生购买一对敲打棒,为德明健儿们送上最“棒”的鼓励。淡马锡中学中二学生徐显达说:“学校的学生领袖在运动会前的两个星期就开始筹备校际啦啦队比赛,大家都很期待在比赛中能取得头筹。”

27.4.08

中学现场翻译赛

(《联合早报》,27/04/2008)

由南洋初级学院和《联合早报》联办的全国中学现场翻译比赛,立化中学从5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比赛昨天在南洋初院举行,今年是第三届,共有30所中学派出55 队参加,参赛学生165人。

翻译比赛集知识、智能与趣味为一体,在笔试初赛中胜出的四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有三回合竞赛,包括抢答题、九宫格及现场口译 搬演片断。

经过龙争虎斗,立化中学夺得冠军,中华中学亚军,德明政府中学季军,圣公会中学则获得殿军。主办当局也颁发20个个人优异奖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

颁奖嘉宾教育部提学司佘若珠致词时说,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培养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材是加强我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与经济枢纽的基石。她认为这项比赛能让参赛的学生提高双语翻译水平,并保持学习热诚,朝发展中英双语能力的道路前进。

南洋初级学院院长郭毓川赞赏参赛学生的优异表现,展现双语能力。

受邀观赛的有教育部学校司南区副司长杨爱玲,《联合早报》执行编辑杨瑞锋和南区第六校群督导唐献声等。

23.4.08

德明政府中学首届中国通识研讨会 从中国流行文化窥探神州

(《联合早报》,现在,爆米花,23/04/2008)

【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通讯员】曾歆穎

你知道吗?蛤蟆镜和喇叭裤竟然是标榜着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流行文化。4月5日,德明政府中学举办了首届中国通识研讨会,邀请《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周兆呈博士,为修读中国通识的高二生讲解如何从流行文化解读中国社会权力的重组。

从流行文化看中国社会,还是许多同学的第一次。蔡安婷同学说:“流行文化其实能够影响和反映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所以从这一个角度看待中国社会是非常新鲜、有趣的。”

除了周博士的讲解以外,同学们也对他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所讨论的问题包括:80年代的中国流行文化,有什么样的社会特点,并且尝试从中国目前对外软力量的影响力看出中国流行文化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等。同学们在一番激烈的小组讨论以后发表各自的看法。除了80年代的中国流行文化,周博士也进一步探讨了90年代之后的流行文化。

能够从大家所熟悉的流行文化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不仅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一个严肃的课题,更能从中让同学们领悟到,即使是通俗的流行文化,也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变迁,讲述一代人的故事。

21.4.08

德明政府中学 学校教唱方言流行歌曲 让学生了解籍贯文化

(李腾宝、孔思敏,《新明日报》,21/04/2008)

德明政府中学中三学生,通过怀旧方言流行歌曲,认识自己的根,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不同籍贯的菜肴中,寻找祖先的味道。

德明政府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自己的籍贯,所以推出“流行歌曲文化”(Pop Song Culture)的课程,让中三的学生可以修读。

这项课程是以70和80年代的方言流行歌曲为主要内容。

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和讲华语的宗旨背道而驰,过度注重籍贯也可能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不过,德明政府中学的副校长对《今日报》说,他们希望学生保留传统,更认识这些方言文化。

议员马炎庆说,他认为把方言文化列入学校的教材内,可以让年轻一代认识多元文化的色彩。他曾在国会中建议这样的做法。

他接受《新明》访问时说:“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不同籍贯的美食,学生可以通过食物了解不同方言族群、籍贯的特色,如为什么潮州人会创制潮州粥?”  

马炎庆说,除了食物外,方言特色也可以在地方戏曲体现,不同的方言族群会不同的化妆、服饰、头饰等。

他认为,要了解华族文化,方言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是值得关注的。   

他强调,学习方言文化不代表学习方言,方言文化能以英语或华语授课,所以不会影响学生的华语水准。